“三十而立”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成年人到了30岁,就好像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位置,身上背负的责任也有所不同。“三十而立”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对自己在30岁时的评价。其实现在大部分的人对三十而立的理解都不是很正确,它真正的含义很少有人了解。那下面就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析,如果你有不同看法的话,欢迎留言进行讨论。
1、三十而立
孔子曰:“三十而立。”三十岁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将“三十而立”理解为:三十岁时应该有所立的事业,即立业。其实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孔子原意。
东汉班固把“三十而立”理解为立学,他在《汉书·艺文志》中云:“三十而五经立也。”也就是说,三十岁时就学通了五经。南朝梁皇侃在 《论语义疏》中也是这样认为。这种解释虽然可信,但“经业成立”更多指的是成,跟立的关系不是很大。而且“三年明一经,三十通五经”是古代学者普遍的一种状态,无法就此来解释孔子独特的思想。
2、立道
南宋朱熹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道。他借用程颐的观点,解“立”为“能自立于斯道也”,并认为“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也就是说,三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道理了解得比较多了,能够做什么事情都符合道,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志向。这种解释虽接近孔子本意,但道的含义很广泛,用立道来理解“三十而立”会显得太过笼统。
3、立礼
后人很多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礼。比如冯友兰就认为:“孔子说:‘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强调三十岁时,要确立自己为人处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也认为“三十而立”立的是礼。他对“三十而立”的解释是:“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4、立德
所以“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是立德。班固说“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强调畜德;朱熹所立之道更多也指的是德;冯友兰所讲的礼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实际也是在强调德。所以,不管是立学、立道,还是立礼,都有立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