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青春祭》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青春祭》

  1985 彩色片 10本 中国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张暖忻 编剧:张曼菱 张暖忻 摄影:穆德远 邓伟主要演员:李凤绪(饰李纯) 冯远征(饰任佳) 郭建国(饰大哥) 松涛 (饰房东大爹)

  【剧情简介】

  一个到傣族地区插队的女知青,对她在傣族人民中间度过的青春时光,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在十年动乱中,这里的人民始终保持着自己淳厚朴实的民风。这位女知青在这里恢复了爱美的人生本性,萌发了初恋的感情。经历了一番悲欢离合之后,她终于回到了城市,上了大学。她的男友任佳却在一次突发的泥石流中丧生。她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汲取了青春的土地,那重新给了她生活信念的地方。

  影片以李纯的视角,追述了这一段往事。

  她初到傣寨的时候,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而又恐惧。那翠绿的凤尾竹,斑驳的大青树,竹篱旁赶着牛群的老哑巴,像神话里老巫婆似的伢,一串串在火上烧烤的青蛙,挂在竹壁上的各式砍刀。这纯净的梦般的意境,使她着了迷,她以怯生生的神情,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一切。

  更显示傣乡与汉族地区不同的,是人们的生活观念。傣族姑娘那种忠厚、善良而又敢于爱美的性格,处处使她感到不习惯,不可理解。

  在这个陌生环境里,房东大爹是唯一能与她沟通思想的人。他身为社长,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话。从他的气质看,是一位具有“首领”地位的典型傣家干部形象。李纯就落户在他家里。他对李纯关怀照顾细致入微,让汉族女青年尽快地习惯傣家的生活环境。

  这里风情及人物皆澄澈如水,小普少们任情自在地、无所思虑地在这一泓碧水里流淌着。一切朴素自然,近于天籁。李纯看游泳,听对歌,评工分,池塘边老哑巴布比送荷花……在她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李纯是在红旗下成长的一代青年,对生活抱有远大的理想,又受到封建主义和极左思潮的影响,既不真正地懂得什么是美,也不真正地了解生命的真正价值。

  傣家的这种古朴、清澈的风情,对于一个心灵长期被扭曲的青年,怎能不有所触动?李纯在思考:“在傣家,那些有本事招回媳妇来的小伙子和能赢得好多追求者的姑娘才能受人赞赏”,为什么傣家人“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不像汉人那样,说起话来,总是拐弯抹角,羞答答的?”

  传统的观念开始动摇了,李纯从麻木中苏醒,深藏在内心的青春火花一点一点地燃烧起来。她也像傣家的小普少那样敢于爱美。她穿上了傣家的花筒裙,挽起了傣家的发髻,佩上了银腰带;她也学会了在劳动之后,和小普少们一道到江里自由自在地游泳了。

  在插队中她结识的汉族青年任佳,也促使她的观念转变。任佳性格比较直率,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他通过一桩一桩具体事物,从傣汉两种截然不同文化对比中,帮助李纯正确地了解生活,认识人生。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他们之间也萌发了朦胧的恋情。每次赶街,李纯总是坐任佳的牛车回寨,彼此难舍难分。一个月夜,他们二人坐在池塘边,看着远处傣族青年唱着傣歌寻求意中人。任佳问她:“你现在想什么?”她却又不敢正视爱情,不敢像傣家姑娘那样大胆地吐露自己的恋情,敷衍了两句:“我,我在想,天凉了,我们该回去了”。暗示着传统观念的改变多么不容易呵!

  出乎李纯意料,落户家的大哥也暗暗地爱上了她。一次,在举寨欢庆丰收的一个夜晚,傣族大哥喝醉了酒,和任佳打了起来,李纯才发现大哥深深地爱着她,而她毕竟不是一个真正的傣家人,她还有远大的抱负,不可能接受大哥的爱。于是,她不得不远离这个善良的傣寨乡亲,到一个山区小学去当教师。

  自李纯走后,大哥的90多岁的老奶奶,因年老加上思念她而去世了。李纯怀着无限怀念和负疚的心情,回去参加了葬礼。灵堂一片洁白,用白布覆盖着伢的尸体横陈在白布墁地的竹楼地板上,身着黑色傣族衣裙的李纯默默地跪在伢的灵前。顿时,仿佛在万籁俱寂和一片洁白中,升腾起一种崇高感和肃穆感,主人公也获得了情绪上的升华。

  尽管傣族地区富有温馨的人性美,但,更富有吸引力的,是城市里的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过了两年后,李纯终于回城上大学。在告别傣乡时,大哥真诚地邀请她的那位男友来家里做客,以表达他的歉意。然而,她的那位好友任佳已经不在人间了,他在一次突发的泥石流中丧生,永远地留在傣乡。

  影片结尾,展现一片灰黑色的泥石流遗迹。在茫茫的山谷和旷野,一群白鹭在金灿的、碧蓝的天空中展翅飞翔,轻柔的《青青的野葡萄》乐声,仿佛盈盈秋水,荡漾起习习熏风。这个富有意境的画面,以视觉听觉形象似乎讲完了许多难于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美好的傣乡人民!她在那动荡的年代里来到这么美好的地方,虽然有青春逝去的痛苦,理想破灭的惆怅,但也还有美好温馨的回忆;祝愿那里水常青,草常绿,人们永远年青,让青春美在人类的心中永存!

  【鉴赏】

  本片运用纪实性手法,反映民族生活,它摒弃了戏剧性的传统模式,采取重感情,重人物内心活动的散文结构形式,使银幕上再现的傣族生活具有一种质朴自然的流动形态,给人一种亲切感、逼真感。它把虚与实、今天与明天、梦幻与现实十分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它虽然是记述下乡知青李纯在傣寨一个生活片断的回忆,但却渗透着创作者的强烈感情色彩。它透过女主人公的眼睛,审视了傣乡的生活形态,立体地折射出傣族社会生活的横断面,对傣族心理结构进行了探索,挖掘出蕴藏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同时,让主人公在异域风情的直接的原初感受中,产生对傣乡人一种真诚的爱、温馨的回忆。

  影片首先抓住了民族风情特征,透过一幅幅瑰丽多姿的画面,映照出傣乡古朴的民风与现实生活流程的美感,创造出充满生机、情趣无穷的意境,把清新的抒情与深沉的哲理思考协调起来,给人们以浮想联翩的诗的享受。它在展现傣家风情时,没有游离于情境之外,而是把它们作为电影元素或情节场面注入。

  影片开始时的几组空镜头:那鳞次栉比的竹楼,高大粗砺的仙人掌丛,神秘而死寂的缅寺,挂着红布条的大青树。这几个画面就把人们带到辽阔、神奇、安谧的南国傣乡。然后,虚实相间,引出人物,展开故事,巧妙地把少女“洗澡”、“对歌”、“赶摆”、“猎少”、“杀牛祭谷”、“葬礼”等等风土习俗穿插其间,与青年人命运、不幸遭遇、爱情、事业、生与死相联系,酷似运动着的画卷,诉说了人们的欢乐、哀伤的心境。

  特别是“庆丰收”的场面,全寨共杀吃一头牛宴请尝新,举行农业祭祀,祈求人畜兴旺。有些细节拍得很逼真,如大哥把牛抱着摔倒下去,一刀子捅进去,鲜血直流。顿时,一群小孩在田野奔跑,杀牛、煮饭、切菜等自然音响与优美的歌舞相交织。画面造型耀然映目,色调明快,意境清新。

  这些饶有古朴风味的习俗场景,散发出一股浓郁淳朴“野味”的芳香。人们都说:看了《青春祭》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美。这么多傣族生活图景,在导演的处理下,显得那么丰富、热烈、绚丽、多姿。几乎每个镜头,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为了突出民族性格特征,导演与作曲者瞿小松和刘索拉还把傣族独有的丁琴、铓锣、象脚鼓等乐器,巧妙地运用到影片音乐中去。它们的音调优美,悦耳动人,具有开阔、悠扬的风味,又富有感情色彩,对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发挥了特殊效果,使影片的民族味愈加浓郁。其中也溶进富有现代抒情色彩的音乐,如《青青的野葡萄》,偶然一听感到“洋”,似乎与整个民族古朴音乐不协调,在傣乡上映时,不仅无人提出意见,倒认为这个安排有独到的好处,从头至尾的音乐都是一个格调,没有变化也不好,这样,能让原始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相融汇,使民族传统音乐充满生机,富有时代感。

  本片导演张暖忻还大胆用傣族群众扮演角色,而且尽量让他们讲傣话,一般观众能从演员讲话中的神态、思绪、感情与动作中得到理解与意会。这是以往民族片中少见的。例如“伢”(老奶奶的尊称),她从始至终未讲一句话,都用动作表演。她对汉族知青李纯是那么关切。李纯上工,伢把芭蕉叶包好的饭团和热呼呼的糍粑送到她手里。李纯收工回来,伢又急忙为她舀饭热汤。李纯穿上了傣家的花筒裙,伢高兴地亲自给她扎上银腰带,还怜爱地抚摸着她的头发,亲切地碰了个脑门。再如放牛的巴布比,站在水中双腿布满了蓝色的刻纹,看来很可怕,其实他非常善良:他走下河,摘下一朵荷花,来到李纯面前,把花递给她,再走上岸,向远处的牛群走去。他的一举一动,感情是那么真挚。通过这些细节描绘,质朴自然地披露出了傣家人温文尔雅的心态和美好的心灵。过去,我们拍民族片,恰恰在这个关键眼上把握得不很好。挑选演员偏重外形,忽视内在气质,追求外表华丽,不重本质的美,结果使剧中人物失去了人种的类型美,失去了生活中真正的自然美,失去了代表这个民族特征的美。

  导演又不只是停留在纪实美学上,为了追求诗的意境,在表现形式上,既运用了纪实性手法,而又超越纪实性,带有创作主体的强烈的主观色彩,特别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达到一种艺术上的主观投射。其中李纯上大学告别乡亲的一场戏,是最有代表性的。画面是一片茫茫的泥石流,覆盖村寨。导演借此点明影片主旨。它表示女主人公在这里埋葬了青春与恋人。人们都清楚,知青下乡是被彻底否定了的事物,一批批天真无瑕的青年下到农村,生活上有所收获,但确实是没有学到更多的学问,本来有的人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的,却变成了萎萎小草,葬送了不少青年的美好年华。可是,《青春祭》在同类题材上与众不同,有新的突破。它描述的知青到傣寨,却是另一个天地,他们受到截然不同的礼遇,傣乡人非常热爱他们,关心他们,从而使他们在这块沃土里汲取丰富养分,对那里的人民产生了纯真的感情。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了故土,但对那段岁月和善良的人们,仍然怀着眷恋之情。

  导演这样描写,还有更深层的意蕴。正当“文革”获得“革命”者支持的禁欲主义泛滥中华大地的时候,祖国边陲的傣乡,确似一个世外桃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得那么坦直、自然,那么合乎人的天性。这与内地当时生活呈现出极大的反差。导演在这两种文化撞击中,发现傣乡古朴风情的文化价值,作者正是以傣乡人生自然形态为反衬,对那个扼杀人性的“文革”所进行的一种批判。

  本片导演张暖忻本人是蒙古族,不仅对少数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又是80年代初中国电影界第一个提出“电影语言现代化”的人,她具有强烈的电影意识。这是该片获得推崇的重要原因。她执着追求影像形式美,要求电影从戏剧风格化中解放出来,变得更加电影化,探寻电影自身独特的表现形态及手法。她执导的《沙鸥》(曾荣获1982年第二届金鸡奖导演特别奖)与本片,均是她创新之作,集中表现了她的艺术追求与电影新观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剧情  剧情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  青春  青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