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园的变迁
一个公园成了稀罕物,人们都去游览。
那个年月,人们大多在农村居住,城市不是很发达,小城镇要是有一个公园,就算是稀罕物了。
人们根本不知道公园是干什么的,只是认为以前的地主老财们家里都有花园,供一些老爷太太们消遣,至于老百姓,就没那个闲情逸致了。
老百姓只会到地里干活,在家里炕上忙活,到公园转转就算是浪费时间了。
按理说,公园就是公家的园地,或者说是公共的园地,谁都可以去游览,不限制身份和地位,不限制男女,也不限制老人和小孩儿。只要人们去,就可以开开眼,看看平时看不到的稀罕东西。
公园并不是本地政府建的,而是石油井队建设的。石油井队在小镇边缘开采,就在小镇边缘盖起了一栋栋楼房,还建有幼儿园、中学、医院和公园。
人们都说石油井队的人有钱,不然怎么能建起那么多的建筑?在人们都住平房的时候,他们就住上了楼房,还有幼儿园什么的。小镇根本就没有幼儿园,学龄前小孩儿要上学,只能到小学上育红班。育红班的老师会带着孩子们玩,而不会教给他们什么知识和文化,当然也不会教什么儿歌和英语。
石油幼儿园就不一样,不但墙面上有很多幼儿的图画,而且还有大彩电,有电冰箱,有专业的老师教孩子们唱歌跳舞,还要举办幼儿歌舞比赛。他们经常得第一,而小镇学校的育红班只能得最后几名。
至于公园就更是稀罕物了,毕竟人们进入了新时代以后,没有见过地主老财家的后花园,也没有想到在地主老财家的后花园里自由漫步,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公园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不但小镇的青年经常到公园里去,而且附近的农民也经常到里面去玩。
石油中学的学生也经常去,并且男女一块去,还都是一对一对地去。去了以后,他们会坐在长廊里说话,说着说着就粘在了一块,为人们路过他们身边的时候,故意咳嗽几声,但他们浑然不觉,依然粘在一起,毫不害臊。
公园有铁栅栏门,一人多高,上面有铁戟一样的尖子。人们要进入公园的时候,就要经过一个小铁门,小铁门旁边是一间小铁皮房子。小铁皮房子里有一个看门的老头,戴着眼镜,透过小窗户看着进去出来的人们。
很快,年轻人就学会了中学生的伎俩,手拉手进入公园,钻进没人去的角落,粘在一块,老头看不到,也不会去管他们。很快,就有人带着狗进入了,狗在角落里大小便,人也在角落里大小便。看门老头很快就下岗了,小铁皮房子也不见了。
公园里有丁香、月季、紫藤萝,还有葡萄藤、李子树、海棠树,有一个小池塘,用水泥抹成的,不深,里面种了荷花,一到夏天,荷花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是人们并不会"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都会伸手采荷花,动手捉小鱼,还会只摘了莲蓬,剥了里面青色的莲蓬子,扔到嘴里吃。
公园在夜里关门,但是附近的年轻人非得到公园去玩,就跳过带了尖尖铁戟的栅栏,到里面幽会。曾经一对石油井队的年轻人到里面幽会,被几个小痞子撞到。小痞子们假装是公园管理处的,把那个男的赶走,把那女的留下了……
或许,小痞子们还真的和领导们有些相像,竟然可以以假乱真。
公园很快就拆除了铁栅栏,用了几个石头墩子挡在门口,只能挡住汽车和自行车,却挡不住步行的人。石墩子的功用就是要挡住机动车和自行车,只让步行的人进入,不然公园就会变成停车场。
同时附近的大楼也拆除了几栋,盖成新的,小镇也开始拆除平房,盖起很多三五层高的楼房。人们手里有了相机,买了胶卷安上之后,就可以到公园照相了。照相之后还要到照相馆冲洗照片,留作纪念。
人们会在公园的各个景致照相,还会在小桥上、假山上、低矮的丁香树上照相,而公园没有一个人出来管理和干涉,就是一群孩子赤脚跑到小池塘里,在没膝的水里逮金鱼,也没人管。有一群老头,在结满葡萄藤的长廊里乘凉,大骂这个世道,当然也没人干涉。几个有文艺细胞的老头在长廊里拉二胡,吹笛子,还有一把京胡和一副小锣鼓,操练起来,一个老头开口唱了京剧,唱腔并不地道,但并不影响人们欣赏。
由此来看,公园似乎是最民主自由的地方。
多少年过去了,公园似乎没有多少变化,而周围的大楼已经拆了又盖,盖了又拆。石油钻探队走了,留下办公和宿舍大楼、医院、中学、公园,让地方小镇接收了。
于是,公园里来来往往都是操着本地口音的人,要是遇到一两个说普通话的,就算是外乡人了。
小镇发展成小城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兴建了很多高楼大厦,还一口气开辟了五个大公园,都占用了耕地。石油井队建设的公园就显得小了, 而那五个大公园规模庞大,投资巨大。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了,甚至大大过剩了。
或许,五个大公园以后都要发展成为建筑用地,都要盖成高楼大厦。而真正的公园就是石油井队建设的那个小公园,历经沧桑,始终都是公园,没有什么其他的建设需求,当然也就成了纯粹的休闲旅游记忆恋爱的好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