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民法典不当得利条文改动了哪些

民法典不当得利条文改动了哪些?

一、新增不当得利具体规则

《民法典》不当得利规定在第29章,即第三编的第三分编“准合同”内容下。相较于《民法典》出台之前的规定,不当得利的具体规则增加了4个条文,可以概括为3点变化。

新增不当得利的排除情形

《民法典》第985条: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上述规定列举了3种排除返还不当得利的情况:

1. 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基于道德上的义务为给付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观念,一旦给付,即不得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如侄子对于叔伯的抚养(侄子无法律上的抚养义务);对救助自己生命的人支付感谢费;对玉成其事的媒人支付报酬;民间的礼尚往来。这些都属于履行道德上的义务,不构成不当得利

2.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债权含有若干权能,如请求给付的权能、受领给付的权能和保有给付的权能等。债务届期前,债权人无权请求债务人为清偿,但债务人一经清偿,债权人便有权受领给付,也有权保有该给付,债权人受领清偿具有合法根据;而且债务人自行放弃期限利益,不能视为其受有损失。故在此情形下不构成不当得利,提前进行清偿的债务人无权请求返还

3.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明知无给付义务仍进行给付,前后行为明显矛盾。如果再允许其请求返还,则有违诚实信用原则,故法律规定在此情形下不构成不当得利

二、明确不当得利是债的发生原因

《民法典》出台前,《民法通则》第92条对不当得利的规定为: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第92条规定在《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二节“债权”下,从立法结构看,不当得利也是债的发生原因之一。

《民法典》出台后,在总则第118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也就是说,《民法典》明确将“不当得利”与合同、侵权、无因管理并列作为独立的债的发生原因,这体现了民法典的体系性。

明确利益不存在时的返还规则

《民法典》出台前,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未规定在原物毁损、灭失或者因其他法律或者事实上的原因返还不能的情况下,得利人是否承担全部返还义务。为填补法律漏洞,《民法典》明确:利益不存在时的返还,应区分得利人主观状态的善意或恶意:

1.善意得利人,返还义务以现存利益为限

《民法典》第986条:得利人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取得的利益已经不存在的,不承担返还该利益的义务。

根据上述规定,善意得利人的返还义务的范围以现存利益为限,现存利益的确定时期为得利人受利益返还请求之时,于此时非现有的利益,免负返还义务。

2.恶意得利人,无论利益是否存在均承担返还义务

《民法典》第987条:得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返还其取得的利益并依法赔偿损失。

根据上述规定,恶意得利人负担较善意得利人更为严厉的返还义务,应当返还其初始所受的一切利益及本于该利益所生的利益。若恶意受领的利益不存在,不论其不存在的原因如何,得利人都当如数偿还,不得主张因利益不存在而免除偿还义务。

三、明确特定情况下第三人的返还义务

《民法典》第988条:得利人已经将取得的利益无偿转让给第三人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第三人在相应范围内承担返还义务。

第三人所受利益,是由于不当得利受领人的让与行为,第三人受有利益有法律上的根据,与受损者之间不成立不当得利义务,但第三人无偿取得利益,相对于受损者的受有损失,显失公平,故唯有赋予第三人返还的义务才能实现对受损者的保护。

不当得利明确前提条件以及需要返还条件,从根本善意恶意上分情况返还不当得利;不当得利的具体依据需要有一方受损一方得益,其中收益损失需有因果关系,最后关键的一点是受益方是没有合法依据的。即可要求受益方偿还其收益。

延伸阅读: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民法典有不当得利吗?

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法典不当得利条文改动了哪些  民法典  民法典词条  得利  得利词条  条文  条文词条  改动  改动词条  不当  不当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