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视,主体是经营者,目的是市场竞争,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后果则是导致损害了多方的合法利益。中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列举规定了七种主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分别包括市场混淆、商业贿赂、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低价倾销、违反规定的有奖销售、商业毁谤,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与认定方式列举如下。
二、混淆行为的认定
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种种不实手法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作虚假表示、说明或承诺,或不当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使用户或者消费者产生误解,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或者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只有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混淆行为:
2. 具有主观故意。混淆行为一般都是对质量好、知名度高、市场销售量大的商品进行仿冒,它的实质就是掠夺他人的经营优势,侵害他人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因此,混淆行为是一种故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 具有特定性。由于混淆行为是对市场中经营优势的掠夺,因此,混淆行为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具有市场优势的经营者身上及其特定的商品上。
4. 具有误导性。混淆者都不希望以自己的真实身份从事市场交易活动,其从事混淆行为的目就是在于使交易对方对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混淆或误解,从而接受其商品或服务,以此获得竞争优势。
三、商业贿赂的行为认定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机会,暗中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和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只有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商业贿赂行为:
1. 商业贿赂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可以是买方,也可以是卖方;
2. 商业贿赂行为主观上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
3. 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秘密的手段给付财物或其他报偿;
四、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产品的质量、性能、成分、用途、产地等所作的引人误解的不实宣传。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2. 内容的不真实性。广告的内容未能真实客观地介绍有关商品或服务的情况,即广告内容与实际商品或服务情况明显不符。
3. 手段的欺骗性。虚假广告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故意欺骗或误导消费者,使其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购买其宣传的商品或接受其宣传的服务。
五、侵犯商业秘密的认定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以不当手段获娶披露、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1. 符合法定条件的商业秘密确实存在。
2. 客观上,行为主体侵犯了他人商业秘密。
3. 以非法手段获取,披露和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已经或可能给权利人带来损害后果。
六、低价倾销行为的认定
低价倾销行为是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低价倾销行为:
2. 行为人进行倾销的目的在于排挤竞争对手,妄想霸占市场。
3. 客观上行为人确实实施了压价销售的行为,即销售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价格。
4. 从不正当削价销售的结果来看,行为人实施压价销售一般必然导致经济实力薄弱的其他竞争对手的利益受损。
七、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认定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利用物质、金钱或其他经济利益引诱购买者与之交易,排挤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1. 不正当有奖销售的主体是经营者。
3. 经营者实施不正当有奖销售,目的在于争夺顾客,扩大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
八、诋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的认定
诋毁竞争对手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从而削弱竞争力,为自己取得竞争优势的行为。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诋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
1. 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经营活动中的经营者,其他经营者如果受其指使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可构成共同侵权人。
3. 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诋毁,其目的是败坏对方的商誉,其主观心态出于故意。
以上就是关于七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与评判标准。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当发现商家存在与以上描述相符合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必须加以严肃惩罚。
延伸阅读:
不正当竞争的赔偿标准是什么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赔偿标准 原则是补充性...
不正当竞争构成要件都有哪些?
不正当竞争的判断标准有哪些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3款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