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刘邦能够一统天下的重要功臣,但是韩信最后却被吕后和萧何设计害死,这也是吕后诛杀功臣,为刘邦稳固政权的开始。项羽死后,韩信首先被解除兵权,立他为楚王,但后来韩信又遭奸人陷害,贬为淮阴侯。吕后趁刘邦在外,与萧何联手把韩信骗到长乐宫,最后夷了韩信三族。都说“天下没有杀韩信的刀”,刘邦也的确不是通过自己的手来除掉韩信,只能说刘邦的这位皇后实在太心狠手辣,为刘邦解决了不少棘手的事情。
韩信被杀时,已经是汉高帝十年,而他早在汉高帝六年,就被罢去楚王封国,以淮阴侯的爵位闲居。
而他被废楚王爵位的原因,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韩信)为王,徙楚,坐擅发兵,废为淮阴侯。
也就是废黜他楚王爵的罪名是“擅发兵”而非“谋反”,这时候,刘邦没有杀他,甚至没有给他定“谋反”的罪名,反倒是他自己,按照《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翻译一下, 就是韩信知道刘邦不喜欢害怕、厌恶他的领兵才能,所以平时经常称病不朝见,战时不随军,而他本人也一直深恨汉政权,闷闷不乐,且不愿与周勃、灌婴之辈同列(列侯朝请要排队,韩信要和他们站在一起)。
等到陈豨在汉高帝十年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征讨,韩信因为生病没有从军。韩信偷偷派人到陈豨处,告诉他,你举兵造反,我在关中帮你的忙。
韩信具体的策划是,让自己的家臣晚上作伪诏,赦免长安各个官署的刑徒和官奴,武装起来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后,等待陈豨的回复。
可见,此时韩信谋反,也没有所谓的“亲兵”帮助,而是用他淮阴侯国的家臣,矫诏发刑徒。
而他的谋划被自己的舍人的弟弟举报,吕后和萧何就要平叛,解决方式是: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翻译一下,就是吕后想召韩信入宫,又怕他的同党不让他入宫,所以和萧何一同设谋,诈称刘邦派人报捷,说陈豨已经被抓获杀死,让列侯群臣都去朝贺。
萧何特意对韩信说,哪怕病着,你也得勉强入宫朝贺,等到韩信入宫,吕后让武士束缚韩信,将其斩杀在长乐宫鈡室。
注意,韩信为什么会被忽悠入宫呢?
不是因为和萧何关系好,而是如果消息是真的,陈豨败死,他在长安的谋反计划根本成功不了,而且,这个时刻也不具备即时发动反叛的条件,即没有办法偷偷赦免那些刑徒,也就是他手里没人。
所以,韩信在萧何的逼迫下, 不得不入宫。
至于说有些人想象的,韩信作为统兵大将,带兵多年,身边就没有亲兵吗?
还真没有,一方面是西汉的制度不允许列侯有兵甲,比如日后周亚夫被抓的理由之一,就是他儿子买了一堆陪葬用的铠甲,这些铠甲就是样子货,还要污蔑他谋反,地上不反,地下要反。
韩信这个重点监控对象手中,哪怕有兵,也没有武器。
另一方面,之前韩信领军的历史上种种迹象表明,他连亲信的兵都没有。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
这里说的是汉三年时,汉王刘邦和夏侯婴一起诈称使者,早上驰入韩信军中,夺兵权。
更细致的过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刘邦出成皋,渡黄河,就和夏侯婴俩人,在张耳、韩信驻军的修武,夜宿驿站,早上自称汉使,进入了军营,当时两人未起床,就在其“卧内”,也就是卧室,夺其印符,又召见诸将,变更部署,等俩人起床,才知道汉王来。
细思极恐吧?
如果刘邦是来砍韩信和张耳脑袋,直接在卧室一刀下去就够了,所谓的防御完全形同虚设,只能说明, 韩信身边的所有戍卫力量都是刘邦的人,对他随时生杀予夺。
最重要的是,等到垓下之战打完,刘邦又一次驰入齐王壁,夺齐王军,也没有受到任何阻碍。
这一切都说明,韩信虽然打了很多胜仗,其兵权自始至终都实际掌握在刘邦团队手中,随时都能拿走,而他也没什么真正的亲信兵马,以至于只能和身边的几个亲信私臣谋划反叛,用刑徒、官奴实施,实在是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