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是对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犯罪分子,犯罪后具有悔改表现,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而不予以关押的刑罚适用方法。那现实中,触犯交通肇事罪能否判缓刑?这要根据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因素和酌定因素来衡量。接下来,律图小编就来为你解答疑惑。
交通肇事罪缓刑的适用会根据法定因素和酌定因素来衡量事故发生的性质,具体如下:
(一)法定因素。
1、 看是否具备法定从轻和减轻情节。
2、 看是否符合缓刑的适用条件。
(二)酌定因素。
1、考虑被告人在交通肇事中所负的责任大小。
2、考虑被告人犯罪后的态度,包括认罪态度、案发后能否如实供述犯罪事实。
3、考虑被告人是否对被害人及时抢救、治疗。
4、考虑被告人是否对被害人进行积极主动的经济赔偿。
5、考虑当时的犯罪时空和周围环境,如天气状况、地面路况等。
1、首先,交通肇事案件的被告人主观上出于过失,但过失程度不同,罪过轻重有别,应对罪过轻、较轻的人适用缓刑,罪过重、较重的不宜适用缓刑。对罪过大、罪过较大造成事故的应予以实际处罚,判实刑,不宜判缓刑。对于主观罪过小、罪过较小的肇事案件,因为他们主观心态是没有预见到会发生事故或已经谨慎注意而注意力度不够,对他们处罚重没有实际意义,结合其他条件,可以考虑适用缓刑。
2、肇事的被告人除罪过小、罪过较小,还应当具有悔罪表现。“悔罪表现”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肇事后是否主动报警、积极施救、保护现场、将损失限制在最小。
(2)肇事的驾驶员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向事故处理部门陈述肇事的具体情况、原因,不推卸责任,不违心规避法律。做到这一点,是被告人认罪、悔罪的表现,否则不能认为是悔罪;
(3)在事故处理中,肇事的驾驶员及其家人要能够积极赔偿受害人及其家人的损失。
3、肇事后逃逸的不宜适用缓刑。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心态,因而不具有“悔罪”心理。客观上逃跑,即使其人身不受事故处理机关控制、脱离控制,不愿意承担刑事责任或不愿意对被害方予以赔偿,客观上不具有悔罪行为。因而在其归案后,即使产生了悔罪心理,实施了悔罪行为,但他们的“罪过”比起肇事后未逃逸的大得多,仅应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考虑,不宜适用缓刑。
交通肇事案件的被告人主观上出于过失犯罪,一般罪过小,法院在审理交通肇事案件时,一般也比较倾向于适用缓刑,但是这并意味着涉嫌交通肇事罪一定能适用缓刑。这时候最好请专业的辩护律师与被害人协商损害赔偿问题,取得被害人的谅解。
延伸阅读:
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全文
交通肇事罪量刑标准
最新交通肇事逃逸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