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吐蕃人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虽然凶悍但是也还是有办法可以面对的,也就是说真正的打起来的话也不见得吐蕃人厉害,那么有的网友也要问了,这个吐蕃人好像经常性的能打败唐军呢?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大唐一朝武功闪耀,灭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征伐西域、回鹘、南诏,一直凯歌高奏的唐军,却多次在吐蕃军队面前吃了大亏。
甚至唐代宗李豫时期发生了吐蕃大军攻人长安 (公元763年),占领15日的事件。
从《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唐蕃双方战争不断,各有胜负,持续了将近二百年。吐蕃与唐朝虽有过联姻,有过短暂的友好相处,建立了所谓的“舅甥关系”,更多的是战争,相互攻伐不休。
所以,题主所谓“吐蕃人为何总能战胜唐军”是有丰富的历史依据的。
一般认为,吐蕃发源于西藏山南的雅龙河谷。
公元7世纪初期,松赞干布嗣继任赞普,统一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青藏高原。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定都逻些,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王朝,史称吐蕃王朝。
唐朝建国289年(公元618年自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文治武功无出其右,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也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9世纪,吐蕃的陷入了内乱和瓦解,至公元869年,吐蕃全境平民奴隶暴动,卫藏境内形成零散的地方势力,统一政权吐蕃不复存在。
而此时的唐朝也已风雨飘摇,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不可收拾,随后为五代十国所取代。
作为一个崛起于强大的奴隶制王朝,吐蕃显然不是吃素的,也不讲什么宗法仁义。面对强大的唐朝,“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充分概括了吐蕃选择和与战的基本策略原则。
吐蕃与唐朝的争夺,主要集中于四个地区: 一是争吐谷浑,二是争西域之安西四镇,三是争滇西南诏,四是争唐朝本土的河陇之地。
据史料统计,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战至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长庆会盟,大唐王朝与吐蕃王朝通婚2次,和盟8次,使臣政往来190余次,发生战争100余次。
即使在双方和好修盟时期,大大小小的战斗也从未平息,史书常有“连年犯边的”记载。
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自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至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发生的战争多达80 多次,有明确战争记载的年份近57 年,即三分之一多的年份打仗。
战争胜败的两分法
纵观唐朝与吐蕃争战, 唐朝经历了一个从“积极主动-消极被动-逐渐扭转消极被动态势” 的发展过程。
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布威四方,虽有失败,但在与吐蕃的争锋中总体算是处于优势地位。
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国力大减,吐蕃趁虚而入,攻城略地,唐军更多的是被动应战和防御。
总而言之,唐蕃的和与战,战争的胜与败,与唐朝和吐蕃国力的发展直接相关,是双方势力彼此消长、势均力敌的必然结果。
1、吐蕃既有河谷农业,又有放牧业,还发展了手工业和冶金技术,战争潜力很大
隋唐时期,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要好于现在,这是吐蕃能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有关学者考证,公元五世纪中期延续到七世纪中后期是地球的一个温暖时期。相比现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青藏高原的资源和条件要比现在要好一些。
特别是雅砻河谷所在的西藏山南地区,水草丰美富饶,农牧业较为兴盛,构成了吐蕃王朝能够崛起的重要物质条件。
所以说,吐蕃不简单,有河谷农业,保证了即使在困难时期,也有活下去的本钱。而广阔的高原疆域,严酷的自然环境,又让吐蕃人能逐水草而居,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游牧民族的灵活性,打造了一支凶狠好斗的军队。
但总体上看,吐蕃高居苦寒之地,地高贫瘠、气候恶劣、资源缺乏,使吐蕃统治阶级不得不借助军事力量拓宽生存空间。
唐朝,不正是最有价值的目标吗?
所以,吐蕃必定穷兵黩武。
2、打不打得赢,主要还是取决于唐朝的国运兴衰,以及唐朝的边境政策
贞观时期,唐太宗励精图治、修养生息,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始恢复。虽然未达到隋朝的鼎盛时期,但吐蕃同样也是刚刚建国,与唐朝实力的差距还很大。
但唐朝最重要的敌人不是吐蕃。北有东突厥和薛延陀,西有吐谷浑、高昌、西突厥、吐火罗、波斯,东有高句丽和百济,南有诸蛮。
所以,此时的唐朝,当务之急是干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解决边境问题。
相比较远的吐蕃,唐朝无暇顾及,甚至缺乏对吐蕃势力的最基本认识,乃至公元634年,唐太宗拒绝了松赞干布初次的求婚要求。
公元638年,恼羞成怒的松赞干布派20万大军寇边,进攻松州,“败都督韩威,羌酋阎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并以州叛归之。”
唐朝震怒,命侯君集、执失思力等人率领5万大军,破吐蕃,吐蕃引兵退。
这就是著名的松州之战。
松州一战,吐蕃对唐朝的强大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极力修好与唐朝的关系。唐朝也认识到吐蕃实力不可小觑,并同意松赞干布再次求婚的请求。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正式下嫁吐蕃。
从唐高宗到唐玄宗,唐朝几代君王励精图治,经济持续发展,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国力空前强大。虽然吐蕃的国力也处在上升期,取得过局部优势,但总体处于相对劣势。
以唐朝的马政为例。唐初设牧马监时,官养马仅5000 匹,而到了唐高宗麟德年间,官养马达惊人的7万余匹。
这一时期,唐朝集中精力解决了北部、东部和南部的边疆安全问题,使国民休养生息,在人口、粮食、军力等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北灭东突厥、薛延陀,置十三个羁糜州;向西灭吐谷浑、平定高昌、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向东征百济、平高句丽, 置安东都护府。
不得不提的大非川之战、洮河会战
公元663年,吐蕃攻陷吐谷浑。公元670年,吐蕃进犯西域,攻陷西域十八州,又攻破唐廷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唐朝与吐蕃的“大非川之战”爆发。
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率领40万大军与一代名将薛仁贵率领的5万唐军在大非川展开激战。结果唐军战败,吐谷浑亦成为吐蕃别部,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
大非川之战唐蕃战争中双方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规模远远大过前次的松州之战,这也是唐军第一次失败。也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吐蕃凭此战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
随后,双方反复争夺安西四镇,吐蕃失败,处于下风。
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年,吐蕃占领黄河九曲地。新上任的唐玄宗御驾亲征,命薛仁贵之子薛讷为陇右防御使,领兵十万、马四万出击吐蕃,洮河会战爆发。
结果吐蕃大败,唐军又逐渐占据优势,扭转了之前不利的局面。
唐玄宗时期,无论在河陇战场还是在西域战场,唐军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唐军曾将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而在西域战场,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
但是,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史之乱给了唐朝以毁灭性的打击,兵力和国力消耗大半,国库收入大大减少。
数据显示,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朝居民841万户,人口4814万,到了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居民达到接近907万户。而到了乾元末年(公元759年),居民还剩下193万户,人口仅不到1700万。
安史之乱后,州县多数被藩镇所据,贡赋不入, 朝廷府库耗竭, 加上戎狄每年犯边,军需开支庞大,财政赤字极其严重。
而此时,吐蕃的国力发展到顶峰,趁虚而入,使唐朝腹背受敌,唐朝转入被动防守,不仅退出了西域,连河陇之地也被吐蕃占据,百年不能收复。
3、吐蕃采取居高临下、以战养战的打法,而唐朝动则挥师远征,后勤压力也很大。
据吐蕃军事战争史记载,吐蕃军队从来都不是什么仁义之师,一旦获胜,就会千方百计的攫取利益, 烧杀劫掠。
看准了,是烧杀抢掠,不仅仅抢夺人口、粮食、牲畜、衣服等财物。
屠杀人口,一是抓丁壮补充本土兵力供应不足,或断手凿目,使其完全丧失复仇能力;二是以切断敌方军队的后勤补给, 使敌方军队丧失经济基础。
同时,分利用各地的资源,尤其是被征服地的资源,以战养战。不仅强加赋税,扩充财力,而且还在被征服地实行大料集制度和兵役制度,以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和兵员补充。
反观唐朝,不管是在西域地区还是在青藏高原地区,往往劳师远征,深入苦寒之地,军队的战斗力和后勤压力都非常大。
其实,历史就是这么悲催,唐朝和吐蕃正好在各自最强盛的时期玩起了“硬碰硬”。
但终究来看,一个依靠强大武力维持的奴隶制王朝,是终究难以撼动正处在上升时期的封建王朝的。
而到了9世纪中叶,吐蕃终于经不起长期的消耗,在内乱中而先于唐朝在9 世纪中叶瓦解。
参考文献:
唐代吐蕃军事战争研究,贺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