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电影明明很好却亏本了?
作者:卡尔赫林
为什么某些电影会亏本?首先可能电影不太符合观众的口味。第二跟院线没有沟通好,上映档期短排片少。第三宣传不到位。第四受同期上映的其他电影的影响,被抢了风头。第五受片中演员的负面新闻的影响。第六被水军恶评,拉低评分而损失票房。第七上映不久,网络就出现盗版。还有其他 。
——昨天,在问答中看到“为什么有些电影明明很好却亏本了?”这道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简答了一下。今天时间充裕,就此重开笔墨,将主要观点具体陈述,并加以补充。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只要有一个好剧本,请一位名导演,并找几位有名气的好演员,在影片拍摄过程中认真细致,精心雕琢和打磨剧情,让影片人物生动丰满,影片剧情丰富精彩,在上映之前的宣传上做到全面到位,再找一个好的上映档期,就不愁票房大卖。但也不尽然,所列举的这些条件全都满足,但也可能;让票房遭遇滑铁卢。而影响电影票房成绩,甚至造成影片制片方亏本的,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下面我们就逐条详细的聊聊。
(一)可能电影不太符合观众的口味:
一部电影,无论拍得多么的精彩,都是拍给观众看的,首先应该顾及观众的感受。如果不顾及观众的感受,不能迎合观众的喜好,不能迎合参演明星的粉丝们的喜好,与当下的社会主旋律、社会价值观、社会风气和潮流不相协调,即便拍得再好,也有可能票房低靡。电影是艺术,但艺术不能脱离大众。而个别名导演,对艺术有独到见解,更有自己的个人追求,总想拍出名留青史、个性十足和风格独特的影片,但却在影片中运用了枯涩难懂的电影语汇,没有顾及观众的欣赏能力和感受——由此,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知道影片想要表达什么,看不懂电影的剧情。或者,个别影片的剧情和镜头画面,令观众的反感,让观众看了很不舒服,引发观众的口诛笔伐,这样的影片拍得再好,也可能沦为赔本赚吆喝。
(二)跟院线没有沟通好,上映档期短排片少:
一部电影的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院线,这三方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欢喜冤家;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各自的算盘;既能在商业合作上达成一致,但相互间又有分歧和矛盾。当影片票房大卖,三方皆大欢喜坐地分成;而影片票房惨淡,三方都会遭遇损失。但损失最大的还是制片方,院线也会因为影片上座率低而遭遇损失。而一部电影,想要票房大卖,必须获得足够的上映档期和排片场次。但有时候,制片方、发行方与院线,因为在影片的利润分成上,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发生分歧,院线影院就会压缩影片的档期和减少排片。电影上映档期短排片少,自然就影响票房,或造成亏本。而每个院线影院,都以各自的商业利益为重,对即将公映的每一部影片,都要做预先的评估,评估分值低和不被看好的影片,自然会压缩档期和减少排片,甚至不给你档期和排片。某些电影在拍摄完成之后,由于没有名导演和名演员,即便拍得再好,院线就是不给你排片。所以,只能求爷爷告奶奶的,求着院线给排片,甚至差一点就要下跪了,最后得到少得可怜的档期和排片,影片亏本就在所难免。而有的时候,电影在影院上映过程中,院线影院为了谋取私利采取暗箱操作和偷票房(瞒报观影人数),也会给制片方和发行方造成损失。
(三)宣传不到位:
一部电影,想要获得不俗的票房业绩,必须在电影开拍之后、上映之前和首映式后,做好各项宣传工作。现在是网络时代,影片的宣传大多在网络上进行,不管是开设影片官方微博,还是动用各大网络媒体,还是利用自媒体公众号;不管是发布报道片场花絮的图文视频,还是先导推广歌曲和各种宣传片的发布,每一次宣传都要做到及时到位。而某些电影,在开拍之前就开始做宣传,把影片通过官审立项的信息,在网络上发布出来,并把影片开拍时间和预计公映的档期时间发布出来,预先给电影宣传造势。参演影片的明星,也会在各自的微博上,为即将上映的影片做宣传,并与粉丝做好互动。而剧组主创人员,参加某个电影节的走红毯活动,更是不遗余力的为电影做宣传。除了在网络上做宣传之外,一些影片还利用传统媒体,比如报道电影资讯的电视节目(如:影视同期声),或在名人访谈节目为电影做宣传,还会利用专业的电影报刊,或者有广泛读者的报纸为电影做宣传。各种宣传,在多渠道同步进行,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观众想要看到电影的迫切心情,吊足观众胃口。而在影片公映前的内部看片会,或者电影首映礼上,邀请各大媒体和知名人士来观看电影,利用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和知名人士的交口称赞,来为影片树立口碑,从而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在电影上映之后,剧组主创人员往往会各地奔走,参加影片地区首映礼或粉丝见面会,展现参演明星的亲和力为影片宣传造势。可以说,一部电影的宣传,往往是多渠道多层面和多梯次进行,并且每次宣传都要及时、有效和到位。如果影片的前期宣传不到位,或者公映前不注重宣传,那么必将影响影片的票房业绩。而在宣传上投入太多,也会在无形之中加大成本,所以宣传既要及时到位,又要恰到好处。
(四)受同期上映的其他电影的影响,被抢了风头:
一部电影,除了有个好剧本,然后认真拍摄和做好各项宣传之外,想要票房大卖,还要选好上映的档期。在国内,每年的十一、元旦和春节,无论是国庆档还是贺岁档,都是黄金档期。但在黄金档期,往往会出现一些影片扎堆上映的现象。影片扎堆上映,往往导致以强凌弱,或者相互倾轧的发生--电影观众都被同期上映的某位著名导演的大制作,或者是被好莱坞大片给吸引走了,从而导致某部影片票房低靡,甚至无人问津。一部既没有名导演,又没有名演员的电影,即便拍得再好,也难免受人欺凌,不仅观众会被大片抢走,就连排片场次也被人为压缩。而某部电影卖的火爆,影院也会为其追加放映场次,甚至拖长档期--但这大多是以压缩其他电影的排片,牺牲其他影片的利益来实现的,从而也抢了其他电影的票房和风头。而一部影片,一旦被其他电影抢了风头,就难免会遭遇票房滑铁卢,导致票房低靡或亏本。而某位导演的大制作,有时也会遭遇滑铁卢,主要还是受到剧本的限制,或者导演太自我了,没能顾及观众的感受,或者拍摄的电影太具艺术性了,而观众欣赏能力有限,或者说看不懂。大导演的大制作,往往是获得良好票房成绩的保障,但也不尽然,偶尔也会有小导演的小成本影片成为票房黑马,但黑马毕竟是少数。而对于电影档期的选择,也是有学问的,既选择一个合适的档期,又躲开其他大制作电影的围追堵截,才能够被其他影片抢了风头和票房。
(五)受片中演员的负面新闻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而演员作为公众人物,时刻在受着社会大众的观众。而很多著名演员的私生活,也在受着狗仔队的跟踪追击和偷拍,从而导致自己的个人隐私,甚至负面新闻被曝光。而演员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不恰当言论,或者在社会生活中有不正当言行,都可以成为负面新闻,在曝光后不胫而走,或者让负面影响悄然扩大。而如果演员的某些违法行径,例如偷税漏税、吸毒、嫖娼、酒驾等等被曝光之后,会直接影响其自身形象,造成其人设崩塌,还会连累其品牌代言,以及担纲参演的即将上映的电影。由此,某些演员的负面新闻被曝光,往往造成某些影片不得不删除其在片中的角色,或者临时更换演员来补拍戏份。而不管是删除角色,还是换人补拍,都会拖延电影的档期,造成电影推迟上映,进而也会影响影片的票房成绩。如果演员的负面新闻造成的影响太过恶劣,有时会导致其主演的影片无法公映,而被撤档和封禁,给影片的制片方和院线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六)被水军恶评,拉低评分而损失票房:
在网络上,无论是微博,还是豆瓣、时光网等网站,都可以为电影打分。既能为已经公映的电影打分,又能为尚在拍摄之中的未能公映的电影打分。而在某些时候,稍加用心就会发现:某部影片还没上映,而网络上就已经恶评如潮,或者已然有了极低的评分。毋庸讳言,这些恶评和极低的评分,往往其竞争对手在雇佣网络水军,来对其进行恶意评价和肆意抹黑。而影片一旦遭遇恶评如潮和人为抹黑,就容易给观众造成误导,给影片的票房造成损失。因为很多电影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前,习惯先看影评或评分,如果电影评分低就无法引起他的观影兴趣。而影片的票房,往往受到恶评和极低打分的侵害,从而让收益贬损,或者造成电影亏本。而无论恶评还是恶意打分,都是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应该被禁止和杜绝,以维护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
(七)上映不久,网络就出现盗版:
电影在上映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拷贝外泄,或者影片被人偷录翻拍。当今社会,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先进,摄影和录像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现在,想要在影院中翻拍偷录一部电影,不需要携带专业的摄影设备,只需一部带摄录功能稍好的智能手机就行了。由此,很多电影尚在影院上映,档期还没完呢,网络上就已经出现了翻拍的枪版电影。而一些还未在国内上映的外国大片,预计上映的时间还没到,而网络上却已经出现了枪版电影。无一例外地是从国外影院翻拍的,外文对白加配中文字幕的电影。翻拍偷录的枪版电影,已经形成产业链,有专人负责到影院偷拍和组织片源,然后有专业字幕组来进行对白翻译,然后再有人专门负责销售,把枪版电影投放到小型的视频网站,或者网络云盘之中,供人观看或下载。枪版电影的出现,往往给那些尚在影院之中上映的影片,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当枪版电影流到网络,谁还会花钱去影院看正版。不过,也不尽然啊,只要影片拍得好,故事情节精彩能够吸引人,那么有观众看完枪版电影之后,还会去影院再看一遍正版。所以说,把电影拍好,还是很重要的。不过,也在此呼吁各个电影的制片方、发行方和院线影院,还是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抵御和打击盗版电影,以维护自身权益和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上这些内容,是对简答的观点的详细陈述。虽然写了这么多,但下面笔者还是要加以补充。造成某些电影票房亏本,还有以下几种原因,文章段落的序号接前文:
(八)受剧本和题材的限制:
想要拍出一部优秀精彩的,叫好又卖座的电影,需要有一个好剧本,请一位著名导演,再找几个名演员,然后影片主创人员仔细研读剧本,细心揣摩人物角色,认真背台词……可以说,好剧本虽不是拍摄出一部经典影片的关键,但也是基础和根本。什么样的剧本才是好剧本?认真细致撰写,几经修改打磨,剧本内容丰富,故事情节丰富生动精彩,剧情感人至深、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对每个人物的描写细腻丰满,场景和剧情交代清楚,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情感描写细致,对白精妙和富含哲理,给导演和主要演员提供的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比较大,没有过多的无形限制,让人一读就被打动和深深感动的剧本,就是一部好剧本。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能有一部好剧本真的很重要。好的剧本是拍出好电影至关重要的条件,演员的精彩演出才是一部电影能成为经典的关键。不过,剧本不好,就很难拍出好电影的。虽然偶尔也有导演,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不怎么好的剧本拍成精彩卖座的电影,但这样的导演还是少数。一般情况下,没有好剧本就很难拍出好电影。除了剧本之外,电影题材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国内影坛“玄幻题材”的电影,就是一片暗礁浅滩,有很多涉足玄幻的电影都触礁搁浅。所以说,剧本和题材真的很重要,好的剧本和题材是拍摄经典影片的先决条件,而不好的剧本和题材往往会影响电影的票房成绩,甚至造成亏本。
(九)制作团队的原因:
一部电影,呈现在大荧幕上的时间,也就是短短九十分钟,或者两个小时左右,然而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却有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心血和辛勤的劳动,甚至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拍摄电影有多么辛苦,其艰辛的程度是普通观众难以想象的。但不管如何付出和怎样努力,能力决定水平,实力决定票房成绩——无论怎么辛勤劳动和付出,有时候人的能力就是有限的,即便使出了浑身解数,也难以达到日臻完美,或者到达一个理想的完美境界。影片导演、主要演员,主创人员和制作团队的个人水平和整体实力,与电影内容是否精彩,乃至能否票房大卖息息相关。而导演、演员的个人影响力和号召力,导演过去拍摄过的电影,影片制作团队的名气等等多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着电影票房的成败。有些电影明明很好,却票房低靡,主要还是制作团队的原因,导演和演员的名气小和缺乏号召力,或者电影的特效和动画等制作团队没有名气,抑或影片的宣传推广人员能力有限。由此,现在的一些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不惜花重金来聘请国外专业的动画、特效、化妆、道具和电影音乐等著名的制作团队,来为影片和片中演员量身打造所需要的造型、场景、背景音乐和特技效果,以求把更精彩更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和更动听更美妙的听觉效果奉献给观众。但花重金聘请的国外专业团队,并不是电影获得良好口碑和票房成绩的保障,有时往往会让影片的制作成本大为增加,甚至导致影片成本太高但票房收益少而入不敷出。
(十)因内容敏感而没有过审或遭遇撤档:
近年来,国内电影行业的发展,真是如火如荼和日新月异。在各界社会资本都纷纷涌向电影行业的同时,每年都投资拍摄上百部电影,但其中有很多电影都未能过审,无法登陆大荧幕与观众见面。这些未能过审的电影,无形之中就造成了制片方亏本和大量资金的浪费。而影片未能过审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因为故事情节涉嫌抄袭,或者电影本身粗制滥造,或者内容涉及到社会阴暗面,或者有太过裸露的画面涉嫌淫秽色情,或者影片内容涉及到了政治和敏感事件,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就导致一些影片没有过审而被禁映,或在修改之后推迟上映;甚至在修改完成通过审核之后,上映不久就遭遇撤档。在此推荐一部,巨亏本的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由八一电影制品厂摄制——这部电影就是《目标战》。说良心话,这部电影真是不错,要剧情有剧情,要场面有场面。而各种实战装备在影片中纷纷亮相,场面真是壮观。影片的投资也是蛮大的,但影片内容因为涉及军事秘密,上映不久就撤档了。而电影未能过审和遭遇撤档,往往导致一部电影大亏血本。
(十一)盲目追求大成本和大制作:
众所周知,精彩动人的经典好莱坞大片,都是用重金打造的,很多电影在拍摄过程中都不惜血本。而国内影坛和国产影片的拍摄,也纷纷对好莱坞电影大加效仿,动辄斥资几个亿来拍一部电影。但殊不知,好莱坞重金打造的电影,都是建立在精彩优秀的剧本之上,由著名的大牌导演和演技高超的国际影星来共同打造,还有道具师、特效师等高科技团队来为影片拍摄和后期制作保驾护航,而电影宣传、推广、发行的手段和渠道极其完善。而那些盲目追求大成本和大制作的国产电影,也把大量的钱花在影视特效和动画的制作,或者花费天价片酬邀请著名影星(大多是没有演技的小鲜肉和花瓶),却没有细致的研读剧本,没有认真去演绎刻画人物,没有用心去拍摄,没有树立精品意识和责任意识,而导致拍摄出来的电影,虽然花费重金却是粗制滥造bug百出,最后只能成为烂片。盲目追求大手笔、大成本和大制作,而不注重影片质量,是一些电影亏本的主要原因。
(十二)私自去国外参展参赛:
可能是由于功利心作怪,为了给自己的脸上贴金,或者是为了追求名气和奖项,或者为了将来能够在家乡父老面前博得满堂喝彩,让自己更加的有面子——所以,一些国产影片还未在国内上映,也没有通过广电总局的批准,就私自拿到国外去参展和参赛。虽然有些国产电影,在国外电影节和影展上,获得了奖项和提名,或者私自在海外上映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但却由于触犯了广电总局的底线,而导致影片在国内禁映。不管这种低级错误的始作俑者是导演,还是影片的制片方和发行方,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广电总局的处罚,导致影片在国内禁映之后损失了大量的票房,甚至造成电影亏本。
(十三)文化背景的差异:
现在是国际间多种文化相互交流的时代,而电影行业近年来也是非常注重国际间的交流,经常有以好莱坞大片为首的国外精品电影来国内上映,也经常有国产优秀影片登陆海外市场。但有些时候,斥巨资引进的海外大片,以及踌躇满志走出中国国门的优秀影片,却没有获得预期的票房成绩,票房惨淡反响低迷——究其原因,不是导演和演员名气低下,或者影片剧情内容不好,也不能责怪观众欣赏能力不行,综合来说还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吧。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某些进入中国的海外大片和走出去的优秀国产影片,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电影是文化的载体,电影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而在每一部电影之中都会展现一种或多种文化——当观众不了解影片中的文化时,就看不懂片中的剧情,进而就不能欣赏和感受不到剧情的精彩。而影片制作者与观众之间存在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影响和制约海外影片进入国内和国产影片走出国门的一个重要因素。
(十四)票房毒药作怪:
票房毒药指那些虽然有很大名气,演技也很高超并得到公众认可,但其主演的电影就是不卖座,票房惨淡甚至赔本的演员。在一部电影上映之后,实际票房收入大大低于预期,将够本或稍有盈利,不够回本甚至血本无归, 则影片主演基本会被称为票房毒药。而笔者最喜欢的一位国外影星,也是老票房毒药,他就是尼古拉斯·凯奇。而某部电影,在公映时上座率很差,也被成为票房毒药。票房毒药的产生,原因有多种。一般情况是选错了剧本,剧本和题材不是导演所擅长,或者某些因素限制了导演和演员的发挥。其次,可能是演员的原因,演员名气很大演技也好,却不适合出演片中的角色,从而未能展现演员的真正实力,或者塑造出来的角色不形象不生动和感觉别扭。另外,演员粉丝少,或者影响力小,没有票房号召力也是一大原因。而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没有细致雕琢和打磨剧情,没有把细节做好,故事情节空洞、苍白无力和对不起观众,也会让一部电影沦为票房毒药。那些被称为票房毒药的演员,有名气有演技有人缘,但担纲主演的电影就是不卖座,是何原因呢?是演员自身的问题吗?并不是演员不用心和不努力——应该是运气不好,或者干脆归咎于宿命。
(十五)预告片太过真实:
在电影公映之前,制片方和发行方往往会在网络和媒体上,几次推出影片的宣传片和预告片。不管是影片拍摄花絮、NG镜头和幕后故事,都是那么的吸引人,而由影片精彩镜头和画面组成的预告片,更是引人入胜。尤其是那些预告片,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为了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往往在预告片中展现一些非常精彩和扣人心弦的镜头和画面,让十几秒、二十几秒的预告片,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但看了很多电影预告片之后,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某些电影的预告片,做得太过真实了!为什么呢?因为预告片中充斥着电影中的精彩镜头和画面,将最精彩的镜头都全盘收录合盘推出——而你看完预告片,再去看电影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你不用来影院看电影,因为影片中的那些精彩镜头,你都在预告片中看过了!唯一的区别,就是电影屏幕比播放预告片的电脑屏幕大而已。而看完预告片之后,尤其那些特别真实的预告片之后,再去看电影,就会感到电影平淡无奇和没啥劲。因为电影里面就那点精彩镜头,却早已在预告片中暴露无遗。所以说,电影预告片不能太过真实,不能把精彩镜头都合盘托出。而应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既展现片中精彩又要留几手,既呈现出吸引力又要保持神秘。而通过预告片,推测出电影的整体故事情节的脉络,有时也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归功于预告片太过真实。如果预告片太过真实,必然会对电影票房造成一定损失。毕竟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假如某位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在微博或朋友圈随手写下评论:影片没什么意思,所有精彩镜头都在预告片中看过了,剩下的剧情没啥新意。那么其他网友在看到这条评论后,就有可能失去再去影院观影的兴趣,因为单看预告片就能够全然了解影片之中的精彩,谁还去影院看电影啊?所以说,制作电影预告片,应该跟漫威学习一下,预告片之中的镜头和画面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段——在《复仇者联盟3》的预告片之中, 绿巨人和超级英雄们一起奔赴战场,但在实际的影片之中只有科学家布鲁斯班纳,而绿巨人根本就没有出现。
(十六)电影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期:
国产电影几十年发展,也是与时俱进和日新月异,每年都不断有精彩影片涌现,在众多影片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流芳的经典作品。不过,伴随着近年来社会资本的不断涌入,不管什么人都来投资拍电影和当导演;盲目追求影响力和号召力而只邀请粉丝多却没什么演技的小鲜肉和花瓶来拍戏,却让演技精湛的老戏骨们无戏可拍;给小鲜肉和某些大牌明星动辄支付超千万的巨额片酬,却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道具和置景什么的都胡乱凑合;无论剧本,影片故事情节,还是动画特效都一昧的抄袭模仿,让影片剧情大多雷同而无新意;拍摄电影形成固定套路,按部就班没有新意;没有树立精品意识,缺乏对观众负责任的态度,导致拍摄出来的影片漏洞百出或苍白无力;某些电影剧情胡编滥造、东拼西凑或不知所云,难以自圆其说;盲目仿照进口的海外大片,或者勇于蹭IP;盲目追求大手笔大制作,好大喜功浮躁浮夸,却没能静下心来研读剧本和雕琢打磨剧情;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拜金主义横行;烂片太多,伤害了观众的心,让观影回归理性;个别导演和个别影片不顾外界评论,或破罐子破摔,全心专注拍烂片……等等多种原因,导致当前的中国电影陷入了瓶颈期,从而也造成了“内地每年发行的七百多部片子里,能赚到钱的只有两成”的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发生。身陷电影发展的瓶颈期,如何摆脱困境,或者说怎样才能重获新生,需要每一位电影人都加以认真的思考。而在烂片横行的当下,很少出现精彩优秀又票房大卖的国产电影,从一堆烂片之中脱颖而出,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了。或者说,一些原本不错的片子,却避免不了受到烂片的牵连——在满目烂片,一片乌烟瘴气之中,明明很好的影片也避免不了被烟气遮蔽了光芒,由此也就不幸损失了票房。
(十七)网络影业的发展,抢夺了电影院线票房:
现在是网络时代,也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伴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增长,以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功能的日益发达,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说:生活服务缴费、购物、管理银行账户和看电影什么的,都可以不出家门,甚至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完成。看电影不用再去影院了,通过电脑、平板和手机就能观看。而且,网络上的电影网站众多,每个网站都有海量片库。而在一些网站,购买几个月或者全年的VIP就行了,就可以观看近期在影院之中上映的电影——只是稍微等几个月就行了,只需要耐心的等一下,就可以节省几十元的电影票钱。由此,网络影业的发展,也在无形之中抢夺了电影院线的票房。虽然把影片投放到电影网站上,影片的制片方和发行方也会有一部分收益,但这些收益与影院票房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上都安装着各种各样的app,而购买电影票也可以通过手机app来进行。但现在却出现一个很不好的情况,可能有很多朋友遭遇过,那就是手机app杀熟——在购买电影票时,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想看某部电影,挑选好影院,选好座位之后一结算,费用要比之前看到的票价高一点,甚至贵许多。前些日子,笔者想和身边人一起去影院看某部电影,在app上找寻了一家正在做活动的影院,票价比较便宜,但在选好座位之后一结算,却发现结算的费用要比之前已经标示清楚的票价贵了许多——所以,笔者一生气,就取消观影了。而我说的这些,有的朋友或许也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而在某购票app上,同一部电影,同样的影院和场次,用不同的账号登录app,却显示出不同的票价。而且,平时不怎么买票的人,买的票最便宜,而会员等级高的反而票价最贵。购票app大数据杀熟,既是其自身有失信用的提现,又直接影响和干扰了观众观影的心情。或者,导致观众一生气就放弃观影,进而也就影响了电影的票房成绩。如果只有一两个人因为购票app的不诚信放弃观影,那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放弃观影的人数很多呢,那么无形之中就给电影的票房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为什么有些电影明明很好却亏本了?”
综上所述,以上内容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答。虽然洋洋洒洒的写了十八小段,但都是一点浅显的个人见解,也未必都对。只是随便写写,请不要上纲上线。不喜,勿拍砖。有同感者,请点赞。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觉得:重拟一个标题,会更加的恰当。所以,本文的标题,可以拟定为《浅谈影响电影票房成绩的十八种原因》。
为什么一下子写了这么多,是因为我的心里充满深情,对中国电影充满了深情。祝愿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好!
(微信公众号/卡尔赫林,作者:卡尔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