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也是历尽坎坷,他想要宣扬自己的儒家思想,改变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然而在鲁国的时候却处处受到排挤。孔子曾经有过一次长达十几年的周游列国的经历,他先后去到了大约十个国家,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国君都不重用他。即便有的用了,却也并不看重,并没有在当时就宣扬他的儒家思想。这是为什么,为何大家都不愿意搭理孔子,孔子的思想与当时究竟有什么关系?
1.社会环境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更准确一点说,是春秋末期,临近战国年代。当时的年代,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建立起东周,但是这些东周各诸侯国,很明显已经抢了周天子的风头,东周还不如它的另一个名字名气大,那就是“春秋战国”。诸侯势力崛起,一个东周就是天子衰微,诸侯强势的局面,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直到最后,甚至都不知道天子是什么时候被灭亡的,只知道秦国统一了。
但在西周时期,绝对不是这样,周公旦制礼作乐,我国“礼仪之邦”的名号,正是来源于周朝时期的礼乐制度,礼指的是维护当时等级制度的各种准则、规范、制度等,乐指的是配合贵族进行礼仪活动的舞乐,同样也是每个阶层有不同的规矩。这些规矩原本实行的是非常好的,然而到了东周,诸侯的实力压倒了天子,这些礼乐,还有几个人会去遵守呢?
2.为什么不被重用
而孔子的目的,就是想要恢复原本的礼乐制度,更深层次的,自然是恢复到原本等级明确,每个人在自己的阶层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老是想着跨等级,既然已经划定好了,就安安分分地待着,做好自己该做的,这个社会不就一片和谐了吗?当然了,统治者自然是要爱自己的臣民,要“仁爱”,大家和和美美的生活,国家一片祥和,多好的景象啊。
但是这一点,已经和之前所说的社会环境是冲突的了。诸侯觊觎天子,尽管在西周初期,大家因为是帮文王武王打天下,分封诸侯,当时还是对周朝是臣服的,认为自己是周朝的一份子,然而时间一长,松懈的松懈了,有野心的膨胀了,只要有一个带头的,后面就会有无数诸侯发展起来,要么被人吞并,要么吞并别人,没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的给天子当听话的臣子,那孔子的这些言论,还有谁会听?
3.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所到之处无不在宣扬自己的思想,他想要把自己的主张推广出去,在那个时代,他希望借助思想上的力量,改变当时诸侯之间混乱敌对的关系。《史记》上说,他先后见过七十多位国君,但是据汉朝王充考证,孔子去到的国家并不超过十个,所谓的“干七十余君”或许就只是一种夸大其词。而且孔子的足迹也不是很远,基本上就在山东附近,没有过长江,也没有过黄河。
那个时候,孔子去的大多数也都只是一些小国家,这些小国哪里有什么心思去思考该不该恢复礼制?他们强大一点的都希望称霸称雄,弱小一点的都希望自己不要被灭掉,谁都没有心思去想仁与不仁的问题,因为当时的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想这些,那么孔子自然也就会被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