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县考古专家正在现场调查。(资料图片)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摄
现场出土的打制双肩石器。(资料图片)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摄
记者2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四川眉山地区和青衣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商周时期遗址——王华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将眉山市境内有建制性质的人类定居生活的历史提前了1700余年。
#p#分页标题#e#
据介绍,王华遗址位于四川省洪雅县止戈镇八角庙村4组,为八角庙、中心、五龙三村的交界地带。遗址地处青衣江干流南岸的二级阶地之上的台地范围内,其下的一级阶地为河漫滩,遗址地表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及茶树等林木。
王华遗址于1984年发现,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进行调查并开2×10米探沟进行试掘,地层堆积厚度0.5—2米。采集了打、磨制石器26件,有双肩铲、刮削器、斧等。调查者初步判定其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1986年7月,当地政府公布王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2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眉山市文物局、洪雅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王华遗址进行了调查。新采集到泥质灰陶钵口沿残片、打制石砍砸器等遗物。根据陶片判定遗址的年代不晚于汉代。2011年9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眉山市文物局、洪雅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王华遗址进行了复查。在八角庙村4组发现灰坑遗迹1处(编号为2011SHWHH1),距离地表深度40——50厘米,发现填土为灰黑色砂性粘土,结构紧密,内含大量陶片、木炭、石片等物。出土陶片多为夹砂灰褐陶,另有少量磨光泥质黑皮陶、泥质灰陶、夹细砂红陶;纹饰包括粗细绳纹、弦纹、戳印纹等;器形包括小平底罐、侈口罐、高柄豆、矮圈足器等。出土的石器包括双肩打制石铲、砍砸器、石片石器等。另采集土样标本供碳14年代测试及植物浮选鉴定研究。根据出土陶片判断灰坑的年代应为十二桥文化的早期。#p#分页标题#e#
王华遗址出土的陶器与青衣江上游的雅安沙溪遗址的特征相近,同大渡河中游的麦坪遗址、麻家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也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遗址出土的打制双肩石器是青衣江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因素,岷江下游、金沙江下游也有出土。但王华遗址的个别双肩石器的形制与雅安、云南等地新石器及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的典型双肩石器还有一定差异,而打制石砍砸器、刮削器、磨制石斧等器形则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常见。对于遗址的内涵及个性特征的深入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工作来明晰。
“王华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十二桥文化的分布、扩张,古蜀文明的演变历程以及古代人群的迁移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剑介绍说。
据有关文献记载,眉山建制始于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在犍为郡武阳县南境建齐通左郡,距今不过1500余年历史。而王华遗址的距今年代在3200左右,与成都金沙遗址的早期年代相当,从而将眉山市境内有建制性质的人类定居生活的历史提前了17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