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人间词话》
“入乎其内”指的是写作者的文字能入其境,把你眼中的世界,生活中的一切化作最形象的文字。
寓景于情,牵动着读者的情绪,这些文字让彼此之间懂得,感受得到或美或苦。
纵观现在海量的信息和文字,入乎其内者多,引起读者共鸣的文字并不稀缺。
一般的写作者,都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喜欢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喜怒哀乐,对世界的许多悲苦感同身受、为世间的不公鸣不平。
难得的是“出乎其外”的文字,那是能找到出路,看到光和希望的文字,就如一盏生活的指明灯,有了它,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找到方向。
记得有一句话:你想成为孩子的光,首先要自己活成太阳。
所以能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写作者,本身活着就像太阳一样自带光源。
王国维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周邦彦是能入而不能出。
姜夔以后的词人,对这两种情况即使在梦中也没见到过。
可见入乎其内容易,出乎其外不易。
“出乎其外”修炼的不是笔下功夫,而是出生入世的大智慧,华丽的辞藻能堆砌出来,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宽广的胸怀装不出来。
王国维犹喜欢苏轼,我们能从苏轼留给后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的超然,豁达,面对人生荣辱时的从容淡定。
《定风波》中的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读来,让人觉得人生什么事都不足以惧。
苏轼这一生屡遭厄运,一身才华总遭人妒忌,在朝当官,频遭排挤。
43岁时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例行公事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文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把柄。
污蔑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对皇帝不忠,坐牢103天,几次都差点被砍头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可我们知道的苏轼,他唱着《水调歌头》,自己做出美味的东坡肉,他是一代文豪,书画家。
我们很难想象这个活得如此浪漫,潇洒的词人一生中竟有那么多风波和沉浮不定,也许这就是真正的人生。
林语堂曾评价过苏东坡: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说苏轼不懂混官场,造成一生颠沛流离,或者说他骨子里的文人气质让他无视官场规则,崇尚为官之道,黑厚学之人对苏轼嗤之以鼻。
但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宝宝姐说过一句话:不纠结的人生,会从容和快乐很多!
当你内心笃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取舍也不再困难,只要活出你想要的自己,内心快乐与满足,这样的人生很美好。
王国维在50岁时,留下一纸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甚至都不会再留恋一眼这世间的一草一木,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他的死,引起世人无尽猜测。王国维短短的一生,完成了许多人几辈子也不可能做出的成就,他这一生无悔矣,但究竟是不愿再活下去了。
王国维说过:有时候,想从天空扯一缕云,捻成画笔,在世间留下我曾来过的痕迹。
他一生心血用于研究治学,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词曲戏剧、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孜孜不倦地挖掘着人类千年历史的文化珍宝。
郭沫若说:“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一段异样的光辉。”
我们敬仰这些大师,同时也敬佩那些在百年风雨中依然守得住寂寞的百岁老人,能好好活到老,依然笑得安然,这是不倦的一生。
真希望写出春暖花开,面朝大海的海子,他真的是快乐的。
真希望在沙漠中也能绽放出鲜花的三毛,她真的感受到幸福。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愿你一生无悔无倦,内心安然,笑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