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非常有名,为了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都是将当日新鲜采摘的荔枝快马加鞭运到长安。当时盛产荔枝的地方大概只有岭南、福建、巴蜀等地,距离长安最近的巴蜀也有700多公里路程,更别说古代的路还会更难走。那这些荔枝究竟是如何运输的呢?其实就是靠马,当然只有一匹马肯定是不够的,每到一个驿站都需要重新换一匹精力充沛的马上路,这样才能保证速度是最快的。所以每隔多远设立一个驿站,也是很重要的学问。
国人自古以来,文哲史地,理化医农, 均无分门别类之说,而多取之入诗。
以唐人之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句为例。
十四字中,便有记事、更有政评。
而后人凭籍此句,也可推知唐时饮食,更兼驿站运营等史实。
唐人白居易《荔枝日序》称:
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则香味尽去矣。
查阅唐史,当时能产荔枝之地,不外乎福建、岭南以及四川。
据李肇《国史补》记载:“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故每岁飞驰以进”。
杨贵妃之父杨玄琰,也曾任蜀州司户,故杨贵妃入宫受宠,思念儿时味道。也在情理之中。
此种推断,也可从唐时驿站的实际运行得到印证。
2、唐时驿站的发货速度,有多快?
唐时驿站分陆驿与水驿两类,陆驿行马。
唐时陆驿一日行进速度,最远能跑多少?
一般来讲,马正常奔跑时时速约20公里/小时,但最快者也有60公里/小时,现取30公里每小时,两小时奔跑60公里一换。
夏日昼长,至少可行16小时,共计8组,一日累计行程约为500公里(60*8=480公里)。
而从蜀地入长安,路程约为700多公里,如此算下来,荔枝于今日凌晨寅时(早上3点到5点间)从树上摘下来后,立即全速前行,于次日申时可达长安(下午3点到5点)。
恰是杨贵妃午睡醒来之际,就应该能够吃到这“数十骑红尘”狂奔而送来的新鲜荔枝了。
3、盛唐的驿站,效率为什么如此之高?
驿站高效运行的背后,是唐时驿站制度的完善与发达,如今看来,依然令人称赞不已。
鼎盛之际,唐代共计陆驿1297所,陆驿所配之马,一为“驿马”,专为骑行而配;一为“传马”,专为载车而用。
驿站所配之马,均属官产,马身打烙印编号,以为标识。
标识信息丰富,包括有:马龄、属何驿站等信息在内,与今日机动车行驶证相类似。
驿站所用马匹,均有编制,最大规模的驿站名为都亭,配马75匹;最小驿站为六等驿,配马8匹。
驿站所配马匹,3年一换,按年统计更新,有死伤残亡情况,及时上报,并补充更新。
驿马退役后,可卖于民用。
一匹驿马,官方配田40亩,专种苜蓿为马料。
故以都亭75匹驿马为例,可配田3000余亩,驿站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而驿马使用之规定,也极为完备。依据官品而配备。
一品官可动用驿马8匹,二品6匹,三品5匹,减至七、八、九品官,则皆为2匹。
以其官职小、辖地也小,故所需马匹也少之故。自有其道理在其中。
而今配备公车,官员依级别定汽车排量,则纯属人为制造级别差异,毫无道理可言。
岂有官职高则体重重,故需要大排量车之道理?
唐时驿马使用,规章所定极为详细,如官员违规多用驿马,多用一匹,则处一年刑期,可谓峻法。
驿马使用,更是严格规定,如该换马时未换马,杖责80下。
骑驿马所携带之物,均有严格规定,如违规携带,多一斤杖责60下,上不封顶。
4、驿站,不止是送快递的
唐时驿站,除送紧急公文外,还兼有公务接待之用。
大驿如都亭者,养马75匹,占地3000余亩。
按唐时定制,驿中建有两厅,东厅为别厅,谈事所用;西厅为上厅,客房接待。
驿中也有楼台亭阁之物,故孟浩然有诗“猿上驿楼啼”、杜甫有“临池好驿亭”之句。
唐时官员,凡因公事过此驿者,均可免费休息3日,但最长仅限3日。
驿站内有多种库房,如茶库、酒库、肉库,全部用于免费供应。
盛唐之所盛,由此可见。
惜安史之乱后,如此庞大复杂的交通网系,均遭毁损。
其后千年,如此盛景,不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