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交通肇事罪逃逸缓刑规定内容是怎么样的?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交通肇事,交通肇事的行为可以说行为人是属于过失行为的,因为过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才会有想要躲避法律责任而产生逃避的行为,主观上是过失的,在刑法裁量上也是可以作为一个情节使用的。那么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缓刑规定是怎么样的?

一、交通肇事逃逸缓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法释〔2000〕33号 最高人民法院2000.11.15发布)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事故是社会的不幸。如果各方协力,措施得当,可以尽可能降低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交通肇事逃逸,使伤者失去了最好的抢救时机,警方侦查案件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而肇事者将面临十分严厉的惩罚,这一切使得交通事故导致的某些社会成本成倍地增加。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公安机关经常需要面对的难题,肇事逃逸者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肇事逃逸的司机主要有下列心理.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受害人或受损财物未做必要的抢救或处理或未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警,擅自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无法确定和追究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对肇事情况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驶,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所谓的“逃逸”在行为人的主、客观上无非是正常行驶行为的继续化,是交通肇事罪中的重要情形。

交通肇事后,受害人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状态,由于这种状态是由肇事人的交通违法行为造成的,所以产生了肇事人及时消除这种危险状态的法律义务。肇事逃逸,不履行法定义务,事实上形成了新的违法行为。因此,交通肇事逃逸,无论是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责任,或是刑事责任都要比没有逃逸严重得多。

从行政责任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该规定是对交通事故逃逸人员行政方面的制裁,其将被吊销驾照且终生不能再取得,且不论其造成的交通事故后果大小。

其次谈谈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这里所说”责任”是指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逃逸”。而对于“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交通肇事逃逸应不应该适用缓刑呢?华律网小编为您整理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在司法实践中,许多司法工作人员认为,虽然交通肇事行为人逃逸的社会危害性较大,但毕竟交通肇事是过失犯罪,只要行为人能够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就可以对其适用缓刑,并且司法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笔者认为,对交通肇事逃逸的被告人不宜适用缓刑。

缓刑是指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在考验期内被判刑的犯罪分子不再犯新罪,也没有发现漏罪以及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

交通肇事逃逸缓刑的规定内容是怎么样的?关于交通肇事,就是肇事方的行为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并且有受害人产生,行为人一般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从而逃离现场,或者是将受害人藏匿起来之后走掉导致受害人因为不可以及时救治死亡的情形。

延伸阅读: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认定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交通肇事逃逸罪量刑的标准是什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词条  缓刑  缓刑词条  逃逸  逃逸词条  怎么样  怎么样词条  规定  规定词条  
刑事处罚辩护

 16周岁杀死人了判刑多久

未满16岁杀死人,已满14岁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