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考古的富矿,这些年,我们无论是在史前、都城等传统的考古领域,还是在水下考古等新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填补了很多空白,同时也为今后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资料。一起来看2013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考古大事件。
秦始皇陵考古重大发现 疑似地下“军备库”曝光
秦始皇帝陵在世界上被认为是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之一。自从1974年被发现到现在,考古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也不断有新的发现。最近,编号为“K9801”,面积13000多平米的一个陪葬坑正在试发掘,种种迹象表明,这个陪葬坑很可能是秦始皇陵的一座大型军备库。
从出土的文物看,兵马俑的质地与铠甲的质地完全不同,显然铠甲的石料加工工艺,比兵马俑的泥土烧制工艺要考究得多,精细得多。考古工作者由此推断,当时秦军有着严明的等级和待遇区分。
而除了铠甲、头盔,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了披在战马身上的马甲以及和车马配备的青铜零部件等。这些迹象都表明K9801陪葬坑的功能类似于一个大型的“军备库”。详细>>
扬州隋炀帝墓获确认:发现古代最高等级金玉带
隋炀帝墓2号墓出土的铜编钟
#p#分页标题#e#
11月16日,工作人员在一号墓(隋炀帝杨广墓)的墓室内进行考古研究发掘。
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江苏扬州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上确认,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
墓中出土墓志已识读出的志文为:“隨故煬帝墓誌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扵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方……”。
除墓志外,墓中还出土了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带,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四件铜铺首通体鎏金,兽面直径26厘米,与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铜铺首大小相近。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根据出土的“隨故煬帝墓誌”、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骑马俑等高规格随葬品,结合文献的记载,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二号墓为腰鼓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出土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质地莹润;铜器有编钟、编磬、铜灯、铜豆等,成套的编钟16件、编磬20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的编钟编磬实物,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约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是隋炀帝萧后。详细>>?#p#分页标题#e#
成都汉墓出土扁鹊学派失传医书
近日,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工作基本结束,共清理出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墓内出土的4台蜀锦提花机的模型,填补了中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出土的九部医书中的部分医书,确认为扁鹊学派失传医书。另外,还有“心”、“肺”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络髹漆人像。据悉,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920余支竹简和50枚木牍(共约两万字),作为西汉时期简牍在四川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图为汉墓群发掘现场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详细>>
唐乾陵考古调查启动:为乾陵发掘打下基础
今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乾陵保护总体规划》,标志着陕西乾陵考古调查正式启动。根据这个总体规划,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完成考古报告,主要是对乾陵的陵园范围、布局和建筑遗迹结构进行全面了解。
千百年来,乾陵地宫的具体位置一直是谜。新中国成立后,在修筑西安至兰州公路时,人们偶然发现了封闭地宫隧道的石条,从而揭开了这个谜底。从1960年4月开始,考古工作者对乾陵地宫隧道进行了发掘。发掘结果表明,隧道和地宫是在山体岩石上开凿的,以石条填塞,石条缝隙之间以铁锡溶液浇注,从而使山体浑然一体。这个发掘结果也与《旧唐书》的记载基本一致。#p#分页标题#e#
如今,乾陵考古调查正式启动,将为乾陵的保护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将来乾陵的发掘提供翔实的资料、打下坚实的基础。详细>>
江西景德镇南窑发现唐代最长龙窑遗迹
考古专家近期对景德镇南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多达数十吨的窑具和瓷片标本。考古人员在遗址中清理出一座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经专家认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
此次考古研究表明,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景德镇最早的窑业遗存是十世纪晚唐五代时期生产青瓷和白瓷的窑业遗存。
据参与考古的专家介绍,在南窑窑山北部散布大量窑具和瓷器残片,东西最宽200米、南北最长153米,地表可见13条明显隆起的脊状堆积,勘探得知在两条隆起的脊状堆积之间的低洼处分布一龙窑遗迹,总计有12条,由中心最高点向东、北、西呈扇形分布。
在南窑村窑山东南部全面揭露一条长达78.8米龙窑遗迹,该龙窑是迄今为止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龙窑遗迹的发现填补了景德镇瓷器烧造窑炉形制最早形态的空白。详细>>
“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墓葬发现
上官婉儿墓葬内部照(资料图)
#p#分页标题#e#
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咸阳机场附近发现了一座唐墓,虽然这座唐墓破坏严重,出土随葬品不多,但弥足珍贵的是甬道中出土了一合墓志,志盖题“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志文楷书,近1000字。记载了上官婉儿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可以确定墓主人为唐代著名女政治家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系唐中宗昭容(唐代九嫔之第二级,正二品),两唐书均有传。上官婉儿祖父上官仪是唐高宗时期宰相,因“离间二圣、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杀,连累全族获罪。武则天称帝之后,上官婉儿凭借文采得到了武则天的垂青。武则天退位后,又成为唐中宗李显昭容,并专掌起草诏令。直到公元710年,李隆基发动政变,上官婉儿被诛杀。
上官婉儿墓由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全长36.5米,深10.1米,其规格符合她的身份。
上官婉儿墓中没有发现棺椁与完整尸骨,也没有木制棺椁腐朽后的痕迹。对于这种现象,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耿庆刚的解释是,从天井、甬道和墓室被大范围破坏的情况判断,不似一般盗墓所致,应系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是“官方毁墓”行为。他同时表示,究竟是埋葬时就没有棺椁,还是后来毁墓所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近日有消息称,为保护墓葬需要进行回填。上官婉儿的后人听到此消息后纷纷提出申请,要求对墓葬进行保护,或者将墓葬迁移回河南。详细>>
?? 唐代"女宰相"上官婉儿墓疑遭"官毁"(高清)#p#分页标题#e#
?? 空墓难觅丽影 上官婉儿去哪了??
??? "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多情才女 历经多次政变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全面展开:蒙元帝陵为何一直没被发现?
成吉思汗陵
8月,“元朝帝陵的综合研究”全面展开。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魂归何方、历代元朝皇帝的陵寝地理方位以及埋葬制度等,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世界瞩目之谜。
蒙元帝陵与中国历代帝陵相比,有它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蒙元皇帝的特殊葬法造成的。从中外文献记载可以概括蒙元皇帝葬俗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深葬,二是不起坟冢,三是集中一地,四是葬地保密。因此,蒙元帝陵及其贵族的墓葬一直没有发现。
《元史·太祖本纪》记载,成吉思汗死后葬起辇谷。后来的蒙元15位皇帝中有13位也葬在起辇谷,但其在何处却无人知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美国等学者与蒙古国政府达成协议,希望在蒙古国内找到蒙元帝王陵墓,虽然使用了卫星成像、航测、遥感、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拉网式勘察,但至今没有重大突破。详细>>
湖北随州叶家山大墓惊现青铜双面神像 系湖北首次发现
叶家山111号大墓发掘出的双面神像#p#分页标题#e#
7月,随州叶家山西周墓葬群二期考古现场再度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考古人员在最大的M111号墓中清理棺椁时发现一件保存完好的青铜双面神像,其形制在西周早期的出土文物中极为罕见。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介绍,这件双面神像的摆放位置极为特殊,它被放置于棺椁之间与墓主人头部对应一侧的中央位置,显示出墓主人对此物的重视程度,而这样放置神像的方式在此前西周时期的墓葬中从未见过。
良渚古城、石峁遗址入选世界重大考古发现
良渚古城遗址
石峁遗址
首届世界考古论坛8月23日在上海开幕,由世界各大地区考古学术权威和专家评选的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评选结果在论坛上揭晓,中国的良渚古城、石峁遗址等两项田野考古发现,成功入选本次评出的10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新发现”项目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良渚古城是目前中国国内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古城之一,城墙与城内宫殿区以及外围治水体系的营建工程浩大,为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重要资料。
“石峁:公元前两千纪中国北方石城”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担,石峁遗址系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中国所见规模最大的城址,它的发现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