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井”
甲骨文的“井”字,像井口用木石构成的井栏,其本义就是水井。而形似水井的物形皆可称井,如天井、矿井等。古代制度,同一乡里以8家共井,所以后来井引申为指乡里、人口聚居地,如市井、井里等。“井”字还含有整齐、有条理之义,如“井井有条”、“秩序井然”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供稿)
表示人体部位的一些字
从一些表示人体部位的汉字的形体和含义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们对自身的认识,由此也反映出汉人的文化、思想观念。
“人”字,甲骨文写作“
”或“ ” ,小篆与其字形相近。《说文》说这个字“象臂胫之形”。“尸”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或“
”,像现在人们坐在凳子或椅子上的姿式。这是当时东夷人典型的坐姿。汉族人当时的坐姿反映在“ ”字上,甲骨文写作“ ” ,像人跪着的样子。这几个字都反映了一个完整的人。
“头”字,繁体字写作“頭”,该字右半部分是头的古字“页”,篆体写作“頁”,像是人头下连着身子。以“页”作偏旁的字很多,如“颅、须、项、颈”等等,都与头有关。
“目”字,小篆写作“
”。其实,甲骨文的“目”写作“
”,画的就是人的一只眼睛。金文写作“
”,已作了一定的简化。金文之后,人们又将“目”立了起来变成“ ”,最后形成小篆的“
”。
“耳”字,小篆写作“
”,它是由甲骨文“
”逐渐演变而来的。从它的字形可以明显看出象形特征。
“手”字,金文写作“
”,是一个象形字。古代表示手的还有“又”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均写作“
”,像人的三个手指加上腕部。
“足”字,金文写作“
”,即一个圆圈下有三个脚趾。
“腰”字,小篆写作“
”,上像人头,下像人脚,中间就是“腰”。
“背”的古字是“北”,即“
”,很像是两个背对背站立的人。
“心”字,甲骨文写作“
”,很像一颗心的纵向剖面图,清楚地表现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可见古人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对心脏的结构有相当准确的认识了。
说文解字“关”
古代没有门锁,而是在门的内面安装一根可以活动的横木来把两扇门拴牢在一起。金文的“关”字,正像门内加闩之形,其本义即指门闩。门闩是用来闭门的,所以“关”字有关闭、闭合、封闭之义,又指关口、关隘(ài)、关卡。此外,“关”还可以引申为指事物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如机关、关节、关键等;又含有关联、牵连之义。
说文解字“瓦”
瓦,是指铺在房顶上用来遮雨的建筑材料。小篆的“瓦”字,像屋顶上两块瓦片俯盖仰承相交接的样子,其本义是指瓦片。因瓦片是由泥土烧成,故凡由泥土烧成的陶瓷器物皆称“瓦器”。汉字中凡从“瓦”的字大都指陶瓷器具或与陶瓷制作有关,如瓮(wèng)、瓶、瓷、甄(zhēn)、瓯(ōu)等。
说文解字“间”
古文字的“间”字从月从门,表示两扇门中间有空隙可以透入月光,其本义指门缝,引申为指中间、空隙。“键”又读为“jiàn”,用作动词,有间隔、离间等义。
“症”与“征”
“症”、“征”是医学中常用的两个同音字,分别和其他字组成症状、体征、综合征等特定词,这两个字不能互换使用。生活中,常有人将“综合征”误写为“综合症”,所以,要求规范使用这两个字并不是吹毛求疵,相反很有必要。
“症”,《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疾病。症状,是有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如咳嗽、盗汗、下午发烧等是人的肺结核病的症状。也就是说,“症(症状)”,是患者本人的异常感觉,如头晕、目眩、气喘、咳嗽等。“征(体征)”,是医生在诊察患者时发现的迹象、现象(异常变化),如脉象变化,有结脉、代脉等。“综合征”是因某些有病的器官相互关联的变化而同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也叫症候群。
症状、体征等虽然词义不同,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的症状可以包括体征,医生在记录病人症状时往往把舌、脉等部位的反应写上,如风寒病人的症状中所表现的脉浮就是体征。
在医学上,“症”与“综合征”是意义不同的两个词。“症”是指症状,如多动症、自闭症、头痛症等。“综合征”是指“多种症状的体征”。如假日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如艾滋病不是一种单一的症状,而是缺乏免疫能力之后同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所以又叫“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般来说,染色体病都是较严重的遗传性疾病,都表现出多种症状的体征,通常都被称为“综合征”。
“症”、“征”是两个不同的字,有着不同的意义。不能混为一谈,要防止误用,只要用心,这两个字还是很容易区分的。(作者:念念)
“七”“切断”的密码
2007年里有一个“七”。人们知道很多和“七”有关的趣闻故事。其实“七”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是一个表示“切断”的密码。
汉末,曹丕称帝。他嫉恨弟弟曹植的才能,蓄意加害。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写成一首诗,否则要治罪。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了“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留下了“七步成章”的典故。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曹丕给出的条件是“七步之内”呢?不可以多一步?也不可以少一步?
唐代潮州刺史韩愈给境内危害百姓的鳄鱼下了一道逐客令:“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必尽杀乃止。”韩愈把七天作为不能再让步的底线。也许写《祭鳄鱼文》时,他想到了《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孔明对孟获七擒七纵的典故:事情过了七,就会发生质变。
孔明与孟获的游戏玩了七次为什么就不再玩下去?因为“七”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是一个表示“切断”的密码。甲骨文和金文的“七”字即现今之“十”字,只是横笔长一些,竖笔短一些,表示切断之意。最初的“七”字,是假借“切”字的字形。古切字被假借后,为了区别,才在右边加了一个“刀”字。“七既”源自切断,那么“七”常表示某种周期和最后期限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要用“七”表示切断、周期的意思呢?很可能是师法自然的结果。因为人有七窍,雨虹有七彩,北斗有七星。最主要的,古代人对太阳系只有七星的概念,认为是七星主宰着人的世界。这种观念留下的最著名的非物质遗产,就是现代人仍在使用的每星期七天制。
英语中的“星期”一词来源于古代高地德语,意为变化、转向。为什么一星期有七天?古罗马人定一星期为八天,农人下地干活七天,到第八天进城,称为赶集日。到了三世纪,罗马帝国在日常生活中已普遍采用一星期内七天制,这样就可以把每天献给七颗行星之一。
《周易·复卦》中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的卦辞。“七”作为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个周期之数,普遍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灵。七步成诗、七擒七纵、七情、七宝、七仙女、七夕、做七,都是这种观念的遗迹。
说“龙”道“凤”
龙、凤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能呼风唤雨,凤可火中再生。它们历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分别以牛、马、虎、鹿、蛇等动物为图腾。后来黄帝以武力征服中原地区其它部落,组成部落联盟,便采用了原各部落图腾的某些特点,拼凑成龙的形象: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大蛤),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据宋罗愿《尔雅翼》)龙于是就成了华夏部族的图腾,后世尊其为“老祖”。直至今天,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还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到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给龙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龙又成了帝王的符瑞,变成“帝德”与“天威”的标志。帝王自命“真龙天子”。其容貌称“龙颜”,居殿称“龙宫”,衮服称“龙袍”,卧榻称“龙床”,就连其子孙也称“龙种”。
凤,是凤(雄)凰(雌)的简称,神话传说中的瑞鸟,也是鸟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像也,麟前鹿后,蛇项鱼尾,龙纹龟背,燕颌鸡啄,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国,翱翔四海之外’”。晋郭璞注《尔雅》说:凤,“鸡头,蛇项,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相传殷商先祖简狄吞凤卵而生契,故《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凤于是就成了殷人的图腾。到了封建社会,凤又成了帝王后妃的符记。这种攀龙附凤的婚姻实乃古人奇特的“拉郎配”,可能源于部落图腾的合并。殷商灭夏后,未改变夏的龙徽;在强大的诸夏文化面前,凤便自然成了龙的伴侣。
龙、凤形象集优美与力量之大成,历来深受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自秦、汉以来,民间就有跳龙舞、耍龙灯、赛龙舟等文化活动。人们还以“龙凤呈祥”来象征幸福美满的婚姻。 (作者:王仁武)(http://www.69fw.com )
“像”“象”辨析
汉字中,有些字的发音、写法和意思相近或相同,但又有细微的差别,人们使用时,往往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象”和“像”在有些报刊杂志和教材中用法就不一致,这个问题和汉字简化有关。
汉字简化以前,这是两个不同的字,虽然它们的读音完全一样,但意思不同,各有各的用法。
“象”的第一个含义指哺乳动物,如:大象、非洲象、印度象、象牙等。第二个含义是形状、样子,如:形象、景象、印象、气象等。第三个含义是仿效、摹拟,如:象形文字、象声词、象征等。
“像”的第一个含义是比照人物做成的图形,如:画像、雕像、塑像、像章等。第二个含义是相似,如:他两个长得很像,如同一个人。第三个含义是比如、比方,如:箭像雨点一样落在船上。第四个含义是好像、似乎、仿佛,如:雪梅好像什么都没看见。
2001年10月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委召开研讨会议,确定:“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如“画像”“录像”“音像”“偶像”“人像”“塑像”“图像”“肖像”“遗像”“影像”“摄像”“显像管”等,都是人工做成的;“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表象”“病象”“形象”“脉象”“气象”“天象”“景象”等,都是自然表现出来的。
“像”“象”“相”。这方面的用字,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比较乱。“照相机”用“相”;照出的东西用“像片”。“摄像机”“录像机”用“像”。“假象”用“象”、“真相”用“相”,是约定俗成。
“老”不一定老
中文的“老”字,当然基本意思是年岁大了、不年轻了、很陈旧了的意思,它常作“少”或“新”的反义词。比如,老人、老朽、老太婆、老巢、老古董、老酒、老马识途、老气横秋……
不过,“老”字在很多时并不一定是这种意思呢。大家都知道“老师”并不都是老的,刚毕业的学生做了教师仍称“老师”,这里的“老”字包含了尊敬的意思;“老板”也有大量年轻有为之士,它亦是个尊称;“老朋友”是指多年交往的可信赖的朋友,若二人是小学同学,至今大家都工作了,此十来年的老朋友大概只二十多岁呢!香港人喜欢称丈夫为“老公”,此公应当也不是都老吧?这个称谓现已传遍了全国,连北京人也学香港太太们将丈夫称“老公”了。其实,几十年前北京话的“老公”还指的是太监呢!就算当年用“老公”称太监,也不一定是说老太监,年轻的太监他们一样叫老公!老虎并不真的老,否则小老虎怎么解释?老乡也不一定老,只是指同乡。听北方人吵架,常听他们气愤地骂“你算老几?”此语直译是“你排行第几?”含义是你不够资格同我说话,是不合辈分的小字辈而已。看,不单“老几”不老,还成了最小的啦!
“老百姓”当然把老少都包括在内,绝对不是只指老人;中国人喜欢称军队将领、大公司老板为“老总”,这也不指年岁,而是尊称了。
说文解字“牛”
牛,是一种反刍动物,力大性善,可用于载物或耕地,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六畜之一。古文字的“牛”字,是一颗牛头的简化图形,而重点突出了牛角、牛耳的特征。汉字中凡从“牛”的字都与牛、牛属动物及其动作行为有关,如牝(pìn)、牡(mǔ)、牟(mù或móu)、牧、犀(xī)、犁、犊(dú)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供稿)
“粱”和“梁”
中文中的“粱”和“梁”二字,都读“良”音,形体相似,但是意思完全不同。前者较少使用,只有有限的几个词语用“粱”字。如“膏粱”指精美的主食;“高粱”是北方粮食作物的一种;“黄粱美梦”是个成语,是说卢生在他人煮包揽地做了一梦,梦中升官发财,醒来那饭尚未煮熟,以虚幻梦境比喻空欢喜一场,此处之“粱”指黄米饭。因此,上述各例之“粱”,均为粮食,下面必须有“米”之“粱”,此“粱”非“木”偏旁之彼“梁”也。
“梁”字意思不同,它除了做姓氏外,用在其他地方不少。“梁”最基本的意思是木结构屋架中,前后方向架在柱上的长木,如“房梁”、“栋梁”、“正梁”、“桥梁”等。在此类用途时,“梁”字也可以“木”偏旁,“梁”“樑”通用。因为“梁”是架高之长木,于是又引申指隆起成长条状的东西,比如“山梁”、“鼻梁”。
成语“梁上君子”是指小偷窃贼,不可望文生义解释成“房梁上的正人君子”。《后汉书》记载说,有个小偷藏在陈寔家房梁上,陈寔发现后没声张,他把儿孙叫来教训道:“人不可不自我勉励,坏人不一定本来就坏,但若成了习惯酿成恶性,会像梁上君子一样。”这话使贼人一惊,连忙跳下房梁表示改过,永不再做“梁上君子”了。
“坐”和“座”
准确来说,“坐位”即“座”,无须“座”后再加个“位”字,“满座”、“对号入座”、“座无虚席”就是此解例证。不过,人们常写“座位”,与“坐位”多年并用二者已视为能用。以汉语语法分析,从组词结构来讲,“坐位”是偏正结构,可解为“坐的位子”;“座位”属联合结构,亦即解作“座次和位子”,皆可说通。
“坐”、“座”读音相同,用法有关联,主要分别是“座”多做名词;“坐”常为动词。在写作时记住其词语性有别,会减少失误。先说名词的“座”,我们常说“这辆汽车是五座车”;它还可指器物下面的衬垫之物,所以有“钟座”、“灯座”、“插座”、“杯座”之类用法;它又可指方向地点,如“座北朝南”;它的一大用途是以名词做量词用,如:“一座塔”、“两座楼”、“三座山”等。
“坐”则是动词了,它本意是指臀部着物之动物,如“坐下”、“坐堂”、“坐冷板凳”、“如坐针毡”;它由此解之坐姿态引申出不思其他、不劳不做的意思,如“坐享其成”、“坐吃山空”、“坐井观天”、“坐失良机”、“坐以待毙”等;它还引申出驻和乘搭之意,比如“坐镇”、“坐船”、“坐车”、“坐飞机”。特别讲解是“定罪”,如“连坐”和“反坐”,别解成反向而坐呀!
“义”字数用
“义”字作意义或正义解,是基本用法,如“字义”、“定义”、“道义”、“义不容辞”、“无情无义”等。
“义”有个解释是“因抚养或是拜认而成的亲人”,所以有“义父”、“义母”、“义子”、“义女”之说。“义”还有个“不图金钱,慷慨行善乐助好施”意思,于是有“义举”、“义务”、“义学”、“义演”、“义买义卖”、“义仓”(指为了度灾而储备粮食之行善粮仓)等。香港以助人宗旨的各种“义工”,也包含此类意思。由此还引申出刚正耿直乐于助人的“义士”;旧时有私人或团体购买土地,做殉葬贫苦乡民、团体成员及其穷困亲属的墓地称“义地”;与“义地”类似的还有“义冢”,只是“义冢”是为了埋葬无主尸身骸骨的坟墓罢了。
“义”字有个更特别的解释是“假的”,因只用于人体,亦可理解是指“人工制造的”,比如“义肢”指人造的胳膊、腿等假肢;“义齿”旧时常用,亦即指假牙。
中文里还有“义气”一词,指私人间不渝之信义,可替朋友两肋插刀,甘于承担风险甚至牺牲自己的气概。友人间的无私帮助,可称“很讲义气”。注意不要将“义气”同“意气”混解,如“意气相投”,含义有所不同。 (摘自http://www.69f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