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1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故事情节,有感情的复述课文。
  3.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4.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颂扬的精神,通过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学习难点
  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展示有关南极风光、动物、探险等图片,使学生进入情境。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但他们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悲剧》。
  二、出示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故事情节,有感情的复述课文。
  三、认识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他们的影响。成为著名的和平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作品有《三位大师》、《最初的经历》等。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注出生字、生词,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读生字理解生词,如有不会的,提出来,读后用简练的词语或句子来概括读后的感受。6分钟后比一比谁完成的最好。
  五、学生质疑
  六、师生答疑
  七、专项训练
  1.茨威格, 作家。在法国结识了 、罗丹等人,受他们的影响。成为著名的和平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作品有《 》、《 》等。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拽( ) 毛骨悚( )然 怏怏(  )不乐 毋(  )宁 吞噬(   )
  羸(  )弱 告罄(   ) 癫(  )狂 凛冽(   ) 步履(   )
  姗姗(  )来迟 忧心忡忡(  ) 疲惫(  )不堪
  3.解释词语
  毛骨悚然 毋宁 吞噬
  4.用简一个词语概括读后的感受或心情(震撼、钦佩、崇敬等)
  八、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先在文中标出记叙的要素,再根据记叙的要素复述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先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选出代表5分钟后班级交流,比一比哪组完成的最好。
  九、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十、专项训练
  1.文章主要人物是由 率领的 国探险队 队员,共 人。
  2.他们的对手是 国的 等人。
  3.这次竞争的结果是 赢了,比他们早到了 个月。
  4.课文主要写了 事件。
  5.根据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伟大的悲剧",悲剧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呢?二者以看似矛盾的词组合成课文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了什么作用呢? (展示题目)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二、展示目标
  1.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然后按" 这句令我感动,因为它写出了 "的形式,对这些语句作一些品评。5分钟后班级交流,比一比谁完成的最好。
  四、学生自由答题。
  五、师生共同品评
  教师准备的问题:
  1."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答: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
  "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答: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接受这项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答: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六、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回答,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哪几个方面?(先圈划这些语句,再用一句话概括)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提出来。8分钟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在班级交流,比一比哪组完成的最好?
  七、学生质疑
  八、师生答疑
  教师准备
  1.因为他们后到达南极。(失败之悲),
  2.不得不为阿蒙森一行胜利者作证。(作证之悲)
  3.他们在归途中全都牺牲了(死亡之悲)
  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九、问题探究: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十、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斯 失败之悲 勇于探索
  科 绅士风度
  特 作证之悲 值得信赖
  集体主义
  探 无私爱心
  险 死亡之悲
  队 世人之悲
  十一、课堂小结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了这个悲剧,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十二、思维拓展
  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十三、教师寄语: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
  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十四、专题训练
  1.假如你是阿蒙森,当你得知斯科特等人遇难的消息,你会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挪威国王,你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十五、作业:研讨与练习二题
  综合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垠( ) 遗孀( ) 夜不成眠( ) 毛骨悚( )然 凛冽( ) zhuài( )出来 diān( )狂 步lǚ( ) 鲁mǎng( )
  忧心chōng chōng( )( )
  二、找出并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跚跚来迟 ( ) 秧秧不乐 ( ) 母宁 ( ) 赢弱 ( )三、结合语境解释加横线词语。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刻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
  四、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 )
  2.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 )
  3.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 )
  4.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 )
  5.啊,让,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的萨克管,我们将要建成你所梦想的空间站。( )
  五、简答。
  1.文章末句"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中,"所有这些"指的是什么?此句强调"在一切时代"有何用意?
  2.题目中"悲剧"的前面用"伟大"二字加以修饰恰当吗?为什么?
  3.在南极探险中,阿蒙森是成功者,斯科特是失败者。但作者却为斯科特立传而不为阿蒙森立传,细读文章末段,你能说出作者这样做的意图吗?
  六、沿着下面这段话的思绪,讲究一点幽默,续写一两句话,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小段落。
  中国有了不起的"吃文化":吃蛇,吃鳖,吃猫,吃鼠,也吃河豚,吃果子狸,这总还与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关。但也有"吃官司"、"吃黄牌"、"吃一刀"……
  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7题。
  ⑴全体队员分成两组,携带剩余的全部公共和个人装备继续负重行军。在明朗的阳光下,大家穿越一道道流水冲击谷,爬上一道道漫坡。回首望去,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 )在高远的云雾间。此时此刻,你才能对自己在以往7天里作出的建树有所估量。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 )的怀抱里。
  ⑵你会透彻地感悟到,当你一旦离开被各自的功利扰昏了头脑的人群,投入到大自然固有的逻辑和灵性中去时,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
  ⑶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杖会及时遏制你的下滑,你后方队员扎下的冰镐会让你及时获得一个牢固的支点。那一瞬间,你会为自己以往在人群中对无助老人的冷漠、为①、为 ② 而深刻的汗颜。
  ⑷当你完成了背负20公斤行囊,一天走完30公里山路,并垂直上升1000米的业绩时,你无法不想到,在此前的日子里,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 )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
  ⑸人类创造了光辉的现代化的物质,也令人悲哀的未能躲开某些现代伦理对个人精神的绞杀。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 )大自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
  ⑹他们从不后悔!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⑴建树: ⑵遏制:
  ⑶汗颜: ⑷绞杀:
  2.为下面句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⑴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 )在高远的云雾间。(飘浮 耸立)
  ⑵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 )的怀抱里。(宽容 宽厚)
  ⑶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 )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纵容 娇惯)
  ⑷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 )大自
  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
  (相信 信仰)
  3.请说明下列句中数量词叠用的作用。
  "在明朗的阳光下,大家穿越一道道流水冲击谷,爬上一道道漫坡"中的"一道道"是为了突出 。
  4.请根据语境在段⑶的"①""②"两处补上两个恰当的例子。
  5.作者说"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作者认为"物质的美"指的是什
  么?"精神的美"指的又是什么?
  6.作者认为探险是"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回归到哪里?为什么"不能用成败来
  评价"?
  7.文章的末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综合训练答案 一、yín shuāng mián sǒng lǐn liè 拽 癫 履 莽 忡忡 二、跚-姗 秧—怏 母-毋 嬴-赢 三、1、以拟人化手法写出挪威国旗似乎在炫耀威力,显示威风。 2、①吞食 ②极度疲劳 3、话讲的很乱,没有条理。 4、比喻虚幻的事物。 四、1、议论 2、叙述 3、描写 4、议论 5、抒情 五.1.⑴所有这些"指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其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 ⑵用意在于强调斯科特等人身上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磨灭,将成为人类永久的精神财富。 2、恰当。因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虽然失败了,但人类征服南极这个生命几乎难以存在的、环境极端恶劣的地区,是超越极限的伟大创举,所以用"伟大"来修饰"悲剧"是恰当的。 3、作者认为重要的不是让世人了解谁最先到达南极,而是这历史事件背后的英雄人物给人的精神上的启迪和震撼。在斯科特身上,正体现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六、最古怪的是"吃一堑,长一智",连"堑"也讲究"吃",你说中国人思维中有多少是不能吃的?"吃一刀"、"吃不消",碰上就倒霉,连"秀色"也是可以餐的,如译成外语,岂不吓坏老外?七1、(1)成就;功绩(2)阻止(3)因羞愧而汗发于颜面,泛指羞愧(4)扼杀;压制 2、(1)漂浮(2)宽厚(3)娇惯(4)信仰 3、路途之漫长,行程之艰难 4、略。提示: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的关系入手举例即可。 5、"物质的美"是指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宽厚)的怀抱里。"精神的美"指的是精神上的净化,意志得到锻炼。 6、回归到自然去。因为虽然会遭到失败的命运,但精神上的收获却是巨大的,所以不能用成败来评价。 7、强调、突出此行天山探险的意义。
  22 在沙漠中心
  圣埃克絮佩里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这是XX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英雄试飞员李剑英的颁奖词,他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为了保护地面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了英雄的名字。今天,我们还要记住一个英雄的名字----圣埃克絮佩里。
  二、目标展示
  1.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其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四、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解决。还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出。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6分钟后比一比谁完成的最好。
  1.学生质疑
  2.交流研讨:
  (教师明确:本文主要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他们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重新上路。)
  3.专项训练:(多媒体展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乙醚(mí) 虫豸(zhì) 硌(gè) 犁铧(lí)(huá) 脐带(qí)
  真谛(dì) 噎(yē) 筛糠(shāi)(kāng)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a.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卷土重来)
  b.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死得其所)
  c.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芸芸众生)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要求:抓住内容要点,抓住关键字词句段,不重读不回读。完成1.用一句话概括文意。2.请同学们谈谈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6分钟后,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好。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问题答案。
  2.小组内部交流。
  3.班级交流研讨:(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4.质疑答疑:
  5.专项训练:复述课文内容。
  四、综合练习: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乙醚 虫豸 犁铧 真谛 噎 硌
  2.解词:芸芸众生 死得其所 诘难 真谛
  3.填空。
  本文作者是 国作家 ,写了 事。
  五、课堂小结:
  教师概括主要内容。一个伟大的探险家在绝境中的表现深深的感染了我们,下节课我们主要去探讨他的内心世界,因此,课下大家要仔细的读课文,深入的领会他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在沙漠中心》,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下他们的崇高品质。
  二、展示目标:
  1.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味生命的意义。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标出:文中描写沙漠环境恶劣的语句;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揣摩作者的情绪。请你用简单的话加以概括。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6分钟后,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好。
  1.学生自学课文。
  2.班级交流研讨:
  提示:(痛苦——绝望——乐观——平静。)
  3.质疑答疑:
  a.学生质疑答疑。
  b.教师预设(作者为什么能够从痛苦绝望中摆脱出来,变得乐观而平静的面对厄运?
  ①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②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③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④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⑤20、21节,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四、合作探究:
  1.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
  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
  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2.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不是寻求刺激,不是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是出于对社会的贡献,出于责任感。
  五、专项训练:
  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a."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b."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c."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六、综合训练
  思考讨论
  XX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
  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七、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我们学会了面对生活的劫难时,豁达而不悲观,应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23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复述课文。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复述故事,合作探究,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趣引读(放映图片)(3分钟左右)
  (1)多媒体呈现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2)多媒体呈现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峰的图片。
  (3)教师:
  a."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克服重重困难,从北坡登上地球最高峰——珠峰山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b.郭超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作者当时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本文选自此通讯。
  (4)观看后,让学生说说珠峰的情况和登顶的感受。
  (二)展示目标
  掌握字词,复述课文。
  (三)自学指导一:完成目标1(12分钟左右)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① 先在书上圈点不认识的生字、词语,然后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将初步答案批注在该字旁边。② 先在书上勾画登山过程中的时间、主要人物、典型实例、主要困难等内容,然后复述故事(即概括几个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主要经过)。
  8分钟后,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对这两项任务完成的最精彩!
  1.学生自学课文,圈点、勾画学习任务。
  2.师生交流研讨。
  3.师生质疑答疑。
  4.附:板书主要生字、词语:
  ① 冰镐 镶 砭骨 履践 滞留 窒息 匍匐 颤抖 颤栗
  ② 养精蓄锐 步履艰难 斩钉截铁 异口同声
  〈附〉复述故事主要经过: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 日上午9时30分,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的地方,三人的氧气用完,他们果断抛掉背上的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但 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5.专项训练:(3分钟左右)
  (1)在练习本上给下列词语注音:(8分)
  冰镐 砭骨 履践 滞留
  窒息 颤抖 匍匐 迸裂
  (2)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8分)
  一口同声( ) 斩钉接铁( ) 步履坚难( ) 齐心胁力( )
  (3)填空:(14分)
  年 月 日,中国登山健儿 、 、 和贡布战胜各种艰难,发扬 和 精神,终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 (a、南坡;b、北坡)攀上了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创举,大长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6.反馈、评价、小结
  (四)自学指导二:(12分钟左右)
  请大家根据下列合作探究题目,先认真选读有关课文内容,然后按小组合作探究。
  8分钟后,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合作表现出来的力量更大!
  〈附〉合作探究题目。
  (1)登山过程中,有很多困难构成了对生命的严重威胁,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明确:主要是寒冷、黑夜、缺氧及第二台阶困难)
  (2)文中详写刘连满的感人事例对表现中心有何作用?如果你是刘连满,在那时会怎样去做?(明确:主要是为了表现登山队员的团队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三个队员最终从北坡登上了珠峰,你认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什么?你作为一个现代学生对此又有何感?(靠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靠团队合作和无私奉献精神;靠对祖国热爱和争光。)
  1.学生自读课文。
  2.小组先内部交流研讨。
  3.小组公开展示合作成果,评价反馈。
  4.专项训练:
  每个小组出一个有价值的合作探究问题,并完成探究。
  (五)教师小结。(1分钟左右)
  (六)综合训练:(5分钟左右)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砭骨 颤抖 滞留 窒息
  二、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6分)
  1.养精蓄锐:
  2.斩钉截铁:
  3.异口同声:
  三、阅读刘连满的短信,然后回答:(5分)
  1.这封短信主要包括哪三个信息?
  2.从这封短信中,看出刘连满是样的 一个人。
  四、在练习本上,用150字概括故事内容。(5分)
  (七)总结、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练习一题。
  2.课下深入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评价作业,引入本课。(2分钟左右)
  二、展示学习目标2
  1.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自学指导:评价人物。(10分钟左右)
  通讯报道,重在表现真人真事。请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然后自学以下任务:
  1.四个登山队员中,你最喜欢、最佩服谁?为什么?请结合文中语句概括回答。
  2.文中主要写了刘连满那几件事?采用什么方法?他的主要性格有哪些?为什么值得我们当今时代的人好好学习?
  3.成功者与"人梯",鲜花与绿叶谁更重要?请结合实际谈谈。
  6分钟后,比比、看谁学的更认真、更深刻,表现的更好!
  (1)学生读课文。(2)学生交流研讨。(3)学生质疑答疑。(4)专项训练:
  (5分钟左右)以"记为班级争光的人"为题目,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书写,不少于300字,然后交流。教师:强调真人真事,事例表现突出。(5)评价、小结。
  四、自学指导:景物描写。(12分钟左右)
  学生再认真读课文一遍,然后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并用﹏线标出,同时标出先后次序。
  (2)注意观察这些景物描写的夜色,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旁注)
  (3)什么叫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是什么?
  (4)请你选择其中一处,仿写几句。
  8分钟后,比一比,看谁找的全面准确、分析的最到位!
  (明确:主要景物描写语句见练习二题)
  1.学生读课文,标志语句。 2.学生分析并旁注,试做答案。
  3.交流研讨。 4.师生质疑答疑。 5.专项训练:(5分钟左右)
  以"妈妈雨中送我去医院"为题,写一段文字,用上九句景物描写,来衬托母爱的伟大。
  6.交流、评价、小结。
  五、综合练习。(5分钟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灾难中,我们并肩而立
  ——陆侠
  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
  汶川大地震,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影响数亿人的灾难,已经造成了万余人遇难。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而遇难者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的一幕幕,汇集成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这一刻,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应急速度――在汶川地震后不到半个小时,xx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16时,民政部从西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中国地震局启动一级预案,180人的救援队伍迅速集结飞往灾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向灾区调拨救灾物资……
  这一刻,人们记住了总理的泪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不顾余震危险,xx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当他踩着泥泞,攀上瓦砾,看到抢险人员解救两个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流下了热泪,"听爷爷的话,一定要挺住。"
  为了灾区人民的生命,救援行动以分秒计算,援助人员成倍增加。道路损坏,桥梁全部倒塌,车辆无法通行,但挺进汶川的救援之旅没有停步,成都军区700多官兵冒雨日夜前行,济南军区救援部队凌晨徒步开进……
  这一刻,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但5月12日的成都之夜,是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之夜。当夜,成都街头无数个献血点和医疗站,前来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这一刻,成灌高速路上,数百辆出租车拉着应急灯奔赴都江堰灾区。没有人给他们一分钱,更没有任何人有过要求和命令,出租车司机却甘愿冒着莫大危险前往灾区救援……
  这一刻,唐山市组织了医疗队和抢险队从抗震纪念碑启程,赶赴四川灾区……
  没有人希望灾难发生,但灾难来临之际,往往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在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更需要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
  曾经有过同样伤痛的唐山人,在互联网贴吧里的深情留言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告诉灾区人民: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是的,我们在一起。灾难固然让我们伤痛,但也让我们空前团结。灾难中,每一位受灾群众都不孤单,因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我们在一起,心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选自XX年5月14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具体评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2.文中画线句说:"这时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你认为这个"奥秘"是什么?
  3.这篇文章令人感动,请从本文主体部分的选材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1)选材:
  (2)结构:
  4.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给文章补写一个在"这一刻"发生的与灾区人民并肩而立的事例。(30字左右)
  这一刻,
  参考答案 1.(1)表现xx总理争分夺秒,迅速赶赴地震灾区,指挥抗
  震救灾,与人民并肩而立的崇高精神。(2)一个"但"字,语意转折,把成都市民虽遭余震威胁却不顾个人安危,心系灾区、鲜血救人的优秀品质展现在读者面前。2."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或"心心相扣,并肩而立"。3.(1)选材:选取地震发生后的多个典型材料和生动细节,反映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百姓,从官员到群众,万众一心、并肩而立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2)结构:文章连用6个排比段,反复强调"这一刻"有无数国人与灾区人民并肩而立,从而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力。4.例如:校园中,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为灾区群众线上一份爱心。
  六、作业布置(2分钟左右)
  景物描写片段。(自命题)
  板书设计:
  难登地球之巅
  郭超人
  24 真正的英雄
  里根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内容。
  [2]品味关键语句含义,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创设:
  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航天飞机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概括: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70秒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挑战者号"爆炸后,美国举国哀悼,世界震惊。当时美国总统发表了全国性的电视讲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充满力量的演讲《真正的英雄》。
  二、展示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三、自学指导一
  借助工具书或结合注释读懂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感受文章动人心魄的力量。[文章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自然流露肺腑之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最好能说出感动理由即可]
  四、质疑答疑:
  问题设计 :理解下列句子含义:
  1.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2.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生命的归宿。
  (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主要语句,进行语言积累,进行个性化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专项训练:
  1.字词
  哀悼(dào )锲而不舍(qiè ) 勋章(xūn ) 锤炼( chuí) 阴霾(mái )孜孜不倦(zī )
  企求(qĭ ) 凝聚(níng ) 战栗(lì ) 拓荒(tuò ) 弥补( mí ) 不朽(xiŭ )
  2.词语积累
  哀悼:悲痛的悼念(死者)。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迫不及待:急迫的不能再等待。
  建树:建立(功绩)。
  锤炼:磨练。
  孜孜不倦:勤勉,不知道疲倦。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希望着。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六、自学指导二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把意思相近的段落合为一层,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分组讨论,看哪组回答的准确]
  七、质疑答疑。(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找中心句,抓关键词句等方法从文章中捕捉提炼信息能力。学生回答尽量要言简意赅。)
  明确:
  第一部分[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部分[5-13]: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部分[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尽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八、 当堂训练
  练一练
  1.给加粗字注音。
  余暇( ) 阴霾( ) 疆域( )
  孜孜不倦( ) 梦寐以求( )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演讲者在演讲中表达的感情包含几个方面?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从写作思路来看,本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内容是什么?
  3.仿写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写: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
  1.全文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后两部分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3.里根总统是如何在演讲中给自己定位的?
  读一读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七位"挑战者",记住他们活着的时候给熟悉他们的人们带来的生机、爱和欢乐,给祖国带来的骄傲。
  1."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为什么?说说理由。
  答案提示:
  练一练
  2.(1)演讲者在演讲中表达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悲痛和力量。
  (2)总—分—总的写作思路。从写作思路角度来看,本文又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前四段,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第二部分,中间九段,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第三部分,最后八段,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议一议
  1.从感情脉络来看,全文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悲痛是因为英雄已死,无论对人类、对国家,还是对亲人、对朋友,这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演讲者字里行间处处表达了这种悲痛、哀悼之情。但是,人类不能永远悲痛、消沉下去,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应该注意的是,演讲者表达的这两种感情在课文中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水乳交融的。更恰当地说,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又不是仅停留于悲痛,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这一出航天悲剧的结果不是让人们害怕,而是鼓舞,使后继者更加奋然前行。
  2.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
  3.这样的演讲,不是公文性的客套话,不是高高在上的领袖对他统治下的子民的居高临下的评价和盖棺定论。演讲者在演讲中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因为是总统,所以他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因为是人民中的一员,所以他并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得比别人高,而是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作者抓住英雄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一一展开深情追忆,使人感到,这些英雄原来也是活生生的平凡人。总统对每一位宇航员都非常熟悉,正因如此,他的演讲才是感人的,平易近人的,发自内心的,而非客套的。
  读一读
  课内阅读:
  1.只要说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就可以
  2.答案合情合理即可,不要求一致,关键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2.了解作者及演说词的一些特点。
  一、情境导入
  二、展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一】:小组内讨论: 了解下列内容说一说你读了此文后的感受。(要点:1.切合课文内容。 2.表述简练)[8分钟后看那组完成的好]
  19XX年2月6日,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坦皮科镇。在大学里,他学习经济学和社会学,参加校足球队比赛和校剧社的演出。毕业后,里根成为一名电台体育播音员,1937年的一次试镜使他在好莱坞赢得了一份演出合同。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共参加了53部电影的演出。
  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1986年连任总统,在他任职末期,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没有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的和平时期。
  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
  四、自学指导【二】思考并讨论问题[同桌间探讨]
  1.这篇演讲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 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写的是航天领域的事故,其意义却超越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和不同的科学领域,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由此说来,这里表达的思想不仅仅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人类。)
  2.这篇演讲词中隐含的感情变化的线索怎样?抒发什么心情?主要表达了什么力量?
  (明确:演讲者表达的这两种感情在课文中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水乳交融的。更恰当地说,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又不是仅停留于悲痛,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五、交流研讨:如何看待航天事业?
  (全班交流明确:里根总统宣扬的美国精神包括:开拓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等。这种精神是全人类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是人类精神的 , 茫茫宇宙,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开拓,去发现,去献身。从"挑战者号"到"哥伦比亚号",人类从失败中一次次站起来。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会冲出太阳系、银河系,去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精华。
  这篇演讲词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这篇演讲词虽然写的是美国人和美国事,写的是航天领域的事故,其意义却超越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和不同的科学领域,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由此说来,这里表达的思想不仅仅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人类。)
  六、综合训练[仿写,延伸]
  1.揣摩文段结构和各句的关系仿写。
  (1)对熟悉和爱你们的人来说,痛苦的打击是沉重的,持久的;对一个国家来说,她的七位儿女,七位好友的离去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2)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
  2.拓展
  交流查资料情况:关于我国"神舟五号"与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资料,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认识,开展小型演
  3.延伸
  读罢此文,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英雄?请你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作。
  25 短文两篇
  安匠初中 张洁光
  夸父逐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正确译文,理解课文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正确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夸父人物形象。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2分钟)
  同学们都听说过后羿射日的故事吧!后羿凭着自己神奇的力量,争服了太阳。传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和太阳较量,下面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夸父。
  二、出示目标:多媒体展示。(1分钟)
  三、自学指导一:(3分钟)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3分钟后看谁读得好!
  四、交流研讨,质疑答疑。(5分钟)
  1.指名读课文。(纠错)
  2.齐读。
  3.自读、熟读。
  五、专项训练:(3分钟)
  指名读(找学差生读)。
  六、自学指导二:(5分钟)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并能准确、流利地复述课文内容。
  七、交流研讨、质疑答疑:(5分钟)
  1.轮译课文(一人一句)。
  2.复述课文。
  八、专项训练:(5分钟)
  翻译句子,并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夸父与日逐走。 2.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3.未至,道渴而死。 4.弃其杖,化为邓林。
  九、综合训练:(13分钟)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觉得夸父是怎样一个人?
  2."夸父逐日"这一成语流传到今天,它有怎样的含义?
  十、学生谈收获;师总结;点明主题。
  参考答案:
  1.(1)有宏大志向,勇于探索,征服大自然的顽强意志。(2)学生各抒己见。2.(1)形容人有巨大的力量和远大的志向,前有勇于探索的精神。(2)比喻人自不量力。
  板书设计:
  夸父逐日
  《山海经》
  逐走
  夸 志向远大
  渴 勇于探索
  父 意志顽强
  死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文,理解课文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正确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2分钟)
  师述: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不周山,传说在昆仑西北。导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出示目标:(1分钟)
  多媒体展示。
  三、自学指导一:(3分钟)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3分钟后看谁读得好!
  四、交流研讨、质疑答疑:(5分钟)
  1.指名读课文(纠错)。
  2.齐读。
  3.自读、熟读。
  五、专项训练:(3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颛顼( ) 潦( ) 尖埃( )
  2.指名读课文(找学差生读)。
  六、自学指导二:(5分钟)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并能准确、流利地复述课文内容。
  交流研讨、质疑答疑:
  1.轮译课文(一人一句)。
  2.复述课文。
  七、专项训练:
  翻译句子,并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天柱折,地谁绝。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尖埃归焉。
  八、综合训练:
  1.《共工怒触不周山》中表现了古人怎样的想法?这体现了什么?
  2.背诵这篇短文。
  九、课堂小结:
  1.学生谈学完这篇课文的收获及有何想法。
  2.师总结。
  板书设计:
  争帝触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天柱折 星辰移
  地谁绝 汇河集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县二中 崔志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掌握词义,通译全文,理解成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神话《夸父逐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板书课题)。
  二、展示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掌握词义,通译全文,理解成诵。
  三、自学指导一
  请听老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要求同学们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然后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4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读的好。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3.检测
  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学生齐读课文。
  5.复述故事内容。
  四、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参考课文下注释,划出疑难字词,先与小组同学交流。然后翻译课文,5分钟后比一比哪组完成的最好。
  1.学生自学、交流,翻译课文
  2.班级展示译文,集体评议。
  3.教师根据反馈矫正。
  4.检测: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昔者:
  ②共公与颛顼争为帝
  ③怒而触不周之山
  ④地维绝
  ⑤故日月星辰移焉
  ⑥地不满东南
  ⑦故水潦尘埃归焉
  五、课堂小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六、综合训练
  1.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4.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综合练习
  一、给加色字词注音。(每题2分)
  1.夸父( ) 2.颛顼( )( )3.水潦( )
  二、解释加点字词(每题2分)
  1.逐走( ) 2.入日( ) 3.欲得饮( ) 4.河、渭不足( )
  5.北饮大泽( ) 6.弃其杖( ) 7.昔者( ) 8.怒而触不周之山( )9.地维绝( )( )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
  11.地不满东南( )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 )
  三、翻译重点语句(每题4分)
  1.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课文理解
  1.《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
  它们都是 (体裁)。(6分)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6分)
  3.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4分)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4分)
  5.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2分)
  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9.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五、课外积累
  (一)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盘盂:古代盛物之器,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二)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翻译下面加色字词。(每个2分)
  ①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 )
  ③我以日初出远( )④及日中(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 )
  ⑥及其日中如探汤( )( )⑦孰为汝多知乎( )( )( )
  ⑻北二百里( )⑼曰发鸠之山( )⑽其状如乌( )
  ⑾其鸣自詨( )⑿溺而不反( )⒀故为精卫( )⒁以堙于东海( )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一句)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③孰为汝多知乎?
  ④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⑤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3.课文理解。(12分)
  ①两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争论,一儿认为早晨近,正午远的理由是
  ,一儿认为早晨远,正午近的理由是 。(原文回答)
  ②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什么?(4分)
  ③你从精卫身上体会到一种什么精神?(4分)
  综合性学习 漫话探险
  县二中 范晓云
  教学目标:
  1.对人类探险极其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研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学时间安排:活动一课时,写作两课时。(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条件,任选一项活动,也可以分组进行。)
  一课时
  活动一
  教学目标:
  了解中外探险家的事迹,学习探险家乐于研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活动内容:
  1.准备:课下利用网络搜索哥伦布、麦哲伦、南森、阿蒙森、斯科特、张骞、郑和、徐霞客、尧茂书、余纯顺等中外探险家的故事。
  2.召开故事会,看谁讲得生动感人!(时间:一课时,人物材料后附)
  3.师生评议:
  从声音、感情、肢体语言等方面点评
  4.课堂小结:
  大家要学习探险家们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活动二
  一、教学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练习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活动内容:举行以"探险"为话题的辩论会,正反方各三人,主持人一名。
  正方观点:要鼓励更多的人去探险。(因为探险能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进步做贡献。探险是一项很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富有刺激性,它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
  反方观点:探险很不值得。(因为它是没有意义的冒险,它不仅耗费了许多时间,浪费了很多钱财,而且搞不好还可能有生命危险。)
  三、活动要求:
  第一回合:双方一辩负责陈述本方观点,二辩、三辩负责为本方观点提供有效论据(每人发言不超过三分钟,此回合正方为先);
  第二回合:双方辩友针对对方观点和论据进行辩驳,自由发言辩论(每人发言不超过三次,每次不超过二分钟,此回合反方为先)。
  第三回合:由双方一辩做最后陈述总结。
  四、主持人总结:
  探险与冒险有着本质的区别:
  1."探险"是过程,也是目的,是人类要解开未解的自然之迷或涉足人类未到之处;而"冒险"只是一种手段,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2."探险"是有充分准备的漫长之旅,整个过程是考察研究的过程,是人类认识探索自然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对自我体能和智能的挑战和考验;而"冒险"是在某一具体情况下不得以而为之或应急性的行为。
  3."探险"和"冒险"常常是连在一起的。"冒险"并非就是"探险",而探险却常常需要冒险,探险的过程其实就是无数次冒险的联结过程。
  五、教师点评:辩论的语言特点:语速稍快,简短,口齿清晰,语气强烈,声音洪亮,适当加入肢体语言,发言内容要有理有据,辩驳时要善于抓住对方漏洞,多用反问句式。
  活动三
  教学目标:
  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活动内容:模拟招聘会
  1.情境设计:
  招聘"生存夏令营"营员,组织赴四川灾区进行考察,考察内容:(1)山体滑坡所导致山体移动及河流改道情况;(2)植被破坏情况。
  2.问题设计:
  (1)你认为出发前应做好那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2)在山路上行走时遇到余震发生或山体滑坡应怎样保护自己?
  (3)在森林中迷路怎么办?
  (4)考察过程中受伤应如何处理?(骨折、脚底打泡、流血等)
  (5)你了解四川的气候状况吗?应注意那些安全方面的问题?
  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展示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探险的知识,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大家了解了许多有关探险的故事和知识,今天我们就通过作文的方式来展示一下学习的成果。
  二、揭示写作内容:
  以" 探险"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三、写作指导:
  1.记叙类作文:(1)纪实类:如"***探险的故事"、"我的一次探险经历"。(2)幻想类:如"小鸭历险记"、"初探神秘岛"。
  2.议论类作文:(1)对某一传奇人物或某一探险壮举进行讴歌或评价;(2)对人类探险的是非功过加以综述或评说,观点不限,自由发挥。
  四、学生作文,时间45分钟。
  五、写后自查
  六、小组互评,选出佳作。
  七、佳作赏析
  八、教师点评

此字开头的四字成语造句成语解析此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此一时,彼一时此风不可长此而可忍,孰不可忍此起彼伏此恨绵绵此发彼应此疆彼界此中三昧此一时彼一时此问彼难此唱彼和此中多有此界彼疆一日三秋成语接龙一日三秋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日三秋的成语接龙,希望大家喜欢。一日三秋成语接龙一日三秋rarr秋高气和rarr和蔼近人rarr人情世故中秋节的起源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周礼请教是什么意思请教,敬辞,之请求人指教边远之地的人请求接受教化,愿意臣服归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教是什么意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请教基本解释词语请教拼音qngjiagraveo注音词性动词病句练习及答案选择题形式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病句练习及答案选择题形式有哪些呢?下面是品学网小编整理的病句练习及答案选择题形式,欢迎阅读病句练习及答案选择题形病句辨析选择题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病句辨析选择题有哪些呢?下面是品学网小编整理的病句辨析选择题,欢迎阅读病句辨析选择题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第18课ampnbspampnbspampnbsp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4。2ampnbspampnbsp认识运动ampnbsp把握规律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自主探究1读一读读一读课本3134页,明确学习目标。课标内容要求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一第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散文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书法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2思想教育目标(1)隋唐时期隋唐的文化艺术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隋唐的文化艺术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的燕乐而创作的歌辞阅读练习附答案试题内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的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并以格律诗的面貌流传至今。人们向来以唐诗宋
快乐的美术课教学反思此节课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快乐的美术课,他们可以随意想象并做出各种好吃的食品他们可以自由地找寻喜欢的合作伙伴他们还可以自由地表演即兴的节目在这节美术课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课堂我的老师教学反思范文我在实施我的老师这一课的教学时,分为三个板块来进行。一为概括本文叙述的七件事二为从具体的语句来探讨蔡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三为找寻我抒发自己对老师感情的句子进行分析。我一方面想多方面的高考语文问号的使用标点符号使用问号,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在疑问句中使用(存在提问)一种在设问句中使用(设想提问)一种是在反问句中使用(没有提问)。如果是一般的疑问句,在疑问句子后要点问号,这不用多作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林宪生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摘要教学设计是泊来之物,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必须经历本土化过程。本文对教学设计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五种概念说走进青春评课稿时间2004年10月26日授课人庄家治评课人俞永强本节课,庄老师课前认真的分析,把握教材,在教学过程有条理,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评教学目标庄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蒙田的热爱生命说课稿一说教材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穿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穿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穿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过一个个片段的截取,表达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血脉亲情。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语文倒装句的用法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语文倒装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品学网小编整理语文倒装句的用法,欢迎阅读语文倒装句主谓倒装的用法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六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这篇讲读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的故事。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根据课文内容,说教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联系插图,查阅字典,理池上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分橘子教学设计模板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shao)读写读书等词语。2会写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的句子,会抄写句子,会说树上桔子怎么惹人爱。3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