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的一个科学团队宣布称他们首次最喜爱辽宁省建昌县地区发现了一个非常罕见的胃容物标本,这个标本来自于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这一发现对人类理解白垩纪时期小型爬行类动物的不是习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吧。
胃容物是一种非常罕见,并且十分重要的化石记录,这是人类对于古生物了解食性的最直接证据。这一次研究的胃容物标本是在中国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地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底层,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含着未消化的加壳累动物胃容物的矢部龙标本。目前已经收藏在了新近视开放的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中。
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矢部龙。矢部龙来自于热河生物群体,同时也是该生物群体被命名的第一种蜥蜴,主要分布于白垩纪后期统义县组与九佛堂组地层之中。以往的矢部龙经常会与狼鳍鱼、满洲龟以及多种昆虫化石被一起发现。其化石最初是由日本学者所发现,并命名。后来标本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遗失了。种类主要包含三种:强壮矢部龙、二尖矢部龙以及扬氏矢部龙。通过体长以及骨骼的形态进行分析,这次的新标本应该是属于还未成年的强壮矢部龙,其鼻臀部长度有22厘米。
以往的矢部龙化石也有记录过胃容物,主要是一些鱼类的残骸。不过像这次有着大型甲壳类生物是首次发现。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征集到的这件标本期初的时候还是蒙板未清理修复的状态,后来此标本在该博物馆的化石矿晶清修复原实验室的技术人员精湛的清理与修复下慢慢的就暴露出原型。这种大型的甲壳类生物保存了背面被细小颗粒所覆盖的螯足,有着一段细长的胸足碎片,口器以及破碎的触角,这些种种特征都与桑氏古蝲蛄非常相似。
如今我们能在街边随处能吃到的小龙虾,学名叫做克氏原螯虾,起源于北美的墨西哥湾北岸以及路易斯安那州一代,所以这虾子也被称之为“路易斯安那州鳌虾”。之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被日本人引进国内,期初是为了给日本国内的牛蛙当做饲料的。后来我国抗日战争爆发,死尸太多,火烧的成本太高。于是日本就将这克氏原螯虾带到了中国的南京,然后将这些克氏原螯虾扔进满是尸体的水池当中。
克氏原螯虾在这种环境下繁殖速度非常的快,并且有足够的腐肉当做食物,尸体被大量的克氏原螯虾有效的分解了。克氏原螯虾原本的颜色很淡,有些还会呈现出青色。但是由于在高腐烂缺氧的水中生活太久,克氏原螯虾发生了变异,通体的颜色有所改变,呈现出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小龙虾这种比较红的颜色。抗战结束,日本人也没有对这些克氏原螯虾进行处理,于是这些克氏原螯虾就开始在中国大量繁殖,传播,成为目前风靡一时的“麻小”。所谓的“麻小”其实就是麻辣小龙虾。
目前我国热生物群中发现过大量的淡水鳌虾化石,距离进入也有着1.3亿到1.2亿年的历史。南京的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沈炎彬曾经有专门研究过这一批标本,推测小龙虾这类的生物很有可能最初是起源于东亚地区,然后再转入到了中亚、欧洲以及北美等地区。
根据这次被发现的鳌虾碎片的长度可以判断,被矢部龙所捕食的古蝲蛄(小龙虾)大约有着12-13厘米。这种大小对于矢部龙来说可是非常丰盛的大餐了。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在这次的胃容物标本中缺乏甲壳类碎片,所以这只小矢部龙很有可能是捕食了正在河岸上进行蜕皮的古蝲蛄。综合以上胃容物的记录,尽管矢部龙缺乏明显的游泳形态等特征,但是仍然可以判断出矢部龙是有着在河岸捕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