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花了50年的时间让权力竞技场接受了一个女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当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朝为周朝时,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已经为这一天的到来付出了包括青春年华和三个子女(两子一女)的性命在内的惨重代价。谁料,登基仅仅是一系列更加错综复杂的矛盾爆发的开始。武则天的周朝在肇建之初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她左右支招、惨淡经营,其王朝也仅仅存在了15年。
英雄的暮年,往往更容易让人看清楚英雄本色,折射出英雄的毕生奋斗轨迹。705年,武则天改年号为“神龙”,这一年就被称为神龙元年。也就在这一年,暮年武则天以非常方式被迫离开了权力竞技场,后人称其中的变故为“神龙政变”。
在李唐皇室看来,15年的武周历史是拿不上台面的。后代李唐朝廷对此避讳至极,绝口不谈,仿佛从690年到705年的历史是一片空白。因此,原始典籍中留下的有关神龙政变的资料非常少,为我们还原神龙政变设置了重重障碍。以《旧唐书》为例,《武则天本纪》中对于这次政变的描写大而空洞:“神龙元年春正月……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这段记载以白描手法讲述了皇太子李显率领羽林军官兵冲入禁宫诛杀佞臣张易之、张昌宗,并趁机夺取政权,迫使武则天传位给他的经历。
而《唐中宗李显本纪》中的记载则透露了更多的信息:“时张易之与弟昌宗潜图逆乱。神龙元年正月,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监国,总司庶政。大赦天下……乙巳,则天传位于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于通天宫,大赦天下,唯易之党羽不在原限。”李显的传记相当程度上与武则天的传记是矛盾的。在传记中,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的主谋并不是皇太子李显,李显只是被动参与者实则是桓彦范、敬晖、崔玄?、张柬之、袁恕己等几位重臣策划了杀奸臣逼宫的行动。
《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是桓彦范、敬晖、崔玄?、张柬之、袁恕己五个人的合传。《敬晖传》只说他有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的功劳,对过程毫不涉及;《袁恕己传》则只说他参与了诛杀奸臣的谋划活动,参与了政变;《崔玄?传》也只简单地说他有诛贼拥立之功,却不提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劳。《桓彦范传》是五个人的传记中,也是《旧唐书》所有章节中对神龙政变描述最为详细具体的,联系其他的枝节内容,以下将尽可能地还原这个重要政变的真实面目。
二
698年,武则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群臣奏请武则天召庐陵王李显回京。
被贬放的李显的回京问题涉及王朝政治的核心问题,其原因在于皇帝武则天的性别。武则天是女皇,百年之后皇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李姓的李显或李旦,还是传给同姓的侄子武三思等人呢?在西欧政治上,这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封建礼法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这是有关国体国运的根本问题。皇帝姓氏的变更意味着王朝的更替:武则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继承权力意味着武周王朝的延续;如果由李显继承皇位,则意味着武周王朝的结束,李唐王朝的复辟。
现在大臣们集体亮出观点群起请求召回贬放庐陵的李显,这无疑是对武氏政权无声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武则天花费了比其他帝王要重得多的代价才攀登上权力的顶峰,所以她异常珍惜手中的权力。自从登上帝位之后,她就一直思考着继承人的问题,到了晚年更是时刻没有忘记。在她内心深处,李家和武家难以取舍?跃跃欲试的武三思等人是自己的同姓后代;李显、李旦两个儿子憨厚老实、为人谨慎,而且都做过皇帝,大臣们心中对李唐王朝的感情难以磨灭,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后天下能够恢复李姓。
大臣们用各自的方式纷纷劝告武则天应当将帝位传给儿子,因为只有这样,武则天在升入天国之后才能世世代代享受子孙后代的供奉。如果将帝位传给武三思等人,武三思等即位者则会去供奉、祭祀自己的祖父牌位,到那时候,作为姑母的武则天的地位是尴尬的。武则天自然知道这样的可能性,但将天下拱手还给李姓,自己结束武周王朝,她又于心不忍,难以下手。
“为什么天下只能由男子来做帝王?”继承人问题也好,宗法制也好,最根本的思考又回归到了这个问题。武则天不得不哀叹,武周王朝仍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导的天下。虽然武则天花了十多年时间来树立女皇的权威,将政治制度涂抹上女性色彩,但最后还是失败了,继承人问题的困扰就足以证明她十多年来的性别抗争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随着武则天的病重,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流传甚广的《狄公案》中记载有武则天的男宠、佞臣张易之向狄仁杰询问自保之策的内容。作为一个坚定的李氏支持者,狄仁杰建议张易之劝武则天迎立庐陵王李显为继承人,以拥戴新皇帝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
当时,武则天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却说:“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现边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间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时间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后来又让庐陵王李显去招募士兵,没几天就招募到了五万人。如果要选择继承人,非庐陵王莫属。”武则天听罢大怒,拂袖而去。
后来,武则天又向大臣提问:“朕常常梦见双陆不胜,做何解释?”在场的狄仁杰和王方庆同时回答说:“双陆不胜是无子的意思。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动摇天下就危险了。陛下君临四海已经有十多年了,现在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姑侄与母子关系,哪个更亲?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常享宗庙,立武三思为太子,宗庙中就没有陛下这位姑母了。”武则天终于有所感悟。
长安元年(701年)九月,武则天终于派遣徐彦伯迎庐陵王回长安。李显到长安后,武则天将他藏匿在帐中,再次召见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杰敷请切至,涕泪俱下,请求迎立李显。武则天这才将李显召唤出来,说:“还给你太子!”狄仁杰下拜顿首,转悲为喜说:“太子虽然回来了,可大家还不知道,人言纷纷,怎么取信他人呢?”于是武则天又安排李显公开出现,大礼迎还,朝野大悦。
三
当长安的使者心急火燎地来到房州李显的软禁地门口时,李显陷入了绝望之中。
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消极的反应呢?这要从他的坎坷经历中寻找答案。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生的第三个儿子,在唐高宗的八个儿子中排序第七,先是被封为周王,后改封英王,似乎与皇位无缘。680年,李显被立为皇太子。3年后唐高宗病逝,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不客气地说,李显性格懦弱、胆小,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是个做傀儡的好材料。李显做太子时曾写过一首《石淙》诗:“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全诗水平一般,境界平常,但最后一句“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却很能表达出一个战战兢兢,不敢有所作为的懦弱皇子的感情。
武则天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不顾一切的君主,唐高宗的第一个太子李忠因为不是武则天所生,很快就被废黜杀死;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第二个太子,但在一些思想观念上冲撞了母亲,后来“暴薨”,原因不明;次子李贤是高宗朝的第三位太子,也因为不甘心做傀儡被废,4年后在放逐地巴州被逼自杀。有三个哥哥做榜样,李显自然知道轻重,所以他事事唯母亲命令行事,不幸的是,他很快就被母亲抓住了把柄。
即位不到一个月,不满足监国地位的武则天就以李显一句要给岳父韦氏授官的气话为由废黜了他。被降封为庐陵王的李显,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囚禁生涯。
被软禁的李显明白,自己不论是在囚禁地暴薨,还是被赐死,都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因此他整日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偏偏外面有很多反对武则天的人打出了“推翻武周”、“匡复李显”的旗号,这简直是将他往死路上逼,更加剧了其内心的恐惧,他越来越担心暴戾强硬的母亲会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权力威胁。
在流放地和软禁居所中的李显过着遍布危险的黑暗生活,承担着远比囚犯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甚至每一天都在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可怕的死亡随时都有可能来访,而它未到来的日子非但不能放松,相反是更可怕的煎熬。李显多年来一直惶惶不安,常常在夜里被噩梦惊醒,睁着惊恐的眼睛看着星星落下,旭日升起。
现在,长安的使者终于来到了。
《旧唐书》中记载:“上每闻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每一次听到有长安的使者前来,李显就间歇性精神失常,惶恐地要找刀子自杀,这一次也不例外。陪伴他的妻子韦氏横下一条心,劝慰丈夫说:“人生祸福无常,最后免不了一死。我们是皇室贵胄,何苦这样呢?”于是这一次,李显夫妻俩手拉着手昂然出去迎接使者。
使者打开诏书开始宣读:“立庐陵王为太子,还于东都。”
暗流汹涌
一
差一点儿自杀的李显突然间又成了太子,回归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回到长安后,李显除了继续夹着尾巴做人外,变得聪明了许多,他决心将自己“改造”成武家人,向武家靠拢。他将一个女儿(永泰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又将另一个女儿(安乐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李显与武家联姻是想通过子女关系稳固自己的地位。武则天内心中最留意武家和李家两家人在自己死后的关系,现在有意扶为继承人的李显主动与武家搞好关系,让她十分满意。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身后能够平缓转移权力,武则天大赦天下。因为适逢武则天生病,所以这次赦免的范围很大,朝廷下令自文明元年(684年)以后获罪的人,除扬、豫、博三州及各案的魁首之外一律免罪。
武则天已经提前为身后事作准备了。她环顾四周,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武家的子孙。她已明确了李显的继承人地位,但怎么安抚武家人的情绪,怎么确保武家人日后的安全和权威呢?
之前北方边界的契丹部落起兵反叛,部落首领自号可汗(这就是日后建立辽国的契丹部落,只是此时尚未强大),这只能算是一场小叛乱而已,然而,武则天却任命多个武家子弟为将,采取了大张旗鼓的方式平定叛乱。虽然许多大臣对此事颇有微词,但武则天还是迅速调集大军托付武家子弟出发征讨。平叛事小,借平叛为武家子弟聚拢实力,树立军功事大,此时的武则天隐约为身后武家子弟的命运担心了,她希望李家和武家能够和睦相处,同保富贵。
晚年的武则天在潜意识中有两个隐约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一,她准确认识到自己死后武周王朝将被颠覆,李氏皇族将复辟唐朝。第二,她意识到了武家子弟的权力基础完全建立在自己身上。自己死后,在群臣中名声不佳的武家子弟失去了权力保障,命运堪忧,最坏的结果是:武周王朝被颠覆,武家子弟也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出现,最起码要保证武家子弟的安全,武则天要抓住任何机会来确保这样的目标,要抓紧有限的时间进行政治布局。但是,武则天的布局被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严重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