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行走在吟诗的渔村
上海最后的渔村金山嘴渔村,历经千年,数尽世间沧桑,活力依然,如诗般存在。
走进渔村,青石板铺就的主路延展开去,两边林立的商铺、安静的小店,随即向上跨过运石河桥,似乎从河水那里获得了灵感,化身众多奔涌的小溪,倏忽间散入七拐八弯的巷道中。老街的各个建筑串起了历史的一呼一吸,如同风格迥异的诗歌在此处交融,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里是渔民世世代代的生活通衢,也是渔村生生不息的强劲脉搏。老街在变化中见证着渔村的发展:渔民老宅、妈祖文化馆、菜市场、小商店、酒吧、民宿、书屋、咖啡馆……理想和生活在这里交织,传统和现代在这里碰撞。
渔民老宅,保留完整的一栋古宅,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过去渔民的生活场景。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筷一碗,恍惚间让人回到了一百多年前:海风吹过老街,昏黄的渔灯下,渔嫂安排好孩子们的食宿,开始了夜晚的工作,补衣服、织渔网,默默思念着海上捕鱼的丈夫,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归。渔民老宅就是一首静默的古风诗,无需言语却饱含沧桑与心酸,诉说着渔民生活的不易。
千百年来,渔村人与天斗与海斗,在风浪中闯荡,不惧生死,但又有着敬畏生命、感恩大海的情怀。在妈祖文化馆,通过对他们虔敬信仰的追寻,就能体会到渔村精神。在这里,能看到渔村人踏浪搏击,能听到他们在风雨中仰天长啸。阅读展馆,就是在诵读一首属于男人的、充满着海味的豪放派长诗。
转眼间来到运石河桥,这座桥并不高大,但历史悠久,是金山海堤形成的见证者。踏上小桥远望,霓虹灯光和水面粼粼的波光相映,微风拂面顿觉身心舒畅。最吸引人的还是桥头的那个招牌:我在桥头等你。你在桥头等谁?谁又在桥头等你?是谁在等待着谁?短短一处清新小句,令人浮想联翩,浪漫诗意跃然而出。
隐在老街的巷道中,有一处"渔民画工作室",是在渔村人杨火根老人老屋的基础上,原址原貌修建而成的。渔民画是杨火根开创的以描绘渔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杨老师自小在渔村长大,对渔业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祖辈的艰辛是渔村人抹不掉的记忆,没有相机、无法记录,老人只能用画笔凭借回忆将过去的生活一一重现。现在,这些画作被刻在了墙上,印在了老街上,将渔村精神传承于后人。打开杨老师的画卷,画面上仿佛流动着一首又一首的叙事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深深触动你的内心。
沿着巷道来到祥鱼湖畔,坐在湖边的木栈道上聆听湖上酒吧驻唱歌手深情弹唱,晚风中夹杂着氤氲的酒气和迷蒙的水雾,一切仿佛是在梦中。静静的湖,犹如少女明眸,柔情凝望每一位路人。湖边一堵古朴的长墙,是渔业村委精心打造的"诗歌墙",镌刻了充满海渔风味的诗歌,成了渔村的一道风景线。这些诗歌是"海渔诗社"根据渔村历史和渔民生活经历量身创作的。游客们往往驻足于此,细细品读,浅唱低吟中感悟渔村历史变化。
漫步老渔村,就像走进了一首行走的诗,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纵情高歌,让人流连忘返。(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