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是我们国际在最新颁布的用于规范公民行为的法律,是对民法通则的一个完善,针对一些问题作出了更完善的规定。因为是最新推出的法律,还有很多人对它不了解。作为中国公民还是应该多了解一下的,比如《民法典》八十三条。下面,小编来给大家普及一下。
一、《民法典》八十三条的内容是什么?
第八十三条 营利法人的出资人不得滥用出资人权利损害法人或者其他出资人的利益。滥用出资人权利给法人或者其他出资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营利法人的出资人不得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出资人有限责任损害法人的债权人利益。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出资人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法人的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法人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二、《民法典》的作用是什么?
《民法典》有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1.《民法典》强化了私权保障
《民法典》构建了完整的民事权利体系,强化私权保障,使其成为“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法治内在包含着“规范公权、保障私权”的价值目标,法律的主要功能在于确认权利、分配权利、保障权利、救济权利。
因此,法律需要规定权利的范围,而权利实现本身也是法治价值的重要体现。由于私权制约着公权的范围,规定私权的范围有利于明确公权的边界,进而有利于防止政府对私权的不当干预,有利规范公权,并使民事主体在其私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充分的救济。
《民法典》系统全面地规定了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项人身、财产权益。该法规定了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对知识产权的客体进行了详尽地列举,扩张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进一步强化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依据《民法典》第126条,不论是权利还是利益,都受到法律保护。这不仅与保护民事权益的基本原则相对应,而且为将来对新型民事权益的保护预留了空间,保持对私权保护的开放性。《民法典》也规定了胎儿利益保护规则、老年监护制度等,以实现对人“从摇篮到坟墓”各个阶段的保护。
2.推进了民事立法系统化
《民法典》的制定将极大推进民事立法的系统化过程。法典化就是体系化,《民法典》的制定使整个民事立法体系更富有内在的一致性。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民法典,我国民事立法始终缺乏体系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合同效力的规定上,《民法通则》与《合同法》就存在明显的冲突。再如,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通则》中被确认为一项基本原则,但在《物权法》等法律中则未被确认为基本原则,这就导致各个民事立法所认可的内在价值和原则并不具有一致性。
《民法典》确立了普遍适用于各个民事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基本原则,消除了各个法律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3.助推法治社会建设
《民法典》旨在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首先,《民法典》明确规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法目的,并规定了诚信原则、禁止权利滥用、严格履行法定和约定义务等内容,这形成了权利和义务的有机结合。《民法典》设立独立的“民事责任”一章,就民事责任问题作出统一规定。
其次,《民法典》第10条规定,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形下可以适用符合善良风俗的习惯,这保持了民法对社会生活调整的开放性,同时,使民法可以从符合善良风俗的习惯中汲取营养,完善民法规则,也有助于民众将民法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民法典》新设两项重要制度:
一是对紧急救助行为人的保护。《民法典》明确,见义勇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该条也称为“好人条款”,有利于鼓励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
二是增设了侵害英烈人格权益的条款。《民法典》第185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第一次在法律上确认了法人、非法人组织依据法律和章程规定所做出的决议行为及其效力,从而使大量的团体规约、章程等也可以适用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则,并受民法调整,这就有利于发挥“软法”的作用。
为强化社会自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民法典》确定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护为保障、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体制,形成国家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同时,《民法典》确定了法人、非法人组织等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并对其名称、住所、章程等作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这有利于充分实现社会自治。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小编对《民法典》八十三条的总结,虽然不全面,还是有用的,最起码可以解决大家心中的一点疑惑。近年来的民事纠纷层出不穷,为了以防万一,多了解一下《民法典》还是有益处的。遇到具体的问题还是应该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延伸阅读:
民法总则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什么权利?
民法总则关于欺诈是如何规定的?
民法总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