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和纠纷,在过去几十年里民法总则在不断的完善和修改,如今几乎可以解决人民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同时人民群众也要遵守民法总则的规定,那民法典义务人之日起是什么意思?
一、民法总则义务人之日起是什么意思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其中的“义务人之日起”是指权利人知道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那一天起。
二、基本原则和法律适用规则
(一)关于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进行民事司法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民法典》第一章在《民法总则》的基础上,结合30多年来民事法律实践,进一步明确了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并确立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原则、绿色原则等基本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将绿色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我国是人口大国、需要长期处理好人与资源生态的矛盾这样一个国情相适应。(第3条至第9条)
(二)关于民事法律的适用规则
一是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
二是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著作权法、专利法、保险法等民商事特别法既涉及民事法律关系,也涉及行政法律关系,还有一些涉及特殊商事规则,这些法律很难也不宜纳入民法典,这条规则明确了民法典与民商事特别法的关系。(第10条、第11条)
民事主体是民事关系的参与者、民事权利的享有者、民事义务的履行者和民事责任的承担者。《民法典》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3类民事主体。
在《民法典》中有详细的规定,关于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的具体年龄限制,《民法典》确保的是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
延伸阅读:
民法总则关于欺诈是如何规定的?
民法总则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什么权利?
民法总则三年诉讼时效适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