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 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附件下载 《满井游记》导学案8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袁宏道,明朝著名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称"三袁",又称"公安派"。鄙弃官场,淡与名利,曾长时间隐居田园和外出游历。本文曲折的表现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山石草木的逸然情怀。 2.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重点词语: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5.文言句式: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书上批注) 2.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写水: 。 写山: 。 5.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书上批注) 6.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作者在这样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拓展延伸:搜集摘录一首描写春景的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意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检测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满井游记》选自 ,作者 , 代文学家,与其兄 、其弟 合称为"公安三袁"。 2.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节后 如倩女之靧面 飞沙走砾 髻鬟 凡曝沙之鸟 若脱笼之鹄 呷浪之鳞 红装而蹇者 3.指出下列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组: ( ) A土膏(很稠的糊状物) 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茗(茶) B乍明(初、始) 曝沙之鸟(晒) 辄(就) C披风(开、分散) 汗出浃背(湿遍) 呷(吸) D晶晶然(样子) 脱笼之鹄(天鹅) 鳞(代鱼) 4.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5.选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这是一篇记游小品,北国的料峭春寒,非但不能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了许多新鲜感。 B.这篇游记抓住了春天的景象,突出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特点。 C.选文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是"脱笼之鹄",又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 D.选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了郊游的所见所感。 我的收获: 《满井游记》课后题及答案 《满井游记》课后题答案 一、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二、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三、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满井游记》学案7 《满井游记》学案 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 廉海龙 教师寄语: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学习目标 1、 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2、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过程 一、背景资料 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 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朗读课文 4、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不认识的字以及难读的句子的节奏。 (温馨提示:难句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余之游/将自此始。) 三、丰富词库 5、给加点的字注音。 燕地( )花朝节( )砾( )辄( )土膏( )浅鬣( )髻鬟( )罍( )蹇( )汗出浃背( )曝( )呷( ) 四、疏通文意 6、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由理解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先小组合作解决,若还不明白,师生共同解决。 7、让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五、整体感知 8、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一下。 六、品味课文 9、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 (内容,请找出来,写出赏析词。) (1组找写人的。2组找写景的。3组找写物的。4组找写作者心情的。) 10、请从景物描写的文字中找出比喻句,并做简要的分析。 11、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横线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 七、写作天地 12、模仿作者描写满井初春景色的方法,用两三句话描绘初夏的景物特点。 八、学习小结 13、我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14.背诵积累本文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 达标检测 15、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罍而歌者(lěi)红装而蹇者(jiǎn)汗流浃背(jiá)B.麦田浅鬣寸许(liè)泉而茗者(mǐng)靧面(guì) C.花朝节(zhāo)廿二日(niàn)倩女(qiàn) D.曝沙之鸟(bào)呷浪之鳞(xiá)未百步辄返(zhé)16、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 ______。 18、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 《小石潭记》导学案16 《小石潭记》学案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确"记"这种文体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二、给加点字注音。 隔篁( )竹 水尤清冽( ) 为坻( ) 佁然不动( ) 往来翕忽( ) 为嵁( ) 俶尔远逝( ) 犬牙差互( ) 寂寥( ) 悄怆幽邃( )( )( ) 龚古(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尤: (2)佁然不动 佁然: (3)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许: (4)斗折蛇行 斗: 蛇: (5)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6)不可久居 居: (7)悄怆幽邃 悄怆: (8)以其境过清 以: 清: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词语。 篁竹: 为坻: 佁然: 俶尔: 翕忽: 幽邃: (2)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 ( ) 如鸣珮环 ( ) 为坻,为屿 ( ) 四面竹树环合 ( ) 潭西南而望 (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乃记之而去 ( ) 明灭可见 ( ) 隶而从者 ( ) 水尤清冽 ( ) 世隶耕 ( ) 以其境过清 ( ) 卷石底以出 ( ) 参差披拂 ( ) 以其境过清 ( ) 犬牙差互 ( ) (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 (古: 今: ) 佁然 (古: 今: ) 小生 (古: 今: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乐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2、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不可久居 3、清 (1)水尤清冽 (2)以其境过清 4、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隶而从者 5、以 (1)以其境过清 (2)卷石底以出 (3) 全石以为底 6、而 (1)记之而去 (2)隶而从者 (3)潭西南而望 7、差 (1)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 8、见 (1)下见小潭 (2)明灭可见 9、游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同游者 10、环 (1)鸣佩环 (2)竹树环合 11、为 (1) 全石以为底 (2)为岩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 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课题: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 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2.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难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悄怆幽邃,凄神寒骨。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全文处处写景,但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两个词。 二、品味揣摩,深入探究 (一)仔细阅读体现作者"乐"的部分,思考: (1)"乐"在文中出现几次,请找出来。 (2)作者"乐"的原因何在?请抓住有关的语句仔细的揣摩,然后作出分析。 (二)、作者为何由"乐"变"凄"?同样请抓住有关的句子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来作分析。【每个人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大家讨论后总结一下答案,由一个组员准备作汇报】 (三)、文中笔笔是写景,我们却是处处能见情,请你说说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回忆过去我们学过的文章,哪些还是用了此种写法的? (四)小组交流其它疑难之处 三、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你也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也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并穷( ) 绮丽 (2) 尝以( )一珊瑚树 (3)世罕其比(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① ②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满井游记》导学案6 《满井游记》导学案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燕( )地寒 花朝( )节 飞砂走砾( ) 廿( )二日 百步辄( )返 偕( )数友 脱笼之鹄( ) 倩( )女 靧( )面 浅鬣(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 )者 汗出浃( )背 呷( )浪之鳞 曝( )沙之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 3、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4、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5、知识卡片:"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解( )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 靧面( )麦田浅鬣寸许( )泉而茗者(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 ) 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 )游人虽未盛( ) 局促一室之内( )夫不能以游堕事( ) 而此地适与余近( )恶能无纪( )未百步辄返(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 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的词。 (1)罍而歌者( ) (2)泉而茗者( ) (3)红装而蹇者( )( ) 2.下列三组词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析下列 "之"字的用法,并举例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1)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可译成" ",现在 ,如 (2)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可译成" ",现在 ,如 (3)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可译成" ",现在 ,如 五.【课后反思】 六.【课下作业】 熟读背诵全文,识记重点词句翻译。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课题: 《满井游记》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 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二.【课堂学习研讨】 1.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试找出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 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 "、" "、" "。作者心情很 ,同时暗示作者 的心情,从" 。" 2、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西湖游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今岁春雪甚盛 ( ) ⑵梅花为寒所勒( ) ⑶与杏桃相次开发( ) ⑷竟不忍去湖上( ) 2.翻译句子 ⑴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⑵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作者与杭人游湖的审美情趣有什么差异? 答: 《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19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 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