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瓦岗寨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个地方吧,这个地方就是传说中隋朝末年瓦岗起义的地方,那么很多人也要问了,这个瓦岗寨具体又在哪里呢?如果把瓦岗寨换算成现在的具体位置,会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
1、瓦岗寨具体位置
瓦岗寨现名为:瓦岗寨乡,位于河南安阳市滑县南部,现有人口四万八千左右,下设行政村有:瓦岗村,大范庄、小范庄、东大操、西大操,东小屯、西小屯、赤水村、彭庄村、前百尺口村、后百尺口村、马庄、赵庄、魏庄村、原西村、原东村、新乡屯、耿庄、张虎庄、邓庄、周道村、梦一村、梦二村、梦三村、梦四村、东梦村、刘庄村、伦庄村、冯寨村。
2、瓦岗寨历史渊源
“瓦岗”一词的来历,历史久远。考其来源,要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我国尚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同时也是东周的前期。东周的统治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王室和其他有功人员,实行按地位高低,划分地盘,分而治之,叫做分封制。时间一久,周王室的统治者不思进取,统治势力逐渐变弱,而封建割据的地方势力越来越强,互不相让。到了春秋后期,兼并战争迭起,常常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而互相发动战争。于是,被进攻的国家向友好的国家求援的事也就频频发生。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五O二年夏天,齐国出兵进攻鲁国西部边远之地。晋国土鞅等率兵前来援救鲁国,鲁定公在瓦地与晋国救兵会师。事后,人们为纪念这次意义重大的会师,便在一处土岗上用砖瓦建造了一座亭子,俗称“瓦亭”因“瓦亭’’建在土岗上,此后人们就把此地简称为“瓦岗。’’
据西晋史学家杜预注释:“瓦,卫地……,东郡燕县(即现在滑县牛屯镇一带)东北有瓦亭。”又据《春秋大事年表》载:“卫辉府滑县东南瓦岗集,即古瓦亭。”史学家杨伯俊在其《春秋左传注》中说:“瓦,即今河南滑县之瓦岗集。”因为这里曾为“瓦”地,并有“瓦亭”又因“瓦亭”建在高岗之上,人们便将此地称为“瓦岗”。
瓦岗军、瓦岗寨的来历,皆来自瓦岗军的首领翟让。那么翟让为啥要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这就必须了解历史上的瓦岗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据史学考证,隋朝时瓦岗地处古黄河的东南岸,北临黄河白马渡口,南与通济渠(南运河)相望;西边跨黄河距永济渠(北运河)不过百里之遥,瓦岗正处在南北大运河的喇叭口外。南北运河是隋朝的交通大动脉,瓦岗堪称军事战略要地。然而,就瓦岗而言,在东郡境内又是个偏僻地方。这里因黄河多次泛滥,造成土岭起伏,树木丛生,沟河纵横,水鸟成群,芦苇遍野,这种环境,既便于屯兵,又便于出击。于是翟让便选择瓦岗为揭竿起义之地。
翟让举起义旗后,为了聚集武装力量和防御敌人进攻,便在瓦岗四周,因势筑了方圆二十余平方里的宏伟寨墙,很是气派壮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瓦岗寨”。翟让的起义队伍因在瓦岗寨聚义,遂被称为“瓦岗军”。瓦岗军守在此处,使隋朝兵马久攻不下。
3、瓦岗寨起义军结局介绍
瓦岗军是中举义较早、发展最快、势力最强大的三大义军之一。创始人翟让,东郡(今河南滑县东南)韦城人。一起造反的还有同郡人单雄信,济阴郡离狐(今山东北)徐世勣等人。起初,瓦岗军在汴水所经的荥阳郡(治今河南郑州)和梁郡(治今河南商丘)边界,夺取公私行舟的货物,杀富济贫,曾多次击败隋军围剿,队伍发展到1万多人,成员中以贫苦农民和渔猎手为主。隋贵族蒲山公李宽之子李密,曾参加反隋活动,失败后在河北、山东一带流亡,大业十二年10月,投奔瓦岗寨,被翟让收留。李密具有战略眼光,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在馆谷休整部队,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这支部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主要得益于控制着荥阳地区,占据洛口仓?在今河南巩义东北 ,既有可供长期战争的粮食储备,又直接威胁东都。
大业十三年5月,为解洛阳之围,隋炀帝命监门将军庞玉等率领关内兵援救东都。是年9月,河南、山东发大水,饿殍遍野。按照徐世勣的建议,李密攻取了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西南)。10月25日,奉命北上驰援的通守王世充,率兵10余万向洛口瓦岗军进攻,渡过洛水,在黑石(今河南巩义西南)扎营。李密渡洛迎战,由于山麓地势狭窄,兵器难以发挥威力,一度失利,退保月城。李密用“围魏救赵”之计,抄袭隋军黑石大营,调隋军回转,突然攻击回救黑石的王世充主力部队,消灭隋军3000多人。 十一月初九,两军夹石子河而战,李密运用正面进攻和侧后袭击相结合的方法,再次重创王世充。黑石大捷之后,李密杀害翟让,种下将士互存戒心、离心离德的祸根。
义宁二年正月,王世充得到7万援军后,又在附近,与瓦岗军展开大战。李密抓住战机,率敢死队追击,大败王世充的渡河部队。接着,又进逼东都,攻克偃师城,修筑金墉城,拥兵30万,南逼洛阳上春门,杀留守韦津。此战后,王世充龟缩在洛阳北的含嘉仓城,不敢出战。东至海、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派使者向瓦岗军表示归附,江淮一带的许多义军先后争着响应瓦岗军。瓦岗军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这也是瓦岗军最兴盛的时期,李密错误估计了形势,以为只要占领东都,天下就易为己有。遂长期屯兵于防守严固的东都坚城之下,与隋王世充军前后交锋百余战,贻误了向其他地区发展,夺取更大胜利的机会,又极大地消耗了义军的力量。
义宁二年3月,隋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利用禁军将士思归关中的不满情绪,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策动政变,缢弑隋炀帝,拥兵10余万回归长安,6月军至黎阳。在洛阳继帝位的隋皇泰主十分惊恐,采纳了内史令之策,授予李密太尉等高官厚禄,令其率瓦岗军征讨宇文化及。 李密投降隋皇泰主,使瓦岗军丧失了反隋的斗争大方向,涣散了斗志。7月,李密按照杨侗旨意,带领精兵在卫州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大战宇文化及。李密被流矢射伤落马,左右奔散,追兵正要赶到的危急时刻,被部将救回,并组织部队稳住了败局反取小胜。宇文化及部下万余人投降,迫使宇文化及改变了行军路线,率残部2万人北上。李密按皇泰主的许诺准备入朝领赏,部队行至温县(今河南温县东),王世充已在东都发动宫廷政变,独揽大权。李密发觉自己入主洛阳的美梦被打破,只得回驻金墉城。童山之战,瓦岗军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自己也险些丧命。从战略上讲,瓦岗军是得不偿失。9月,王世充乘瓦岗军元气大伤,尚未休整之机,选精兵2万余人,于初十日主动出战。次日,兵至偃师,屯军通济渠南,作三桥于渠上,伺机与义军一决雌雄。李密主力部队集结在北邙山,草率决定迎战。结果,被王世充伏击打败,俘降瓦岗军10余万人,数十位得力将佐被俘。李密逃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企图南阻河,北守太行,东连黎阳,卷土重来,但部属士气不振,李密无计可施,率2万义军入关中,向李渊投降。瓦岗军的将士有的归附李渊,有的投靠王世充。这支在推翻隋炀帝残暴统治中起过决定性作用的瓦岗农民义军,就这样被窃据着领导权的隋廷大贵族李密出卖,最后分崩离析,彻底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