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赵汉斌
悬棺葬是一种丧葬习俗,将尸体的棺材高高地放在悬崖上,悬崖上的洞穴和裂缝面对着河流、大海、山和水。它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和中国南部,也可以在东南亚甚至太平洋岛屿看到。由于大量未解之谜,这个古老而奇怪的丧葬习俗被包裹在一层厚厚的神秘之中。
长期以来,悬棺文化受到考古界的广泛关注。不久前,由国际权威期刊《细胞》的子期刊《科学》发表的中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为人们揭开谜底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比亚科技日报记者赵汉斌摄于云南省昭通市演金斗沙关悬棺安放处
悬棺习俗的起源及其相关的民族都笼罩在迷雾之中。
云南省昭通市演金县陡沙关,位于金沙江流域的灌河沿岸。巍峨的岩石被灌河一分为二,形成一个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滇川大道。在斗沙关古镇工作的偶尔会做兼职导游,向到访的游客讲解秦和吴驰路的历史,这条路布满了深深的凹蹄印,还有关河对面近40米处的崖巢悬棺传说。
“许多人问同样的问题。这些棺材是怎么放在悬崖上的?真的是一个轻蔑的人放的吗?它储存了多久了?你为什么要把它放在悬崖上?民间有许多传说,但没有科学和权威的答案。”朱晓渔告诉《每日科学》说,斗沙关还有10多具棺材。至于这些棺材是如何被提升的,有许多早期的理论,如提升、堆积、脚手架等。2015年,来自昭通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云南大学的探险专家测量了从该遗址采集的木材样本中的碳14。结果表明,陡沙关悬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明代。
“博人”是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昭通悬棺一直被称为“博人”悬棺,但仍有长期争议。“葬于四川南部金沙江流域和云南东北部的悬棺是中国大陆最新的悬棺文物,也是中国悬棺分布的西极。”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纪说,随着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这样的文物越来越少。年代最早的悬棺葬地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地区,距今3600年,相当于商周时期。福建武夷山地区被认为是吊棺葬俗的发祥地,这一习俗后来传播到中国南方、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的其他地区。
“以前,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序列,结合分布特征和文化联系模式,可以推断悬棺习俗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有‘东到西’和‘北到南’的分布。虽然泰国北部的悬棺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但雕刻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它们大多被放在洞穴里,由木制框架支撑,这被认为是对当地环境的文化适应。”嵇说,吊棺葬俗的起源、人口的起源、文化的传播和扩散方式,以及族群归属和与现有人口的关系仍有疑问。为了解开许多谜团,需要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它们。
研究发现,2100年至1200年前,一个吊棺葬群分布在泰国西北部海拔较高的山区。泰国艺术大学的拉斯米·舒昆教授等人认为,与东南亚其他吊棺葬地相比,该遗址群的棺葬风格和随葬品发生了重要变化,这可能是适应当时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结果。悬棺的做法已经被沿用了3000多年。虽然它在明朝晚期从中国大陆消失了,但类似的习俗仍然存在于台湾蓝雨岛的也门人和印尼苏拉威西岛的托拉雅人社区。
“关于悬棺的族群,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支持悬棺与侗族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明说:“通过对悬棺的分析,我们认为南亚语系的孟高棉人和苗族瑶族是悬棺的重要实施者和继承者,甚至还涉及到中原文化的一小部分。”。
云南昭通演金斗沙关悬棺科技日报记者赵汉斌摄
古代的DNA技术能阐明悬棺中的祖先和现在的人之间的关系吗?
顾名思义,古代DNA是从考古材料、化石、生物遗骸、遗迹和沉积物中获得的古代生物DNA分子。它主要来自博物馆标本,以及古生物组织和它们在特殊条件下保存的样本,如琥珀和冻土。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DNA可以存在几十万年。通过它的研究,我们可以逐渐揭开人类起源、进化和迁徙的神秘面纱,这对人类学、进化遗传学、群体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5月15日凌晨,国际期刊《科学》在线发布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傅团队独立牵头、多个单位参与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南北人口的古代DNA研究,将逐渐揭开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口的南北格局、迁移扩散和基因混合史的面纱。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泰国艺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古代DNA分析技术,对2500年至660年前在云南昭通卫辛和演金、花村、百色市、广西右江流域和泰国巴马的13个吊棺葬地采集的41具人类遗骸样品进行了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
“考虑到相同的丧葬习俗、相似的文物和相似的地理位置,我们将悬棺样本分为两组:云南和泰国。”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张晓明说,他们用开放的方法从悬棺中提取这些人类遗骸的古代DNA,并使用相关技术来丰富线粒体的遗传物质。然后,构建的古代DNA样本用一套仪器进行测序,这套仪器是为群体规模的全基因组测序而设计的,能够处理成千上万的样本。
张晓明团队发现,基于线粒体遗传物质的单倍型分析,云南悬棺样本具有高度多样性,在9个个体中检测到8种不同线粒体的遗传物质谱系。相比之下,泰国北部样本的单体型多样性相对较低,在28个个体中仅检测到7个谱系。
“这意味着埋藏在云南东北部的悬棺的母体遗传多样性非常高,而埋藏在泰国北部的悬棺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张晓明说,云南、广西南部和泰国北部的悬棺有着相同的谱系,这表明他们有着密切的遗传联系,悬棺葬俗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已经传到了不同的民族地区。
这项研究的结果也符合吊棺葬习俗起源于中国南方并传播到东南亚的观点。此外,在亚洲不同地区埋葬的悬棺中有少量母系血统,这表明不同埋葬的悬棺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研究小组将基因分析的结果与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民俗学和历史证据相结合,推测悬棺习俗起源于大约3600年前的中国东南沿海,例如武夷山地区的百越族群,它是今天有许多族群的东傣族的祖先。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石蛙吊棺遗址玉腾松地图
东南亚的悬棺习俗是源于民族迁徙还是文化传播?
张晓明的团队通过比较线粒体中遗传物质谱系成分的谱,证实了南方种群和悬棺种群之间的密切关系。
“尽管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悬棺群体之间存在遗传联系,但我们发现云南和泰国北部的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为在14个检测到的单体型中,只有一个单体型在它们之间共享。”张晓明说,根据相关研究,泰国北部人口中普遍存在的线粒体遗传物质谱系在大约7500年前迅速扩大,远早于它们在8至10世纪从中国南部大规模迁移到今天的泰国,也远早于泰国北部原始棺材中由碳14确定的2200年的最早悬棺埋葬日期。“鉴于这些线粒体遗传物质谱系在今天的泰国北部人群中也很常见,我们推测这些谱系可能起源于当地。换句话说,来自泰国北部的悬棺习俗可能是由于文化同化,而不是悬棺的大规模迁移。”张晓明说道。
相关遗传资料显示,中国南方和泰国北部悬棺的种群与线粒体遗传物质单倍型多样性的“南北向”下降有遗传关系,这与基于文物的悬棺迁移路线假设一致。此后,悬棺通过大规模迁徙和流动在中国南方广泛流传。然而,大约2000年前,少数悬棺葬的继承者通过文化传播将这一习俗传播到东南亚的一些土著群体,如泰国北部。
资料来源:科学日报
编辑:李君霞
审计:朱莉
终审: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