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企业会采取各种办法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竞争力。有些企业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方式,通过扩散谣言的方式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在我国商业诽谤行为犯法吗?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做个介绍。
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刑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诽谤行为进行制裁,但是通过这些法律进行制裁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三条规定,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最简单的是口头中伤,这种行为是指口头向第三者(如客户)进行有关竞争者的不公正或不符合事实的陈述,即对竞争者的商誉或个人名誉的伤害。其次是书面诽谤,是指在与客户的书面文字交流中出现的不公正或不符合事实的陈述,包括给客户的信件、销售文字资料、广告或公司手册等。还有就是产品贬损,是指对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不切实际或欺骗性的比较和歪曲性的评论。最后一种是不公平竞争,是指销售人员在进行产品介绍时对产品的性能或质量作出的不符合事实的表述。
商业诽谤行为是指通过捏造、公开虚伪事实或虚假信息,对特定商事主体的商誉、商品或服务进行贬低和诋毁,造成其商业利益损失的侵权行为。
构成要件:
1、行为主体必须是经营者,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2、行为人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目的是为了削弱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能力,并谋求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其侵害客体是特定经营者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4、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散布虚假事实,对竞争对手进行贬低、诋毁。
综上所述,商业诽谤行为属于侵权,是对市场主体名誉及商业声誉的侵害。这是违反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如果情节严重,当事人还会被追究法律责任。我国刑法中有具体的罪名,量刑标准是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现在。
延伸阅读:
诽谤罪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网络诽谤犯罪主体有怎样的刑事责任
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和诽谤他人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