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超过合同的撤销权期限可以吗

【为您推荐】江干区律师 化州市律师 青白江区律师 诸城市律师 兴国县律师 南湖区律师 温江区律师

某些企业在合同拟定后会发现合同中欠缺生效的条件,所以会提出要求撤销合同。可是在行使撤销权的时候会不注意时效的问题,最终导致撤销权消灭。那么超过合同的撤销权期限是否可行,在怎样的情况下撤销权消灭,律图小编为您解答。

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1、具有撤销权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2、具有撤销权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撤销权是一种权利,具有撤销权当事人既可以行使撤销权,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请求撤销或者变更该合同,也可以放弃撤销权,不行使该权利。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当事人撤销权消灭?本条规定在以下两种情形下,当事人撤销权消灭:

一、具有撤销权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权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在可撤销合同中,具有撤销权当事人有权撤销合同,但是当事人的这种撤销权并非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也就是说,撤销权人必须在规定的期间内行使撤销权。因为,可撤销的合同往往只涉及当事人一方意思表示不真实的问题,如果当事人自愿接受此种合同的后果,则法律就会让此种合同有效。然而,如果撤销权人长期不行使其权利,不主张撤销合同,就会让合同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即不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也不利于加快交易的发展;同时还可能使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在判断是否准予撤销时,由于时间太长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正是基于此种考虑,各国的立法往往都明确规定撤销权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如果超过了此期限还不行使,撤销权人就会失去撤销合同的权利,该合同有效。

《民法通则》虽然对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作出了规定,但是对撤销的期限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七十三条对此作了规定,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一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本条在借鉴国外的规定和总结我国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可撤销合同的行使期限作了规定。

本条规定的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为1年,也就是说在这1年期限内,具有撤销权当事人必须行使其撤销权,否则,该当事人就失去了撤销合同的权利,那么当事人就必须接受合同的约束,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对于何时起算该期限,本条规定,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为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期限,也就是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开始计算撤销权的行使期间。

本规定中的“1年”是除斥期间,而不是诉讼时效。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内,不存在期间的中断或者中止的问题,这“1年”是一个不变的期间,具有撤销权当事人不能要求延长该期间。

二、具有撤销权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撤销权是具有撤销权当事人的一种权利,因此当事人可以行使撤销权,也可以放弃撤销权。本条第二项对具有撤销权当事人放弃撤销权的方式作出了规定,当事人可以以两种方式放弃撤销权

1、是具有撤销权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放弃撤销权。以明示的方式放弃撤销权的行为是很典型的对权利的处分的方式。放弃撤销权的明确表示可以是用口头的方法明确表示,也可以是用书面的方法明确表示。任何默示的方式都不构成对撤销权的放弃。

2、是具有撤销权当事人以自己的行为放弃了撤销权。具有撤销权当事人在放弃其具有的撤销权时,并不一定要向当事人明确表示,他也可以以自己的行为来放弃该撤销权,如该当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时,自动履行了合同中规定的义务或者向对方要求合同中规定的债权。还比如具有撤销权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对方当事人违约而不是申请撤销合同等都是对撤销权放弃的行为。当事人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了其愿意接受合同的约束,放弃了按法律应当享有的撤销权

具有撤销权当事人放弃撤销权后,造成的法律效果就是,该撤销权消灭,合同产生绝对的效力,该当事人不得再以相同的理由要求撤销该合同,而应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否则就构成违约。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撤销权的行使期限是一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行使撤销权的“一年”期限不能延长或中断的。如果超过合同的撤销权期限和主动放弃行使撤销权,那么撤销权消灭。所以超过了时效的话就需要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相关义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超过合同的撤销权期限可以吗  撤销权  撤销权词条  期限  期限词条  超过  超过词条  合同  合同词条  可以  可以词条  
合同终止

 当事人能否约定任意解除权

热门城市:仙桃律师 毕节律师 东安区律师 兰西县律师 青山区律师 固安县律师 庆安县律师 石拐区律师 大城县律师在交易中,有些当事人为了避免使自己遭受经济损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