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说文解字(五)

村名中的“各”字溯源

       北京、河北一带,有许多村庄的名称里都带有一个“各”字,如北京的张各庄、杨各庄、庞各庄、岳各庄,河北的梁各庄、留各庄、柏各庄、胡各庄,等等。这些村庄名字的头一个字都是姓氏,表明这个村庄在历史上曾跟某个姓氏有过紧密的联系;有的庄名前所冠的姓氏直到如今还是村里的“大姓”。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村名中的“各”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村名中的“各”字,本来是“家”字。张各庄就是张家庄,杨各庄就是杨家庄。那么,“家”又是怎样变成“各”的呢?这个问题,就要从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历史上去寻求答案了。

       语言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是处在经常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汉语的语音,从古到今,发生了明显的有规律的变化。现代汉语j、q、x这套声母,是由z、c、s和g、k、h这两套声母演变来的,变化的条件是这两组声母跟i或ü相拼。z、c、s和g、k、h在与i或ü相拼时,其发音部位受i、u的影响而产生“同化”作用,变成了j、q、x。例如,“将”和“江”现代普通话都读jiāng,声母都是j;而在古汉语中,它们的声母却分别为z和g。拿“家”字来说,它在现代普通话中读作jiā,声母是j;而在中古时期(以《广韵》音系为代表),它读作ga,声母是g;在现代方言中,“家”字还有读作g-的,如江浙话读作gu,广东话读作ga( 为了方便读者,本文用汉语拼音方案标注古音和方言字音,音值是近似的。),属于北方方言的胶东话读作引a。g变成j是比较晚近的事。成书于公元1324年的《中原音韵》(元周德清撰)还没有反映这个变化。也就是说,g变成j不会早于14世纪。直到今天,这个变化的痕迹还可以见到,如“角落” (jiǎoluò)北京方言中说“旮旯”(gālá);“缰绳”(jiāng·sheng)北京方言中说成gāng·sheng,等等。

       从中古(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以前)到现代,“家”字的读音经历了ga-gia—jia的演变。在“X家庄”这类村名中,“家”字保存了古音的读法,声母是g而不是j。又由于“家”字在村名中读成轻声,它的读音与现代普通话的“家”相去甚远,而与“各”倒很接近。久而久之,书写形式也跟着改变了,于是“家”便成了“各”。(作者:晁继周)(原载《百科知识》1986年第2期)

                                             “打”字析义

一、 概  说 

       1.1“打” 字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十分高的一个词,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使用范围广,  构词能力强,它可以替代具体语境中许多相应的动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妨认为“打”  字是一个泛义性动词。 它的意义相当宽泛, 它的意义对象也相当多,可以“打人”,可以  “打狼”,可以“打扑克”,可以“打家具”,可以“打酒”,也可以“打主意”。实际上,  其意义各有差别,本文拟从意义入手,尽可能地搜罗“打”字的意义,以便考察:打“字”  意义的演变情况。 

       1.2“打” 字读音有dǎ、dá两个,dá音和义皆为外来,本文不谈。本文收集的是  作为动词与介词“打”的意义。1.3 收集的“打”字的意义以词为主,也兼收语素义,语素  义在例子的后面标明。 

二、动词“打”      

       2.1“打” 字的本义是“敲”、“击”,说全一些是“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说文  解字》曰:“打,击也,从手丁声。”《说文解字》揭示了“打”字的本义。“打”字为形  声字,其形符为“手”,表明其意义与“手”的动作有关,还是从本义说起。常用的例子如:      打鼓;打锣;钟打了十下;打门(敲门); 

             玻璃被打得粉碎;打铁先得本身硬(谚语);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以上例子中的“打”字,使用的都是本义,也是最常用的意义。 

       2.2 在“敲、击”的意义的基础上,又直接引申出“器皿、蛋类因撞击而破碎”的意义。  常用的例子有: 

碗打了;鸡飞蛋打;花瓶打了。 这个意义可以看出其与本义的直接引申关系, 是本义动作的结果。

       2.3“殴打; 由攻打而夺取”义也是“打”字的常见意义,与本义的引申关系也比较明  显,属于直接引申。常用的例子有: 打天下;打屁股; 不能打人;倒打一耙; 三打祝家庄;痛打落水狗; 这一伙人在打群架。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这类意义的对象主要是人、住宅、城市、村庄  等。 

       2.4“打”字更多的用法是,表示各种动作,代替许多具体的意义的动词。  这类意义由本义间接引申而来,与本义较远些,但都是“触击对方”之义,分述  如下。 

           2.4.1“放射”、“发射”、“射击”义,如: 打雷;打闪;打枪;打炮; 打门(指足球比赛中射门);打信号弹。 

           2.4.2“打猎”、“捕捉”义,如: 打鱼;打鸟;打围(语素义); 打老虎;一网打尽。 

           2.4.3“建造”、“修筑”义,如: 打坝;打墙;打堤;打堰。 

           2.4.4“制造(食品、器皿、工具等)”义,如: 打刀;打月饼;打年糕;打家具;打制石器(语素义)。

           2.4.5“揭开”、“破开”、“凿开”、“挖”义,如:打冰;打洞;打西瓜;打帐子;打鸡蛋;打开盖子(语素义);打开窗子(语素义)。 

           2.4.6“消除”、“除去”义,如:打虫;打胎;打沫;打皮;打消(语素义);打边心;打了杈的棉花长得快。 

           2.4.7“捆绑”、“裹扎”义,如:打包裹;打裹腿;打行李;打铺盖卷。 

           2.4.8“编织”、“戴上”义,如:打结;打草鞋;打毛衣;打领带。 

           2.4.9“涂抹;画”、“印”义,如:打蜡;打鞋油;打格子;打图样;打印;打墨线;打戳子。

           2.4.10“舀取”、“取来”义,如:打水;打饭;打粥。 

           2.4.11“举起、提起”义,如:打伞;打旗子;打灯笼;打帘子;打扇子。 

           2.4.12“通、发出(电话等)”义,如:打电话;打电报。 

           2.4.13“呈送”、“付给或领取(证件、文件等)”义,如:            打介绍信;打报告。 

           2.4.14“收获(农作物)”义,如:打粮食;他们在打场(语素义)。 

           2.4.15“用割、砍等方式来收集”义,如:打草;打柴。 

           2.4.16“想出”、“定出、奠定”义,如:打主意;打基础;打草稿。 

           2.4.17“零星购买(液体物品);买”义,如:打酒;打油;打醋;打酱油;打车票。 

           2.4.18“计划”、“预计”义,如:打卦;满打满算;精打细算;就打算下几天雨也不碍事;每班打五个人,三个班要五十人。 

           2.4.19“毁坏,损伤”义,如:衣服被虫子打了。庄稼被冰雹打成了光杆。 

           2.4.20“拨动、搅拌”义,如:打浆;打算盘;打草惊蛇;把鸡蛋打匀了。 

           2.4.21“振作”义,如:打起精神;无精打采。 

           2.4.22“使开展,使转化”义,如:打开局面;打破僵局(语素义)。 

           2.4.23“寻找、寻问”义,如:打听;打问;打探;打食。(以上几义皆为语素义)

           2.4.24“使停止”义,如:打住;打烊;(二例皆为语素义) 

           2.4.25“从事某种工作”义,如:打杂儿;打夜班;打短工;打零工。 

           2.4.26“做某种游戏”、“玩耍”、“比赛”义,如:打扑克;打牌;打麻将;打雪仗;漂亮的二打一;打球(用手或手握器械拍击,足球不说打,而说踢)

           2.4.27“表示某种行为”义,如:打埋伏;打游击;打擂台;打通关;打照面;打头阵;打掩护;打野外;打前站;打鸣儿;打牙祭;打气;打针;打“的”(坐“面的”)。以上各例,在长期的演变中,已经逐渐凝缩成一个词,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  因此,例中的“打”已经作为语素使用,其意义也为语素义。 

           2.4.28“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义,如:打赌;打趣;打官司;打交道;打诨;(以上各例皆为语素义) 打得火热;打情骂俏;打勤献趣。 

          2.4.29“采取某种方式”义,如:打官腔;打比方;打折扣;打圆场;打伙儿;打成一片; 打马虎眼。(以上各例也是语素义)

          2.4.30 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有“发出、发生”义,如:打手势;打哈欠;打嗝儿;打踉跄;打呼噜;打挺儿;打招呼;打冷颤;打愣儿;打哆嗦;打嚏喷;打晃儿;打盹儿;打滚儿;打前失(马前腿跌倒);(以上各例为语素义)打躬作揖; 打牙犯嘴。 

         2.4.31 可以与某些动词组成另一个双音节动词,以语素的面貌出现,表进  行之义。如:打扮;打扫;打搅;打扰;打倒;打败;打开;打捞;打叠;打发;打击;打量;打造;打制;打围;打通;打断;打坐;打转;打岔;打垮;打响;打劫。通过对上面“打”字的意义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打”字意义范围广,构词能力强,为全民所通用,在千百年  来的演变中,词义有所扩大,但基本意义没有变化。 

三、介词“打”     

       3.1“打”字用作介词,与“从”字意义相同,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的  起点,如: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就到了;打班长到每一个战士,都练了一遍。 

      3.2 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打小路走,两天可以走到;太阳打窗口射进来。

         〔注意〕在单音节方位词的前面,特别是四字格中,只能用“从”。如:从早到晚;从里到外;从东一直到西。 

以上对“打”字词义的分析,是笔者粗浅的认识,疏漏之处,请各位同行不吝指教。 

参考文献: 

《现代汉语八百词》 吕叔湘 主编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常用构词字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华字典》(1990年修订版)(摘自http://www.69fw.com/hy/hz/9137.html)

                                           燥·躁·噪

        “噪”是口字旁,因此本与虫或鸟的烦乱鸣叫有关,比如有“蝉噪”、“鹊噪”、“群鸦乱噪”等说法。“噪音”则是指刀刮玻璃、车轮轰鸣、飞机声浪等嘈杂刺耳的声响。 

  “燥”是火字偏旁,指如火烤般干燥。“燥热”当然是说既干且热。不同于湿热;“口干舌燥”当然指极度口渴的嘴干难耐状况。上焦火盛称“燥火”,中医常诊断病者是燥热咳嗽还是风寒咳嗽,此时“燥”即指“火”。 

  应当注意的是“焦躁”不能写成“焦燥”。有人认为“焦”字下面的四点即是“火”,它的字义也有烧烤而干一解,故“焦燥”用“燥”字可能没错。其实,这理解有所偏颇,“焦躁”一词是来源于“焦急和烦躁”,并非“烧焦和干燥”,所以,必须注意一定要写“焦躁”! 

      “躁”是“足”旁,可想而知是指顿足捶胸之急躁状态。因此“躁”指焦躁、性急、不冷静。所以有急躁、暴躁、焦躁等词。“躁动”指因急而动或不停地动作,人们常把即将诞生的事物,比喻为“躁动于腹中的胎儿”即是这个道理。

 

                                         “牙”和“齿”

        中文的“牙”和“齿”是同义词。不过,虽说“牙”即“齿”,“齿”即“牙”,但仍有区别,难以互替。 

  不仅成语中的字动不得,如“唇亡齿寒”不可说成“唇亡牙寒”,“以牙还牙”不能改为“以齿还齿”;普通词语中这两个字也不可任意改动,如“牙齿”当然不可说“齿牙”,“齿轮”说成“牙轮”总有点别扭,若把“牙痛”叫“齿痛”的话,牙医师会莫名其妙或笑得无法看病行医。 

  “牙”和“齿”两字意思相同,都可同某字组词,一般来说,用“牙”都较通俗,用“齿”都偏重书面语或专业用语。比如,我们嘴中各种牙齿名字:门牙,上牙,下牙、大牙、小牙、狗牙、槽牙、牙床……是口语通俗讲法,书刊中正规写用或是医生用语,常说成“门齿、上齿、下齿、大齿、小齿、犬齿、臼齿、齿龈……” 

  这种俗雅习惯也反映在两字其他组词中,用“牙”者多通俗词语,用“齿”者多文雅或书面用语。例如牙医、拔牙、镶牙、牙膏、牙刷、牙签、月牙、牙口、咬紧牙关、以牙还牙、马路牙子(马路与行人道分界的突起部分)是常用通俗词语;齿冷(指耻笑。意思是嘲讽而笑,因张口笑得太久,牙齿都感觉冷了)、齿孔(如邮票边缘之小孔)、何足挂齿、唇齿相依等,明显是雅而不俗的说法了。 

  牙,在中文里表达其他意思的词语也相当不少。 

  “牙碜”是中文口语中时有见到的词语,它指食物中夹杂着砂子,咀嚼时不舒服的磨垫牙齿感觉。比如,“这菜没洗干净,有点牙碜。” 

  成语“拾人牙慧”中用了“牙慧”一词,是指拾取人家的片言口语,当作自己的话,比喻抄袭或是改头换面套用他人言语了。 

  看旧小说还有时碰到“牙行”,是指介绍买卖双方成交,从中取利的商号或个人。 

  “牙子”指精雕细刻之家具突起边缘,所以有“马路牙子”之说,指马路与行人路之间的突起处。 

  有些地方话有“打牙祭”说,以祭祀牙齿作喻,指改善伙食开斋好菜。台湾人喜欢说“尾牙”,大概应从“打牙祭”派生而来,指的是年终的盛大筵席。

                                               说文解字“窗”

                                                              

窗,即窗户,指房屋墙壁上通气透光的装置。小篆的“窗”字,像一个钉有窗棂(líng)的窗户形状;或从穴,表示房屋之窗。

                                                融·熔·溶

       这三个字,无论粤语还是普通话都是同音的。而且,“融”、“熔”、“溶”都可以同“化”组词,还都可以解成交固态物质化成液态。不认真琢磨词义,很容易用错。

      “融”字指某物本身消融,不靠其他溶液去“溶”它,也不必烧烤它“熔”它,比如常说“春雪易融”,北方冬末雪后能见到春雪消融景色,那雪就是这么个“融”法。它还有调和的意思,因此“融洽”、“水乳交融”便容易理解了。“通融”则是通达调和、解成变通。

有个成语是“融会贯通”,是融合种事理彻底领悟之意。做生意的“融资”当指变通取得资金了。

理在大家都在关心亚洲金融风暴,“金融”之“融”不是各种意思了,要讲成“流通”。

      “金融”简单说是金钱流通,说详细些是指货币发行、回笼;贷款发放、回放;存款和提取;外币汇兑往来等等多种流通。

所以,它一出问题真是不得了!

     “熔”和“溶”字不同,它们在把固态化作液态时不是本身“消融”,前者“火”字边,当然靠烧烤完成,如“熔化”铁块、“熔解”铝锭、石头的“熔点”、金属的“熔炼”等;后者三点“水”偏旁,是用水或溶液将固态就液态了,如把盐放在汤中“溶化”、糖“溶解”在牛奶里、酒精是樟脑的好“溶剂”等。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

                                               拈·捻·捏

       拈、捻、捏,在中文中都是手指动作。

      “拈”字读niān,以手指拨弄把玩或以两三个指头捏东西的意思。常见成语有“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你看,随意用两三个手指即可轻巧地拿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得心应手无以复加。比如“他出口成章,成语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成语“拈轻怕重”喻挑拣轻工作而怕挑重担。还有个词语是“拈花惹草”,说的是触摸搓弄花草,指挑逗招惹异性(多指男性)。

      “捻”字在中文里是以手指揉搓之意。例如“把棉花捻成线”。“捻捻转”是多数中国人对玩具陀螺的俗称,意思是手指一捻,即可旋转。“捻”加后缀成了“捻儿”或“捻子”,指捻成的绳状之物,如“灯捻儿(灯芯)”。

      “捏”读niē,是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的意思。“凭空捏造”是什么也没有,用手指捏出来,指虚构事实,多么生动!

                                     “侯”、“候”之别

       “侯”是个姓氏,也是古代公侯五等爵位之一,粤语读“喉”音,普通话读hou音第二声。“候”是问候之意,常以“时候”表时间,还可解作等待,粤语读“后”音,普通话读hou但第四声。要注意的是,两字读接近,讲法不同,写法酷似,稍不留意便会错写那一小竖。

先说说有一竖笔的“候”。记住它的解释和它不与其他偏旁组字,就会大大减少错误了。它的常用词有问候、恭候、气候、火候、时候、候鸟、候车、候机、候教、候审、候诊、候选等等,离不开表“时”,表“等”、表“问候”的意思,上述各词必须加一竖笔,用“候”。

      “侯”字则无那笔竖道,而今只用在姓氏,也不难记。但是,它同其他偏旁组成新字较多,这要特别留心了。如“喉”、“猴”、“瘊”、“篌”……若不小心便画蛇添足加上了一竖,把作声旁的“侯”错写成“候”了。

      “喉咙” 普通常用词,无须多讲,只是粤语常说的“水喉”,普通话里正规叫“水龙头”有别。“猴子”人人皆知,但是话中有个“猴皮筋”要略费笔墨,它不真的是猴子之皮和筋,是指橡皮筋(广东话叫橡筋)呢!“箜篌”是个今已不用的古乐器。“瘊”同“猴”同音,“瘊子”指“疣”,如果某人说他“有个瘊子”,不是说他养了一只猴子呢!

                                               “鼻”字考

 中文里的“自”,本来是鼻子的意思,它来源于象形文字。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考证中,古今专家公认“自”字是画出来的一个鼻子,所以“自”字本作“鼻子”讲解。

人们在以手势帮助说话之时,常在表示“我”的意思时,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古代亦然。所以,作鼻子讲解的“自”字渐渐兼有了代词“我”的意思了。因此,在古代曾经有一段时间,“自”字既是“鼻子”又是“我”。

这样当然不大方便,人们在“自”字下面加个“畀”字,表示“鼻子”,与“自我”之“自”做了分工。《说文解字》中说:“自,读若鼻。”可见,中文中的“自;鼻”两字,虽各司其职,但相当长的时间内读音还是一样的。

“鼻”字是这样来的,所以它在特定的条件下,仍可做“自”讲。而“自”又再引申解成“从”,故中文里后来有“自从”一词。“鼻”字的“自从”词解,又引申形成了了“始;开始;创始”的意思了。在那部古文字权威著作《说文解字》中记载说:“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你看,“始生子”也就是开始生的第一个孩子,在古代曾俗称“鼻子”呢!换句话说“鼻”即是第一、创始之意了。

现代汉语中,“创始的先祖”,可以叫做“鼻祖”。之所以用了个“鼻”字,原因即如前述,它已同鼻子无关了。

                                             说文解字“自”

                                                                    

       甲骨文的“自”字,像人的鼻形,是“鼻”字的初形,其本义即指鼻子。后来“自”字多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在“自”下增加一个“畀”字作为声符,另造了一个“鼻”字来表示鼻子的意思。

                                    “炙”和“灸”不同

         这两个字形体相似,时有被用错情况。中国字的组字方法各异,若明白两字组字来头,可能有助于减少错误。

“炙”是会意字,亦即是要用字的两个组成部分去体会它的意思。

       “炙”字上边有“月”字,俗称肉月偏旁,是“肉”的意思,比如肥胖、肌肤、肝胆、肺腑、脂肪、腿脚……都用“月”作偏旁,都同肉身有关。“炙”下边是“火”字,所以它的本意是用火烤肉,由“肉”和“火”会意而成,读zhì,同两个偏旁发音无关。

       “灸”字不是会意字,而是形声字。“火”是形旁,表示同火有关,也是用火烤的意思,“久”是声旁,读“久”音。

       两个字的发音和讲解弄清楚后,自会减少错误。“炙”字既是烤肉之意,它组成的词语多同此意有关或引申而出的。“炙肉”即烤肉;“炙手可热”是说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极大。“脍炙人口”是个常用成语,“脍”指切细的肉,则是说烧烤精工细切之肉乃人人爱吃的可口美食。此语多比喻好的诗歌小说或其他作品,像美食一样被人称赞传诵。如“影片《泰坦尼克》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佳作。”“灸”字用法单一,只是中医用燃烧艾熏烤穴位的治疗方法。记住“针灸”用“灸”,一般不作他用就是了。

                                         萤·荧·莹·茔·营

        这五个字读音相同,普通话读ying的第二声,粤语读“形”。它们上半部写法一样,有共同之处,这就出现了容易写错的毛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应细心区分。

       五字中,前四个讲解单一,给我们记忆和区分创造了好条件,它们下部的不同组合,代表了不同意义,“萤”字下是个“虫”,当然是指昆虫,“萤火虫”是它最常见的组词。

        “荧”字下面是火,它指光亮微柔的样子,如荧光灯、荧光粉、荧光屏等,在形容眼肖迷乱时还有个“荧惑”,形容星光或烛光微弱时还有个“荧荧”。

       “莹”字下面有块“玉”,它是指光洁如玉的美石。因此,“莹”也常引申解作光这透明,如“晶莹”、“莹泽”等。

       “茔”下面为“土”字,显然同土地有关,它是墓地的意思“茔地”、“祖茔”即是,别无它解。

        五字中的“营”是最活跃的一个字,它讲解颇多,用途广泛。做名词是军营之意,至今也常作军队编制用字。“营”做动词解作谋求、经营、营生、营救、营造、营业、营建、国营、私营、结党营私、营私舞弊等等都是。“营得”、“盈利”和“赢利”都对,不过营是谋求;盈是充满;赢是获得。要区分用项选用。“蝇营狗苟”是像苍蝇那要飞来飞去,像野狗那样偷活一样,比喻人不知廉耻到处钻营,多形象!

                                             曼·慢·漫

       “曼”字是柔和或长的意思。用它组词不多,如“曼舞”是轻柔之舞;“曼延”(不是另一个词“蔓延”)是连绵不断的意思。而由曼做声符,延伸开成许多新字,如漫、慢、蔓、谩、馒、幔、熳、鳗……声音相同或相近。

它们又组成很多新词,要小心区分和使用。

       “慢”字最易,它指速度不高做事费时,快的反义,大家不会用错。但“慢”还有态度冷淡不够礼貌之意,比如傲慢、怠慢等,应予记牢以备不时之需。

       “漫”字用法则复杂得多,错者不少。要知“漫”字准确用法,先要弄清楚它的含意。“漫”字可解为水太满了向外流出;到处都是;随便,不受约束等三种主要解释。如“河水泛滥漫出堤岸”;“漫山遍野开满鲜花”;“他闲来无事漫步海滨”。这三句话正是上面三个意思的例句。不过,这三种意思进引申,组成某些新的“漫”字词语,却令我们用时要费上一番思索。“漫不经心”可理解成随随便便没放在心上;“漫画”则超出上面意思,指用吸引人和夸张手段,描绘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图画;“漫长”指长得没有尽头;“漫天”说的是布满天空;“漫谈”讲不拘形式谈话发言。如有人用了“漫骂”而非“谩骂”,注意,并非他写错字,那是乱骂一通的意思。

                                                “音”和“言”

       “音”和“言”都是指从口中发出声音,最初本无区别,所以金文“音”、“言”可以互用。后来二字的用法发生分别,“言”字专指人说话的动作或说话的内容,而“音”字则泛指从口中发出来的任何声响,所以“音”字就在“言”字的基础上附加一小横,以示区别。“音”的本义指声音,又指乐声,引申为指消息、信息等。

                                                    说文解字“手”

                                                                      

       “手”是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能够持物的部分。古文字的“手”字,正像一只人手的形状,上面的分支代表五个手指,下面是手臂。在汉字中,凡从手的字都与手或手旁(扌)的动作有关,如打、拍、扶、拿等。

                                           说文解字“止”

       甲骨文“止”字,是人的脚趾形,其本义为脚趾,又泛指人的脚。“脚不前行”为止,所以“止”字又有停止、静止、栖息等义。而在汉字中,凡由“止”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脚的行为动作有关,如步、此、陟、涉等。

                                            说文解字“嚣”

       “嚣”字由“页”和四个“口”组成,页指人头,一个人四面都是口,表示说话的人很多,声音嘈杂,有“吵闹”、“喧哗”之义,如成语“甚嚣尘上”(指人声喧闹,尘土飞扬,后来用于形容议论纷纷,多含贬义)。

                                                 说文解字“得”

       “贝”在上古时代是一种珍贵难得之物,后来用作货币。甲骨文“得”字像一只手抓住一只海贝的样子,表示有所获得的意思,其本义为取得、获得、得到。金文得字或加彳旁,表示行为动作之意。

                                               说文解字“班”

       古文字的“班”字,像刀在两玉之间,表示把玉石分开的意思。“班”的本义为分玉,引申为分发、分布、排列等义。“班”字也可用作名词,表示位次、等级之义;又用作军队或集体单位名称。

 

                                            说文解字“牙”

         牙,即牙齿。小篆的“牙”字

,像人的牙齿上下交错之形;古文的“牙”字从齿,其意更为显著。在古代,牙多指象牙,如牙尺、牙板、牙管等;又用作牙旗的简称。

                                              说文解字“限”

       金文的“限”字,左边的“阜”像高丘形,右边是一张目反顾的人形,表示一个人回头向后看,但被高丘阻挡视线,无法极目远眺。“限”的本义为阻挡、阻隔,引申为限制,又指界限。此外,“限”字还可当门槛讲,因为门槛本身就有限制、界限之义。

                                             说文解字“朋”

        古代以贝五枚为一挂,两挂为一朋。甲骨文、金文中的朋字,正像两挂贝的形状,其本义即指贝两挂。后用作货币计量单位,如《诗经》:“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后世朋字,朋多用为朋友之义,又指党与、同类,引申为比附、勾结之义。

                                             说文解字“宝”

        在古代,玉器是一种非常罕见而宝贵的东西,而海贝壳用来作为交换的货币使用,代表一个人的财富,更是弥足珍贵。甲骨文的“宝”字,像是在屋子里放着的一颗贝和一块大玉琮,表示一个人所占有的珍贵之物或财富,所以“宝”字的本义是指珍贵之物。金文的“宝”字,增加缶旁表示读音。这种写法一直沿用到楷书时代,使“宝”字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形声字。而简化的“宝”字,省去贝的缶,它又成为从宀从玉的会意字了。

                                                说文解字“欠”

                                                                 

        甲骨文的“欠”字,像一个跪着的人,昂首张嘴,大打哈欠的样子,

        它的本义就是“张口出气”,也即打哈欠。以欠为偏旁的字,如吹、歌、歇等,大都与“张口出气”有关。至于欠债、亏欠的“欠”,则用的是假借义,与本义无关。

                                               说文解字 “弄”

      古文字的“弄”字,像双手捧玉玩赏的样子,其本义为玩玉,引申为“玩弄”、“游戏”之义。在古代,真正有玉可玩或有资格弄玉者,大抵不外帝王将相、公卿大夫以及妃嫔姬妾、公主千金之辈,所以弄玉是一种十分高雅的文化生活,现在的“弄”字则多带贬义,如弄权(玩弄权势)、愚弄、戏弄、弄巧成拙(指本欲取巧反而败事)等。

                                            说文解字“蜃”

                                                                 

       “ 辰”为“蜃”的本字。金文的辰字,即象蜃形。蜃属蛤蚌类,有大而坚硬的扁壳,上古时代的人们用它磨制成除草的工具。如《淮南子》一书记载:“古者剡(音yǎn,削尖)耜(音sì,古农具)而耕,摩(磨)蜃而耨(音nòu,锄草)。”辰字后来多借用为干支名,是十二地支的第五位。辰又是日、月、星的通称,也泛指时辰,时光、日子等。

                                           说文解字“航”

                                                    

       甲骨文“航”字,像人手持长篙撑船之形。它的本义当指渡船、航行,又指船,特指方舟(即两船相并)。小篆的“航”变为形声字。《说文解字》:“航,方舟也,从方亢声。”方,即指方舟。此外,空中飞行也称为“航”。

甲骨文“航”字,像人手持长篙撑船之形。它的本义当指渡船、航行,又指船,特指方舟(即两船相并)。小篆的“航”变为形声字。《说文解字》:“航,方舟也,从方亢声。”方,即指方舟。此外,空中飞行也称为“航”。

(均摘自http://www.69fw.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