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第二章ampnbspampnbsp第三节ampnbsp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相关课件]
  教学要求
  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节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 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内容点析
  1.众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第一,关于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统计曲线图,可分析得出结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现结冰现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为零),枯水期时甚至出现断流。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杨林和罗布泊的景观图片,来说明西北内陆河流的基本特点 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丰,蒸发与渗漏严重,出现了许多季节性河道。第三,本节活动式课文的设计力图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图像知识,通过中国政区图的阅读,为学习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2)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地形知识,了解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大江东去的趋势。(3)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气候知识,了解我国从北到南雨季的长短决定了河流汛期长短的规律。(4)通过对图2.29中黄河花园口站与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内变化的比较,了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长短对灌溉、航运、发电量及洪涝灾害的影响。第四,教材还穿插了京杭运河的阅读材料,目的是介绍它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以及服务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着重体现在对地图及图表信息的认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过程之中。
  2.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
  第一,虽然本部分教材的重点是在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上,但从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功能考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黄河为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带来的灾难,极具震撼力,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 龙羊峡图;(2)黄河水资源的灌溉作用 宁夏平原图;(3)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黄河起源地 黄河源头图;(4)流域内所蕴藏的旅游资源 壶口瀑布图。上述内容的呈现又是建立在知识(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资源利用类型)、能力(获取图例信息)和价值观念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个亮点是对黄河上、中、下游划分的呈现方式。教材没有直接在正文里描述,而是在地图上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为下面的教材展开留下了一个伏笔。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过分强化地理界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一基础知识将在后面黄河中下游的环境问题及治理部分得到巩固练习,这样就使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由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层面,上升到在应用过程中巩固提高的应用能力层面。
  第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是本部分教材的重点内容。关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读图2.23"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与年平均输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并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2)关于成因,教材简明地介绍了中游干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面积较大;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本区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3)为了给师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教材没有就地形、气候及植被等影响因素进行详尽地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迁移已有知识与能力,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有关下游产生的环境问题,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与活动性课文结合,以及因果推理递进的方式加以体现,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平原区的地形对河道宽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响。(2)受地形影响,泥沙在下游沉积并逐步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3)河床不断升高,人们被迫筑堤束水。(4)暴雨来临,随时随地都有决口的危险。(5)历史上的黄河水患灾害。(6)由图2.34中黄河下游狭窄的汇水面积、没有支流汇入等信息,也可推断"地上河"的形态与隐患。此外,基于复习巩固和内容拓展的考虑,教材还提供了图2.35,全面地展示了黄河整个流域的环境问题 上游的荒漠化与凌汛问题;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下游的"地上河"隐患与凌汛问题。
  第三,关于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划分 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其次以黄河断流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并以此诱发学生探讨治理黄河流域其他环境问题的动机,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养重在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3.长江的开发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问题来展开的。第一,教材结合图2.36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长度、水量等情况;点明了"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作用;结合图2.37 "长江干流地形剖面",让学生理解性地记忆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关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详尽地提供了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形剖面图、长江航运图及图2.39等项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现实和潜在的航运价值及当前航运中存在的问题创设了情景,以展示开发长江水能潜力、克服航运阻力的信心和思维过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放性地介绍了荆江裁弯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义,通过阅读图中废弃河道信息,加强学生理解该工程对改善长江中游航运效益的意义,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准;通过分析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设计解决方案,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在介绍长江开发的同时,教材在活动式教材中利用较多的篇幅,提出了长江洪涝灾害的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树立兴利除弊的环境意识 防治洪涝灾害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长江的水资源,挖掘其航运价值与水能潜力。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内容的选取对学生扩展有关长江洪涝灾害的知识、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意义重大。
  教材呈现长江洪涝灾害内容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1)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因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调蓄江湖水资源的能力,导致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2)以思考练习的方式介绍了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不断加大,让学生从降雨、植被、湖泊及人为等因素入手分析,归纳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 3课时。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出示挂图"中国水系"或自行绘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这样导入新课,直接进入主题,增强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分布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一特点一目了然。
  【众多的河湖】
  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28"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并完成活动题1。
  对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我国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通过完成活动题3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加以了解。解答此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中找出这些河流,说明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气候区。在此基础上,了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当学生明确了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塔里木河和罗布泊的图,讨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与东部外流区河流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性。
  【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的教学,建议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二步,结合活动题1,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长江的开发】
  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因此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参考资料
  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有着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第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碍印度洋暖湿气流伸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河流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从西向东流,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
  地势特征对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又反映到对土壤、植被、动物等的影响上。
  地势特征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很大。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农工交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具有特色。
  我国的山地类型
  我国的山地形态万千,依照海拔高度和切割的深度,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五个类型。
  类型 海拔高度(米) 相对高度(米)
  极高山  5000  1000
  高山 3500 5000 100 1000
  中山 1000 3500 100 1000
  低山 500 1000 100 1000
  丘陵  500  200
  三大板块运动示意图
  我国主要山脉的形成
  山脉主要是由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当地表岩层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力的作用时,会发生褶皱—断层,使有的地方隆起而成山。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是地壳运动时受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而形成的。从板块运动的观点看,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因亚欧板块南移,产生南北向的力的挤压而形成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挤压所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则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产生的。
  珠峰仍在不断增高
  据人民日报1990年9月13日报道:科学家测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年增高1.27厘米。它现在的高度比1953年增加22.86厘米。珠穆朗玛峰增高的原因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把珠穆朗玛峰往上挤。
  大约在1000万年前,珠穆朗玛峰还淹没在海里。它不断增高的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泥石流
  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连续性降水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称为泥石流。我国不少山区常有泥石流发生,其特征是暴发突然、来势凶猛,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镇,摧毁房屋、工厂,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例如,1991年6月9日,北京市怀柔县山区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激发引起的泥石流,将几个村冲得支离破碎。但是山洪无情人有情,在山下乡亲的支援下,山区部分灾民迁居平原乡镇。泥石流对公路、铁路的危害也很大,主要是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梁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甚至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例如,1981年7月9日凌晨,泥石流冲毁了成昆铁路的一座铁路桥,使两辆机车、一节邮政车和一节客车一起被泥石流推入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中,造成200多人死亡,酿成我国铁路史上最大的泥石流灾害事故。泥石流还会造成冲毁水电站、摧毁矿山等等灾害。
  泥石流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在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谷便于水流汇集;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表岩层破碎的地区,遇到暴雨或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便易形成泥石流。人为因素主要指不合理的开发,如滥伐乱垦,使植被破坏,山坡失去保护;修建铁路、公路、水渠及其他工程建筑时破坏了山坡表层;不合理的采石、开矿,大量弃土、弃渣堆积沟中,导致人为泥石流的发生。由于我国泥石流的形成主要是受暴雨或连续性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泥石流多在暴雨的高峰期或连续降雨稍后发生。由于泥石流的发生常受雨洪、地震的影响,因此其活动周期常与雨洪、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
  在我国,规模大、频率高、危害严重的泥石流多发地区,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东北山区,川西地区,陕南秦岭—大巴山区,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和辽东南山地。对泥石流的预报,目前在世界上还是个难题,我国在这方面已初见成效。加强对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
  滑坡和崩塌
  滑坡和崩塌也是我国山区重要的自然灾害,常给山区的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滑坡和崩塌常相伴而生,二者还可以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在地壳现代运动活跃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地区,常易发生滑坡,也是崩塌易发区。滑坡与崩塌的区别是: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崩落)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现象。滑坡是整体下滑,其堆积物呈有规律的分布,而崩落堆积物则杂乱无章。滑坡下滑速度也比崩塌缓慢。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西藏、贵州四省、区,是滑坡、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表现为规模大、频率高、分布广、危害重。此外,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南、中南地区的山地、丘陵区,以及秦岭—大巴山地区,也是我国滑坡、崩塌的主要分布地区。例如,位于秦岭—大巴山地区的宝成铁路,沿线几乎年年都有滑坡、崩塌发生,给铁路正常运营带来很多麻烦。又如,1981年7月至9月,四川省遭受特大暴雨袭击,使全省18个地、市、州的90多个县区发生了约6万处滑坡和崩塌,使交通中断,灌溉渠道、耕地和山林被破坏。
  人类工程活动及人类经济活动是诱发滑坡、崩塌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不合理地开挖坡脚,采掘矿产时将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改变了坡体平衡状态等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或崩塌。为了防止人为因素诱发滑坡和崩塌,应避免或禁止在斜坡上修建路坝、厂矿、建筑物,以及大量爆破;严禁在山坡上不合理地开荒和乱砍滥挖;以及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草、改良耕作技术和牧业管理方式,加强水土保持等措施。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
  科学家们指出,在过去的1xx年里,尤其是最近50年中,人类活动过度排放温室气体,使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超出了过去几十万年间的任何时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  c 0.8  c,达到了1 0xx年来的最高值。北半球高纬度河湖结冰期缩短约两周,北极海冰减薄了40%、范围减少了10% 15%,冰川大范围退缩,永久冻土带消融、变暖和退化,厄尔尼诺现象更频繁、持久和强烈……这些恶劣现象的出现,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息息相关。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剧,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变得更加脆弱,气象灾害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联合国的统计显示,因气象灾害而受到危害的人数逐年在增加,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因灾致死人数的90%以上。1991年到xx年的xx年间,每年平均受到危害的人数为2.11亿,是因战争冲突受到影响的人数的7倍。干旱、洪涝、风暴、热浪、暴雨、龙卷风等更加频繁,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世纪,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90年代比50年代多5倍;20世纪60年代,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0亿美元,80年代和90年代,这一数字达到290亿美元。据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1xx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 5.8  c,全球海平面将上升9厘米到88厘米,每年造成的损失将达3 000多亿美元。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气候脆弱区之一,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频繁发生,对国计民生影响很大。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8年的长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近几年持续的北方大旱,都造成了巨大损失,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0.3亿多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人口多达6亿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到6%。
  气象专家形象地说,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的灾害损失不亚于中等强度的地震。此外,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灾、农林草原病虫害等生态环境灾害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人类社会虽然不能完全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不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通过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完善的防灾救灾体系,可以提高人类社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
  为了提高全球抵御灾害能力,减轻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在监测、预报和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同时也应当看到,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产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例如,我国北方在人类历史时期形成的荒漠化土地约1 200万公顷,而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现代荒漠化土地即达到500 万公顷,还有潜在的荒漠化土地1 580万公顷。
  (新华网,xx年3月20日)
  地球温度正趋向均匀
  地球赤道和两极的温差对全球天气有重要影响,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自从19 世纪末以来,两极和赤道的温差越来越小,这有可能影响暴风雨的发生频率和强度。5月15日的《地球物理学通讯》报道,科研人员对北半球两个纬度地区进行了监测。通过分析北纬30 35 和北纬50 55 两个区域陆地及海洋的温差数据,得出了全球温度的分布。在 1xx年的时间内,这两个区域的温度均有所升高,但北端的区域升温幅度大于南面的区域,这就表明赤道和北极的温差缩小了。科研人员对温差变化的起因尚不清楚。但其结果和计算机模拟出的温室效应后果很一致。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北极地区气温比赤道上升快。当然,也可能是气候的自然变化改变了气温平衡。另一个问题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变化对天气的影响如何。根据气象理论,极地赤道温差缩小会降低大气的风暴度,使暴风雨的强度减弱,或是降低暴风雨的频率。但研究人员认为,事实上可能没这么简单,因为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风暴度。例如,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变暖大大提高了大气层容纳水汽的能力,很可能使暴风雨的强度更大。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本体是1.4米 1.4米 1.2米的六面体, 星体外侧对称安装6块太阳能帆板,总长度为8.6米。卫星姿态为三轴稳定,对地指向精度小于1 。卫星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高度900千米,倾角99 ,偏心率小于0.0005,周期102.86分。24小时内卫星绕地球运行14圈。卫星上装有两台互为备份的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瞬间视场角为1.2毫弧度,星下点分辨率为1.1千米。该仪器有三个光谱通道,其波段和主要用途如下。
  通道 波长(微米) 主要用途
  1 0.58 0.68 白天云图,地表图像
  2 0.725 1.1 白天云图,水/冰,雪和植被
  3 0.48 0.53 海洋水色图像
  4 0.53 0.58 海洋水色图像
  5 10.5 12.5 昼夜云图,地表和海面温度
  卫星发送资料的方式为甚高分辨率图像传输(hrpt)、高分辨率图像(apt)和延时图像传输(dpt)。hrpt和apt的信息格式与noaa卫星基本相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gts电路播发"风云一号"卫星的轨道预报和某些产品。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定位于东经105 赤道上空距地面35 8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卫星是一个直径为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卫星姿态是自旋稳定,自旋速率为100 1转/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扫描辐射仪每半小时可获取一幅全景原始云图信息。包括可见光(0.55 1.05微米)、红外(10.5 12.5微米)和水汽(6.2 7.6微米)三个通道。可见光星下点分辨率约1.25千米,红外和水汽通道星下点分辨率约5千米。利用可见光通道可得到白天的云和地表的反射辐射信息,红外通道可得到昼夜云和地表的红外辐射信息,水汽通道可得到对流层中上部的水汽含量信息。利用这些原始云图信息,可加工处理出各种图像和气象参数。提供的服务包括收集和发送气象、海洋、水文等部门的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资料;对国内外广播展宽数字云图、低分辨率云图和天气图等资料以及中心处理的产品;进行空间环境监测。
  新一轮沙尘可能长达百年
  气象专家认为,新一轮沙尘频发期可能正在来临,这一频发期可能长达百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昨天表示,连续三年沙尘频发可能是新一轮沙尘高发期来临的先兆。李黄拿出历史统计资料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出现日数明显少于五六十年代。但从1999年以来,这一趋势发生了逆转。近两年的沙尘天气日数虽只有50年代的80%,但其强度却大得多。专家查阅了从公元3xx年以来的资料,发现我国北方曾有5个大的沙尘频发期,每次持续约90至1xx年。前两次分别为公元1610至17xx年和1820至1891年,两个周期相隔也是近百年,而现在距上周期又刚好百年,近年沙尘频率上升是否是一种预兆?专家正在密切关注。李黄副局长指出,中国气象学家正在与国外同行保持着密切合作。因为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的风源主要来自西伯利亚,沙源多半来自蒙古国,中国作为重要的沙尘暴受害国,正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当今世界上,美国、澳大利亚和北非国家都是沙尘暴多发国家,这些国家也发现沙尘天气与大的气候周期有关,例如美国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曾吞噬过万顷良田,摧毁许多村庄,但之后的气象条件就很少发生大的沙尘天气了。目前,中国专家也正在吸取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沙尘气候变化探索出新的规律。李黄同时指出,虽然沙尘天气与气象条件关系紧密,但人类仍可改造自然。加强人工气象预报可减少沙尘暴带来的灾害,同样加强荒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则可减轻风沙影响。绿化上去了,也会出现有风无沙的新气象。
  (薛晖,千龙新闻网,xx年5月26日)
  水利部发布首期《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水利部日前发布了首期《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有关我国河流泥沙的基本信息,为各级政府在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灾害、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据介绍,我国许多河流每年输送大量泥沙。河流的泥沙状况,不仅关系河流本身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流域的环境特性、水土流失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规划、防洪、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中,河流泥沙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对于我国众多的河流来说,治水必先治沙,已成为特点也是难点之一。
  据悉,今后逐年发布的公报内容将包括:各大江河干流及其部分支流的主要水文控制站逐年的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重点河段的河床冲淤变化、重要水库与湖泊的淤积情况、重大的泥沙事件或特殊泥沙现象等。由于长江、黄河的输沙量占全国河流总输沙量的80%以上,而且这两条河流泥沙测验工作开展得较早,资料比较系统,所以,第一期公报仅包括长江、黄河的泥沙资料。除发布这两条河流xx年的资料外,还包括两河自1950年以来的历史资料,以反映其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扩展到全国各主要河流。
  (江夏,人民网,xx年12月30日)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马蹄形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全长近 500 千米,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大峡谷,这一峡谷的发现,是20世纪末中国科学家的一次重大地理发现。
  1994年4月17日,我国向全世界发布了一条引起哗然的消息:"壮美的祖国河山,又被中国科学家确认一项新的世界之最:深达5 382米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这一新发现震动了全世界。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冰冻圈和生物圈相结合最后的地方,这里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不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你是很难想象到她的神秘和奇诡瑰丽的:银白的冰流蜿蜒穿插在绿色的森林间,银白与碧绿交相辉映,雪峰银岭,林海葱郁,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是中国真菌物种最具有多样化的地区之一。这里蕴藏和繁衍着极其丰富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等待开发利用,特别在食用、药用菌方面更具特色和潜力。大峡谷地区在目前已知的大型真菌中可以食用的多达200多种,几乎占中国已知总数的40%。其中开发利用价值大的有100多种,特别是可以选育作人工栽培的或利用菌丝体发酵培育的多达40余种。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仅是新发现的世界最大峡谷,而且它处在"世界屋脊"上,植被垂直带之完整齐全为世界之最,更为独特的是它位于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碰撞处。
  打开22万分之一的西藏地图,我们的目光立刻会触摸到雅鲁藏布江的波光激流 在冰清玉洁的雪域高原,在积雪连峰的喜马拉雅山北麓,由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美丽如练的极地天河。
  雅鲁藏布江,这条"世界屋脊"上海拔最高的圣河,这条藏族同胞的母亲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全长2 787千米。从海拔5 300米以上的冰川河源,雅鲁藏布江万涓成水,蓄势而下,一路奔涌咆哮,吞云吐浪,纳年楚河、拉萨河、雅隆河、尼洋河于一水,奔腾东去。在藏东南的米林、墨脱两县相邻的南迦巴瓦峰下,绕道而行的江水,形成巨大的马蹄形大拐弯,外侧又有加拉白垒峰的剧烈夹挤,于是构成切断青藏高原、连续多弯的"南迦巴瓦大峡谷",最终穿越印度大陆东北的冲积平原,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大拐弯峡谷,从派乡到墨脱县的希让,河长220千米,落差却达2 200米,平均每千米落差10米,水能资源极其丰富。据计算,大拐弯峡谷占整个雅江水能资源2/3以上。
  雅鲁藏布江的中上游河谷,严格保持东西流向,到了下游,却突然转折南向,形成大拐弯峡谷。并且一些主要大支流,也一反常态,反向注入主流,使其总体上形成特有的奇观。地质学的观点认为,这主要是适应断裂构造的结果。根据板块理论,雅鲁藏布江是坚固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的缝合线,下游大拐弯一带,当时处于碰撞地带的东北隅,因而碰撞缝合线就有转折并密集于它的附近。因此,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是适应东西向深大断裂构造发育的,其下游是适应构造转折而变化的,一些大的反向支流是适应主干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的结果。总的说,雅鲁藏布江是严格适应断裂构造而发育的一条构造河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的大河流中是极为少见的。
  (摘自中基网)
  我国年废污水排放总量620亿吨 四大河流污染告急
  我国每年的废污水排放总量已经达到了620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个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
  在对我国11.4万千米的河段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水质在四类以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能作为农业用水的水体已经占到了四成以上。其中,松辽河、黄河、海河以及淮河这几个流域的水污染最为严重。
  据中央电视台消息,在调查评价的163座湖泊水库中,有近1/4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城市的供水水源地水质恶化,直接影响到人民健康。同时,一半以上的近海海域受到了污染。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我国的江河湖泊水域还没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因此造成了用水布局不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因此明确各水域使用功能和水质保护目标,对今后我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反思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和现代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这一单元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研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防火措施,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依据课本知识进行迁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及反思教学片断师读到这些词,就让我们想起文中的姥姥的剪纸。深入文本,用心感悟。今天要采用的方法是图文相结合,观文中插图,品课中文字,想象温馨画面,领悟人物特点,感情文中真情。师请先观察文父亲节幼儿园教案范文每年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通过绘本我爸爸这是个幽默十足又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论自己的爸爸说说爸爸职业谈谈爸爸最喜欢做的事情等,增强孩子关爱爸爸的意识。父亲和鸟教学反思父亲和鸟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地了解和热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亲和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关于父亲和鸟语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二年级父亲和鸟教学设计课前透视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哪吒闹海教学反思5篇哪吒闹海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了哪吒为民着想,大闹东海,制服东海龙王父子,使人民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哪吒闹海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您。哪吒闹海教学反思(1哪吒闹海教学反思哪吒闹海是一篇神话故事,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龙王父子,使人民又过上了安定生活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一紧扣闹字顺势牵引。教学全文,围绕语文哪吒闹海教学反思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了以指导朗读为主的教学方法。本篇神话故事是学生众所周知的,特感兴趣的文章,理解不是学生难点,教学本课重点哪吒闹海教学反思范文哪吒闹海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东海龙王父子,使人民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学这篇哪吒闹海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有个性地朗读课文。2掌握课文内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哪吒为民着想敢斗邪恶的精神。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哪吒闹海的故事。教学重难点1课文内容,凭借具体的语
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讨论交流课,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教学中的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对翻转课堂的初次尝试,在教学设计上,第一个环节采用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前给学生呈现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有关文字材料视频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规划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课的反思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然后利用一些录象资料介绍昆虫的采粉过程猎豹的捕食过程以及植物的种子形态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热带雨林植物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并因势诱导提出一些问Unitampnbsp3ampnbspOurampnbspsensesampnbspampnbspunit3oursensesreception接待处接待区clerk接待员职员blind瞎的explain解释lead带路引领exit出口safety安全describe描述,形容杀戮的近义词是什么级造句杀戮解释大量地杀死或伤害。以下是品学网小编收集整理关于该词的近义词以及造句,希望对你有用!杀戮的近义词杀害屠戮屠杀夷戮诛戮殛毙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是杀戮造句1日寇杀戮妇女小孩犹豫近义词有哪些及造句犹豫解释迟疑不决。以下是品学网小编收集整理关于该词的近义词以及造句,希望对你有用!犹豫的近义词迟疑踌躇彷徨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是犹豫造句1自信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横扫一切春季幼儿常见疾病及预防春季常见疾病感冒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表现。感冒可由病毒引起,很容易在孩子之间传播,主要症状包括流清水样鼻涕轻度发热食欲下降咽喉肿痛嗜睡淋巴腺轻度肿大等。如果没有并发症,典型的真心相处真心相处主题班会真心相处真心相处教育目的1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从思想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自觉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好品质,进而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真正学会做人。活动真心相处班队活动方案教育目的1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从思想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自觉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好品质,进而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真正学会做人。活动准备l排练小品师真心相处十分钟主题队会活动方案真心相处十分钟主题队会活动方案三(1)中队一活动主题真心相处二活动目的1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从思想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自觉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好品我的同志说课稿2篇我的同志说课稿1作者陈恺时间201X年5月12日目标1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2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3体验与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