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在中国神话故事中,被认为是全人类的创造者,千年间都是以创世女神的身份存在。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过在一般人眼中,像女娲这样的神话人物,其形象也是和常人无太大区别,但在古籍中,女娲其实是人首蛇身,上半身是人,但下半身却是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蛇这个动物在古人眼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寓意?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1、女娲为什么是人首蛇身
据悉,最早记载女娲的史料是《天问》。现代人一直认为天问乃是屈原的专属。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它成书于春秋末期!只是屈原对之进行过整理,并予以保存。
《天问》书中问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这是问,“女娲如此身体,谁来制造完成?”《天问》没说女娲身体到底啥样,只是到了东汉王逸注曰:“女娲人头蛇身。”而在西汉石刻画像中,女娲已经是人头蛇身了。可以看出,此时女娲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了!
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南发现过战国时代的文物。其中详细记载了伏羲与女娲联合剩下四个后代,随后开创了整个世间万物。文物中记载,伏羲他所在的地方“梦梦墨墨,亡章弼弼,风雨是阏”。翻译过来就是以前的宇宙是混沌的,伏羲与女娲生下儿子开创了世界。而他们的四个儿子,最后又被人称为东西南北“四方之神”。文物中写到云:“未有日月,四神相代,乃步以为岁,是唯四时。”
“四时”,就是我们说的春夏秋冬。在上古,所谓“四时”,亦称“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甲骨卜辞中,多有殷商时期祭祀“四方”之神的记载。帛书称,伏羲女娲是“四方”之“四神”之父母,无疑,他俩也就应该是“阶位”更高之神。帛书里,称伏羲为“大能”。段玉裁曾把《左传》《国语》中的“能”解为“熊”,当误。
《左传.昭公七年》云:“昔尧殛鯀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郭璞注《山海经》引《归藏.启筮》为“化为黄龙”。所以,伏羲称“大能”,亦即“大龙”。古人,对于天神的想象,显然离不开人类自身形象。因此,所有天神,必定是“人格化”的。自然,伏羲的妻子女娲,必然也是“人头龙身”了。
“龙”,是上古先民观察天象的想象,这有甲骨文的“龙”字为证。龙”字,不是对地上某种动物的象形,而是来自天上的“东宫七宿”。《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有云:“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或曰,龙蛇一家。汉代伏羲女娲成为“人首蛇身”,当与此有关。
其中亦有战国时期楚文化影响的因素——楚地少数民族神话中,女娲亦为“人首蛇身”。
文/无敌通史
2、女娲原型是什么动物
女娲传说的整个演变过程,实际上正好映射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最初是母系社会,人们对于为什么能够生育后代,并不了解。这才有了女子踩到巨人的脚印能怀孕,吃个鸟蛋也能怀孕,甚至看到天空美丽的光芒也能怀孕,完全不了解男性在其中的作用。同时,远古人类的寿命,受环境和生产力所限,通常较短。因此,繁衍和传承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对生殖的懵懂和渴求,远古时代的人们有了比较原始的生殖崇拜。
人们当时只知道下一代来自母亲,女娲的性别也就被设定成了女性。所以,女娲的原型和起源,应该就来自母系社会那些伟大的母亲们。另外据一些学者分析,女娲的娲,音义和“娃”、“蛙”相同。女娲即女娃、女蛙。女娃长大后负责孕育下一代。而蛙类的繁殖能力也非常强,水中的蛙卵可以很快的孵化出无数的小蝌蚪,再蜕变为青蛙。所以,有学者以此推测,除了原始时期的女性之外,青蛙也是女娲的原型和起源的一部分。
蛇的繁殖能力也非常强,在远古时期,数量众多。而且,蛇的形态和男性器官的形态非常相似。伏羲是进入父系社会的代表,说明当时人类的生殖崇拜,从女性开始变为了男性。男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婚姻也开始以男性为主。人类开始慢慢走出了生殖蒙昧期。
伏羲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在了造人传说之中,女娲的形象也随之改变,成了人首蛇身。而且,伏羲、女娲以人首蛇身出现的形象,还逐渐融合了阴阳的观念。比如一些图画中,伏羲手持金乌(太阳),而女娲则手持月亮,月亮中还有一只蟾蜍(蛙)。
类似的,神农是牛首人身,就和牛在农耕中的作用分不开。
人类出现之后,世界上就是洪水不断。而蛇则可以在水中生存下来,很好的躲避洪水。正是在蛇为主干的基础之上,才有了龙的出现。而龙的多个形态,都跟水有关。比如,蛟龙就经常伴随大洪水出现,推测就是大水蛇。同时,在各种传说中,龙还负责司雨之职。
联系到女娲治理洪水,伏羲、女娲躲避洪水的传说,当时的人们出于对洪水的敬畏,对蛇产生图腾崇拜,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伏羲、女娲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也就非常正常了。
文/奕天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