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明朝内阁制与英式内阁制的区别

  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此言应用广泛,可见土壤与环境对一个事物生长的决定作用。

  

  我认为,把这句寓言用于形容政体与土壤的关系也是恰如其分的。

  

  众所周知,现代内阁制诞生于英国,而最早的内阁制却产自中国大明王朝。英式内阁制现已经被世界很多国家采用,而大明内阁制却成为“古董”,只能进史书里瞻仰。

  

  同称“内阁制”,为什么一个影响了世界,另一个却被扫进历史博物馆呢?

  

  首先,这得从八百年前的朱元璋说起。自从这个开国皇帝干掉了所有手下丞相,废除了中国有着1600年历史丞相制度,就给后代皇室子孙们出了大难题——皇权没了相权威胁,但同时也失去了“职业经理人”,一切都得老板亲力亲为,纵然老板精力充沛,卧榻旁岂容他人鼾睡,但浑身是铁打得多少钉儿?

  

  终于,抢班夺权的四儿掀了老父的锅盖。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皇帝做出重大决定,成立内阁制,一个皇权的影子机构就此诞生。

  

  当然,大家也不必误会,或如御用史学家一般,将朱棣此举视为“开创民主”的“伟大创举”。实际上,朱棣并不比老爹开明,他开创内阁制的初衷,只是界定为皇家秘书机构,所谓首辅即内阁大学士,虽然也经常被俗称“宰辅”或者“宰相”,但实际权力比原来丞相小得多,也就相当秘书长角色。秘书在皇帝面前的话语权是可想而知的。虽然后来因为皇帝的人选中少强人和成人,内阁一度成为与宦官分庭抗礼、甚至反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但因为这种制度先天不是一种分权制度、而只是一种附属和服务皇权机制,所以即便张居正这样历史上最能干的宰辅,一旦皇帝长大了能够自作主张了,他也只有将皇权“完璧归赵”、然后听天由命、死后饮恨于门生皇帝任将自己的改革成果一件件毁掉。#p#分页标题#e#

  

  先天缺失导致东方内阁制只能是皇权的附属品,而诞生于十八世纪大英帝国的西方内阁制,则一出生就是个优质儿——完全是分权产物。虽然它比明朝内阁制晚三百年,但起点却超过明朝内阁制终点,直到现在,还影响着世界三分之二国家政体。

  

  为什么英式内阁制确立的是分权而非集权制度?因为首先她从鼻祖希腊那边,沿袭了民主传统,而且,在17世纪之前,他们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一项“特产”——议会。议会起源于13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朝堂,所以英国有“议会之母”之称。17世纪末海上“做大生意”的英国中产阶层迅速崛起,以他们为主体的模范军发动“光荣革命”,推翻老国王、出台《权利法案》,使英国的国家统治机构和权力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以君主立宪为核心的英式内阁制横空出世,就此,政治成为全民权利——要符合民众利益而不是为君主个人利益而服务。

  

  可见,东方大明“内阁制”完全是废除丞相制度后倒逼的皇家主导的管家产物,不是平民主动进取政治的结果,其核心是集权——内阁大学士不是为了与君主分权,而为君主操心、是更好地为皇权服务;而西方英式内阁制的核心则是现代政治的真谛——分权,是公众主动进取、虚化皇权的现代政治制度。两种内阁制,一个是虚相,另一个是虚君,所以,他们虽然名相同,但实质上南辕北辙,完全是两股道上的车,亦是中西政治在近代拉开差距的第一分水岭。

  

  随后,沿袭明制的建州女真政权,对明式内阁制乐此不疲,在皇帝集权方面变本加厉,十九世纪与放飞现代内阁制的大英交手一败涂地,西方第一大国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唱起了明式内阁制的挽歌。#p#分页标题#e#

  

  回顾中国历史,自从有了丞相制度,就有了所谓“君权和相权之争”,但这种“战争”大多属于文人士大夫的自恋浮夸,其实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两千年封建中国,无论是丞相还是首辅,都不可能是皇帝的对手,此间道理,就像管家和老爷斗的道理一样简单明了。

  

  当然,虽然管家和老爷的地位亘古不变,但于权力大小而言,丞相制度比内阁制度,应该有五十步笑百步的一点自得。所以噬权如命的暴君朱元璋出现后,这种五十步优越感的相制亦被废除。“做实了”君主的朱元璋岂知,他死后三百年,世界政治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世界,无论是否保留君主,“实君”已经一去不返,民权的象征首相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实际领导人——相权在世界范围,取得了对君权决定性胜利。

  

  往事越千年,明祖难挥鞭,世界换人间——倘若创造“杀相”纪录的朱元璋泉下有知,面对这做大做实的“相权”世界,会不会气“活”过来,从紫金山孝陵里蹦出来与全世界的首相们理论一番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明朝内阁制与英式内阁制的区别  内阁制  内阁制词条  明朝  明朝词条  英式  英式词条  区别  区别词条  
野史

 无耻的汉朝诸侯王

 汉武帝刘彻在对匈奴用兵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对国内的控制。对外用兵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对内控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一个“主权”,一个“集权”,构成武帝思想的两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