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鄞奉路和尹江路的交界处,南塘河历史街区正施工建设中。
历史街区的西面,紧邻的就是宽10米左右南塘河。施工队沿着南塘河打下了长百米的松木桩,灌入泥浆,以防止挖地基时河水外溢出来。
不过,这一排木桩打下去,有了出人意料的收获。
考古人员发现,在这附近有另外一排松木桩,距今已经400多年了。
经初步分析,宁波文保所确定,这里就是古代宁波(时称明州)重要水利设施长春塘遗址所在。
遗址在南塘河历史街区的最西面,和尹江岸社区就隔了一条南塘河,往南方向三五十米处就是甬水桥。
遗址土塘始筑年代不晚于宋代
目前,挖掘出来的遗址大约有两间房那么大。
宁波文保所所长助理王力军说,这个遗址可能分为三个部分,松木部分、石塘、土塘。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直径大约二三十厘米的松木桩一字排开,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木质发黑,但并未歪曲腐烂,按宁波老话说,这叫“千年水里松”。
松木桩后面就是石塘。
石塘上的石条最多有10多层,每根石条大约长1~1.5米,宽0.3米,厚度在0.2米左右,还能很清晰地看出石条外侧都经过加工、打凿,每层石条还采用“T”字形横竖铺设。
王力军说,“T”字形的铺设是利用相互作用力,使石条间相互牵制,让石塘更加坚固。
挖掘出来的土塘部分大约高两米左右,由黄土(粘性强)和瓦砾间隔堆成。
王力军说,这个构造方式,与宋代《营造法式》所记载的“筑基之制”相符,综合判断它的始筑年代不晚于宋代。
初步断定为明代改筑的长春塘
史籍记载,古时宁波处平原低洼地带,且三江宽阔,为防洪水,人们多筑土塘封堵。
唐时在城区建有水喉、食喉、气喉(城市排水小斗门,其中气喉尚能通潮)等,宋时建有郑郎坝、保丰碶及江东诸碶等排水设施。
而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县令沈犹龙在长春门外筑长春塘。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长春塘位于县南三区长春镇旧长春门外,长144公尺,阔8公尺,当甬江之冲为南门外民田之外卫,旧为土塘,明万历四十六年令沈犹龙改筑石塘,民多颂之。”
“古时宁波的南门,又称长春门,就在现在南苑饭店的对面,离我们发现的遗址两公里路。”王力军说,综合文献所述,他们初步断定这就是长春塘,距今约400年。
在保护基础上将不再挖掘
王力军说,长春塘构筑讲究,塘体也宏伟,不仅证实了文献的真实性,也为宋代《营造法式》提供了例证,同时也为宁波大运河申遗关于宋、明时期的水利设施提供了历史实物。
根据有关记载,古代宁波的城市防洪做得非常好,自宋以来77次水灾中,虽然城郊多次被淹,但直接危害城区的只有3次,其中长春塘的作用非常大。
王力军说,像现在打木桩排水,现代人其实还是沿用了古人的方法。
目前,长春塘的东边,南塘河历史街区正在建设。发现了这个遗址,曾规划好在遗址上的房子还造吗?
王力军说,会考虑城市发展和文物保护两个方面。
目前考古挖掘的只是长春塘的西段,其他部分还埋土里。考虑到历史街区的建设,就在保护的基础上不再挖掘。
“而已经挖掘的西段将在四周打桩后再建房屋。这些房屋的一层将用钢化玻璃作为地面,这样既能保护遗址不暴露在外,同时也让市民在游玩时就能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