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小学音乐必修 教学材料: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授课时间:28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孙xx 授课对象:培育小学三年级学生 【课程总目标】 教学目标: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通过欣赏优秀的儿童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 4、培养学生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活动中运用乐谱。 5、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及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6、培养学生乐观的态度、爱国主义精神及友爱精神。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课时1:学前教育:了解上课应遵守的纪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音乐课堂常规。 第一课 《童年》 内容标准: 1.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唱《摇啊摇》、《小酒窝》等作品,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切地体现本课《童年》的主题及"音乐与人"的亲密联系。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初步能唱准,具有一定的音准能力。 4.背唱歌曲,并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歌曲的欣赏和演唱 教学难点:乐曲情绪的体验 教学安排:本课共3课时 课时2背唱《摇啊摇》,并进行表演。 课时3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 课时4演唱《小酒窝》,并进行表演。 第二课 《草原》 内容标准: 1、《草原上》等四首作品,均为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这一地区的民族风格。 2、内蒙古地区的音乐往往是歌舞一体的。有感情地唱好《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进行即兴编舞,编配伴奏,以培养创造力。 3、欣赏《草原放牧》《草原巡逻兵》,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发挥想象力。 4、唱准"3、5、6"三个音的音高,掌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并进行即兴编曲。 教学重点: 1、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唱准音高,进行即兴编曲。 教学难点 1、唱准3、5、6、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名称、写法、时值 教学安排:本课共3课时 课时5表演《草原上》 课时6歌曲表演《我是草原小牧民》聆听《草原巡逻兵》 课时7欣赏《草原放牧》 第三课 《好伙伴》 内容标准 : 本课音乐主题是世界性的、无国界的"语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语言"(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情感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以四首作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和感悟,知道不同国家的人们能成为好朋友,好伙伴之间应该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友谊能让所有的人享受阳光和快乐! 1.《同伴进行曲》等四首作品,反映了中外少年儿童同伴间的珍贵友谊之情,欢快、热情的音乐体现了好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 2、聆听《同伴进行曲》,听辨乐曲的相同乐段并学画图形谱。边听音乐边进行队列表演活动。聆听《船歌》时,能听辨合唱部分的二声部音调并画出二声部的图形谱。 3、流畅的唱好《原谅我》、《噢!苏珊娜》。为《原谅我》编新歌词,为《噢!苏珊娜》编舞,提高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点: 1、聆听、欣赏。 2、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 教学难点: 1、休止符、有感情演唱歌曲。 2、弱起和附点的唱法。 教学安排:本课共2课时 课时8聆听《同伴进行曲》表演《噢!苏珊娜》 课时9聆听《船歌》 表演《原谅我》 第四课 《放 牧》 内容标准: 1. 聆听《小放牛》、《牧歌》。本课与第二课《草原》属同一主题,但作品所产生的地区不一样,《小放牛》等作品主要流传在汉族地区,所以其音乐风格与蒙古族有很大的差别。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音乐与民族、地域有密切的关系,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音调,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在上两课掌握"3 5 6 "三音的基础上,学习"6 1 2 "三音的音高及八分音符的时值。进的行"6 1 2 "的音高听辨,并进行即兴问答创作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技能的学习。 3、表演《放牛山歌》、《小牧笛》 4、学习音乐知识:la do re及八分音符时值 教学重点: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教学安排:本课共3课时 课时10学唱并表演歌曲《放牛山歌》 课时11通过聆听《牧歌》、《小放牛》,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课时12学唱并表演歌曲《小牧笛》 第五课 《妈妈的歌》 内容标准: 1. 通过聆听《妈妈之歌》,听辨音的高低并由低到高排列唱一唱 2. 通过聆听《鲁冰花》、《小白菜》,做游戏:《跳格子》,表演《妈妈的心》《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认识爱祖国、爱人民、爱长辈是我们少年儿童的祟高品格。本课的五首作品就是表现了"音乐与人"这一主题,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少儿对妈妈深切的爱。 3.在聆听活动中了解女声、男声、童声的演唱形式。 4.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四分休止符。 教学重点:准确演唱《妈妈的心》《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学难点: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少儿对妈妈深切的爱 教学安排:本课共3课时 课时13 通过欣赏歌曲《妈妈之歌》,学唱并表演歌曲《妈妈的心》,掌握四分休止符,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形式。 课时14学唱并情景表演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课时15通过欣赏歌曲《鲁冰花》、《小白菜》,玩游戏跳格子 ,听辨音的高低。 第六课《四季的歌》 内容标准: 1、引导学生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四季童趣》,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曲调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感受歌曲中出现了一幅幅生动而饶有情趣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儿童们在一年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心情。、 2、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能够用歌表演的形式参与表演、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3、自制碗琴要求有两点,即在6--6的范围内,可以是五声中的任何一个调式,活动强调即兴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不要加以限制,符合要求的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四。 4、通过欣赏乐曲《樱花》,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旋律平稳匀称的节奏,从容不迫的速度,使人联想到木屐的步履。具有独特的日本民族风味 5、听唱法学唱歌曲《捉迷藏》,通过教师范唱,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进一步体验感受歌曲中活泼而又轻快,形象生动,富有童趣的音乐特点。也表现儿童对美好的大自然充满着热爱的情感。 6、通过歌表演的学习与表演、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7、通过欣赏乐曲《雪花飞舞》,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表现孩子在冬日里凝视室外漫天飞舞的雪花,热切盼望春天早日来临的心情。 8、能够参与歌曲《捉迷藏》歌表演的学习与表演、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歌曲中活泼而又轻快,形象生动,富有童趣的音乐特点。也表现儿童对美好的大自然充满着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体验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教学安排:本课共3课时 课时16学唱并表演歌曲《四季童趣》,自制碗琴 课时17欣赏乐曲《樱花》,学唱并表演歌曲《捉迷藏》 课时18欣赏乐曲《雪花飞舞》、表演歌曲《捉迷藏》 第七课 《钟 声》 内容标准: 1.钟声能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本课题的四首音乐作品,都围绕中外特定的环境下的"音乐与自然"——钟声而创作的不同风格的乐(歌)曲。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提高审美的情趣。 2.表演《钟声叮叮当》、《美丽的黄昏》,唱准音高。唱准自然音列,并进行实践创作活动。用轮唱形式表演"黄昏钟声"的情景。 3.初步感受圆号、小号等铜管乐器的音色。 4.编创活动:编自己的歌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唱好《钟声叮叮当》、《美丽的黄昏》 教学难点:用轮唱形式表演"黄昏钟声"的情景 教学安排:本课共3课时 课时19表演《钟声叮叮当》 课时20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和电子琴独奏曲《灵隐钟声》 课时21表演《美丽黄昏》 第八课 《爱鸟》 内容标准: 1.鸟,是人类的朋友,鸟类美妙的鸣啼声给音乐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源泉。通过聆听《对鸟》、《空山鸟语》,表演《一只鸟仔》、《小乌鸦爱妈妈》让我们唱鸟、爱鸟、护鸟,增强环保意识,增进自然常识,提高审美趣味,发展联想想像。 2.运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到课外、校外去收集鸟鸣的录音,以实际行为去做好爱鸟活动。 3.通过听辨、曲调接龙等形式,提高音乐基础能力与即兴创作水平。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小乌鸦爱妈妈》 教学难点:唱出台湾民歌的风格 教学安排:本课共3课时 课时22表演《一只鸟仔》 课时23表演《小乌鸦爱妈妈》 课时24聆听《对鸟》、《空山鸟语》 第九课 《丰收歌舞》 内容标准 : 1、学唱《桔梗谣》并用歌舞形式表演《桔梗谣》,表现人们喜庆丰收的欢乐情绪。 2、聆听《丰收之歌》,并以即兴舞蹈的形式来抒发丰收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人声分类的音乐常识。 4、边歌边舞表演《圆圆和弯弯》,表现人们喜庆丰收的欢乐情绪。 5、聆听《丰收之歌》、《丰收的喜悦》,并即兴表演来抒发丰收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以情带声,做情景表演。引导学生编创动作。 教学难点:通过听辨等形式,提高音乐即兴创作的水平。 教学安排:本课共2课时 课时25学唱《桔梗谣》、聆听《丰收之歌》 课时26聆听《丰收的喜悦》、表演《圆圆和弯弯》 第十课 《我们的爱》 内容标准 : 1、通过学习歌曲《小羊爱妈妈》,在乐中树德,培养学生孝敬长辈、学会感恩的美好品德。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指导学生用欢快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画金鸡》。 3、聆听《河南的孩子爱河南》,通过自然流畅的旋律,概括出河南的名胜古迹,增长学生了解河南的知识。 教学重点: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安排:本课共2课时 课时27表演歌曲《小羊爱妈妈》 课时28聆听表演《画金鸡》、聆听《河南的孩子爱河南》 【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学方式: 1、教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和技巧。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演唱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教材进行范唱或范奏;配合教学内容出示相应的挂图及实物(如:乐器),运用录音、幻灯、录相等视听电化教具。 3、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直至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4、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学习方式: 1、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合作方式完成探究等活动。 2、讲授与训练:精讲主要知识,精练主要内容,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三)课时安排: 唱歌课一课时,欣赏课一课时,综合课一课时 (四)课外拓展性练习: 1、课堂拓展练习:主要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表演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拓展练习:主要通过校本作业,谈话等途径实现。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理,"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和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 6.因地制宜实施《标准》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 【课程评价】 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合作能力为主。 1、每节课的课堂评价活动:教师要多采用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或奖品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 2、每单元的单元评价:应在单元学完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阶段性评价活动:要结合课堂评价、单元评价以及平时的课内外活动的情况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