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劳动合同单方违约仲裁时效是多久?

一、劳动合同单方违约仲裁时效是多久?

劳动合同争议在诉讼前须进行劳动仲裁程序,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才能向法院起诉。因此须区分仲裁时效期间和劳动诉讼期间。

1、仲裁时效期间

(1)一般仲裁时效: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仲裁时效中止:期间出现法定事由,仲裁时效会自动中止(如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中止事由消除之后,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3)仲裁时效中断:仲裁时效期间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4)特殊情形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劳动争议诉讼时效期间

(1)一般规定(适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终局案件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2)特殊情形:仲裁终局案件,依据为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和第四十九条。

劳动者:对于仲裁终局案件裁决不服的,劳动者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若对裁决不服,则必须先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若法院裁定撤销,对于该撤销裁定不满,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关于诉讼时效法律法规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二十八条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第二十九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的仲裁时效期间一般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劳动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劳动诉讼时效期间为十五日,自当事人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算。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关于诉讼时效法律法规。

延伸阅读:

劳动仲裁诉讼时效是多久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

申请劳动仲裁的费用是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五十...

哪些情况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1、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劳动者和劳...

劳动仲裁不同意调解多久裁决?

根据我国对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一般...

劳动者不服劳动仲裁起诉状怎么写

民事起诉状:原告、性别、出生日期、汉族、...

劳动仲裁中哪些可以仲裁终局裁决

通过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可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单方  单方词条  时效  时效词条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词条  违约  违约词条  仲裁  仲裁词条  
劳动合同

 醉驾拘役可否解除劳动关系

一、醉驾拘役可否解除劳动关系劳动者被依法拘役,是被追究刑事责任,属于《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之一。但具体是否要解除要看用人单位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