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能够享有谥号的人基本上都是有一些杰出的贡献,或者就是威望很高,这种一般都是皇帝会有的。当然也会有一些大臣,诸侯等等官职很高的。那么在古代,什么样的人死了之后才能得到谥号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谥号,指的是人去世之后,后人用比较简短的文字对其的一生进行概括性的评定。谥号最早起源于西周。秦朝时期,秦始皇将其废除。而后到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谥号的制度。
一般来说,谥号多见于古代的帝王、诸侯以及官阶较高的王公大臣等。例如汉武帝刘彻的谥号是孝武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是唐文帝,顺治帝福临的谥号是章皇帝。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下一任皇帝参与下拟定的,而末代皇帝的谥号则是由下一个朝代的帝王追赠的,比如东汉的最后一任皇帝刘协,他有两个谥号、一个是曹魏政权追赠的“孝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政权追谥的“孝愍皇帝”(因当时盛传汉献帝刘协已被杀害)。
除过帝王,一些功绩卓著的王公大臣也会有谥号。这些谥号一般是由礼部官员拟定,再由皇帝进行赐谥。例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赴任途中去世,宋仁宗亲赐谥号“文正”,追封其为楚国公,并亲书“褒贤之碑”。
除过上面的几种谥号,还有一种私谥。私谥指得是有名望的人在去世之后,其亲友给予的谥号。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在去世以后,友人给予其的私谥为“靖节”,因而后人也可称他为“陶靖节”。
最后,在谥号的拟定方面,大致分为三类:具有褒奖意义的上谥法(贤、文、武、恭等);具有怜悯意义中谥法(怀、哀、愍、悼等),具有批评意义的下谥法(戾、炀、灵、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