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诗词里的汉服极简史:一身风雅,醉千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素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称。

自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起,至清“剃发易服”止,华夏衣冠,更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

上衣下裳,天地阴阳;

圆袖交领,天圆地方;

中缝垂带,人道正直。

“垂衣裳而天下治”,是安定和谐的政治理想;

“正衣冠”,正的是一个人的风采与品性。

| 竹涧焚香图(南宋·马远)

还有峨冠博带的风华无双,罗衣飘飘的千古诗意,每每思及,都令人为之倾倒。

今天,我们就以诗词为引,穿越今古之距,共赴一场服饰之约。

先秦

远古时期,先民茹毛饮血,取动物皮毛遮身,开始为御寒,再到为遮羞,迈开了走向文明的脚步。

到黄帝掌管天下后,制作了上着衣,下着裳的着装形制,并推行天下。

衣裳之称,也是源于此。

上衣下裳」,象征着天地秩序。

很长一段时间,古代中国人都是这种着装方式。

《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衣,就是上身穿的衣服,到商代时有了右衽交领的上衣,大多为小袖,长至膝盖;

裳,与衣相对,广义上包括下身穿的裤、裙、胫衣(没有裆的套裤)。

但这个时期,裳通常指一种围裳,也就是一种紧包着下身的服装,展开后是扇形的,腰间用绦带系束。

为了防止走光,裳前正中,还有类似围裙的蔽膝。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上下连属的衣服。

比如袍,就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有表有里。

|河北易县战国燕下都铜人

到春秋以前,冠服制度纳入“礼治”范围,色彩存在着尊卑的区别。

黑、白、赤、青、黄是正色,象征着高贵,是礼服的色彩;

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红)紫、流黄是间色,象征着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衬里及妇女、平民的服色。

《国风·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国风·邶风·绿衣》里,“绿衣黄里”,间色为衣,正色为里,从礼制角色来说,算是不伦不类了。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这首诗是卫庄公夫人庄姜的伤己之作,卫庄公宠妾灭妻,庄姜失位忧怀难遣。

其实,随着春秋、战国礼乐崩坏,这种僭越之事早已屡见不鲜了。

孔老夫子就因为看不惯不分场合穿着五彩斑斓的,发出了“恶紫之夺朱也”的感叹。

“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和春秋战国的乱世一样,这时,各国不管是服饰和审美,都已经不讲究章法了。

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风气,必然影响着各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最终结局就是,秦国统一六国。

秦汉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国家。

统一的不仅是土地,还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车轨……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反映在服饰方面,受五行思想支配,尚黑,(周人图腾是火,秦代周,得水德,黑色主水)。

庶人白袍,囚徒衣赭。

式样是,因袭原有上衣下裳,作正式礼服。

「深衣]渐成日常。

深衣,也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

和袍不同的是,它是将原有的上衣和下裳分裁后缝合在一起,包住身子,使身体深藏不露,因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有了。

长及曳地,行不露足。

《诗经·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

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

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

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素衣朱襮,就是深衣。襮(bó)是绣有花纹的衣领。

深衣分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两种:

曲裾,衣服的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

穿衣时,三角形的衣襟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

| 战国锦缘云纹绣曲裾衣彩绘俑

直裾,在曲裾基础上演变而来,将曲裾上环绕的衣襟取消,采用方形平直的衣襟的样式。

这种改变,主要是因为早期的裤子无裆,需要曲裾的遮挡。

也因此,汉以前人的标准坐姿是先跪后坐。

| 长信宫灯(汉)

深衣的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朝建立后,虽是土德尚黄色,但依然沿袭了秦制。

一直到东汉明帝时,确立了“衣冠承周”的冕服制度。

此后,各汉族王朝虽各有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形成了万世一系的传承。并逐渐形成以下的着装方式:

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

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

襦裙为妇女所喜爱;

劳动人民是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陌上桑》(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汉乐府诗《陌上桑》里,年轻貌美的罗敷采桑时,穿的衣服就是襦裙。

「襦裙」是“上衣下裳”衣制的一种。

上衣叫“襦”,比较短,只到腰间;下面穿的叫“裙”,也就是束腰长裙,长裙裹住上襦下摆,然后用丝绸做的腰带束腰。

给人一种上窄下宽、沉稳雍容之感。

| 打虎亭汉墓壁画(汉)

像上面这幅壁画最右边的女子,上衣是朱红色的短襦,交领镶黑边,大袖镶白边;下裙是呈喇叭状的束腰长裙,看起来宽松舒适,又不失雍容华贵。

《羽林郎》(选)

汉·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长裙搭着丝带,大袖短襦绣着合欢,《羽林郎》里当垆卖酒的胡姬,就是汉朝街上最时尚的女郎。

| 东汉壁画

大气厚重、叠加飘扬,汉代服饰对后世影响深远。

改正朔、易服色,也成为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宣示正统地位的一种方式。

魏晋南北朝

220年,曹丕废汉自立,中国正式进入政权不断更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间虽有西晋短暂的统一,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战乱、割据的状态。一直到589年隋朝再次统一南北。

乱世的动荡与不安,造就了消极的社会风气。

文人士大夫们颓废与热爱并存,一边逃避现实,标榜清静无为,一边追求个性解放,放浪形骸:饮酒、奏乐、纵情山水、服寒食散、参道理佛……

反应在着装上,就是追求洒脱、飘逸、不拘小节。

由此,男子的长衣越变越简单越随意。

宽衫大袖,褒衣博带成为一大特色。

|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南朝)

《咏怀八十二首·第六十七》

魏·阮籍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

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

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

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

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

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为了表示对礼法的轻视,他们身着一种长衣大袖的衫子,也就是「大袖衫」。

和汉代袍不同的是,袖口宽敞不收缩。

有交领式的,也有对襟式的,不过穿起来,大多是衫领敞开,袒胸露怀,大有一种解衣当风,悠闲洒脱之态。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了女子的服装。

大袖翩翩,长裙曳地,加之腰际围裳之间系有飘带,层层叠叠,越变越复杂越华丽。

《美女篇》

魏晋·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其中,有一种名为「杂裾」的礼服,制作繁复,成品非常美丽。

它是传统深衣的变制,衣服下摆施裁制成三角形的装饰,腰部加围裳,从围裳伸出长长的飘带,动起来,婀娜多姿,飘飘欲仙。

| 女史箴图卷 (局部) (晋·顾恺之 )

北朝因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

圆领(曲领)小袖的单衣和袍服,也是一种时尚。

到隋唐起于北方,再次一统天下,圆领款式也开始通行于四方,并成为此后袍服的主要领型。

隋唐

众所周知,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不仅中外交流空前频繁,民族融合也空前繁盛,最大程度体现了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一面。

反应在服饰上,也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景象。

男子服饰,既继承了交领右衽的汉式冠冕衣裳。

| 敦煌莫高窟220窟唐贞观时期壁画维摩诘说法图身穿冕服的唐代帝王像

并通过服色来区别尊卑。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颜色越浅地位越低。

还使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黄袍成为皇帝的专利。

“青红皂白”成为了官服和民服用色的界限分野。

《渡江》

唐·杜甫

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

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

渚花兼素锦,汀草乱青袍。

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在多种文化的影响下,北朝演变过来的圆领袍,也成为常服的一种。

上到帝王百官,下到平民百姓,都十分常见。

| 莫高窟·商人团花袍服

唐代的女性也追求自由。

因为文化的包容,式样的繁多,裸露的程度,都大大超过从前。

《丽人行》

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唐代女装的雍容大气。

一在颜色艳丽,常大红大紫相间而不落俗;

二在飘飘轻薄,吴带当风。

尤其是女性所着坦领,将审美的自信与开放前所未有地体现。

|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

女子的襦裙,一改宽袍大袖样式。

上襦缩短,采用较窄的袖口,下裙由胸部以下提到胸部以上。

再搭配飘逸的披帛,雍容而不臃肿,给人以优雅、修长之感。

《菩萨蛮》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内人双陆图(唐)

而且,还出现了全新样式:「坦领襦裙」。

上衣的领子一改过去的对襟和右衽交领款式,采用袒胸无领式,胸部半露,长度及腰。

《逢邻女》

周濆

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 

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 唐三彩女坐俑

也有搭配一种叫做「半臂」的上衣的。

这是一种短袖上衣,穿在外面。由汉魏时期的半袖发展而来。

最初因“长不掩肘”便于劳作,在民间较为流行。

上层贵族只作是家居时的便服。

魏明帝曹叡就曾因为穿半袖,被大臣教育了一番,被认为不合理法。

到隋唐时,半臂成为宫内的一种时尚,并逐渐成为女性欢迎的服装。

|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服饰

半臂的衣领,有对襟和交领两种。

门襟有时装饰丝带,系扎在一起。

显得清爽活泼,又很干练。

下裙最有名的,当属石榴裙了。

《如意娘》

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传说,武则天便是因穿着石榴裙,让李治对她一见倾心。

李世民驾崩后,李治登基,武则天被发往感业寺。

为了诉说相思之苦,也为了不让李治忘记她,武则天便以石榴裙作信物,让李治感动异常,冒天下之大不韪,接其回宫,开启了她逆天改命的传奇之路。

而与红艳如血的石榴裙相配的,通常又是一种宽大薄透的「大袖纱罗衫]。

这也是唐代女装的常见搭配。

将裸肩长裙的裙腰提高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肌肤隐隐可见。

《杨柳枝二十韵》

白居易

绣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

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

| 簪花仕女图(唐·周昉)

一颦一笑皆现柔美,一顾一盼莫不生姿。

再加上打破过去“男女不通衣裳”的束缚,女着男装也蔚然成风,

泱泱大唐,美得恢弘大气,又风情万种。

有人说,在唐朝,

如果花不盛放,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这种盛景,以后的封建王朝再也没有。

宋朝是一个全面收缩的朝代。

虽然侧重发展经济文化,但北宋始终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永远的遗憾;南宋更是偏安江南。

以致思想上趋于保守,偏爱内敛儒雅。

反映在服饰上,就是与唐开放风格不同,遮挡功能更强,呈现出一种理性之美。

除了沿袭唐代样式,更重视恢复汉族服饰传统。

| 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张择端)

男子仍旧遵循“上衣下裳”,下装可穿裙,也可穿裤。

公服以圆领袍为主,又叫「圆领襕衫」。(襕lán衫,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腰上有精美带銙作装饰,用于区分官位。

普通百姓也可以穿,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

| 五百罗汉图轴·应身观音(宋·周季常)

文人好鹤氅(chǎng ),多作便服外套用。

鹤氅原是一种道服,取羽化成仙之意。

这种大袖长衫,穿在外面,宽大而飘逸,“君子服之,逍遥是与”。

《八月九日晚赋》

陆游

薄晚悠然下草堂,纶巾鹤氅弄秋光。

风经树杪声初紧,月入门扉影正方。

一世不知谁後死,四时可爱是新凉。

从今觅醉其当勉,酒似鹅儿破壳黄。

 | 听琴图(北宋 赵佶)

女子服饰一改唐代的奢华艳丽。

以简洁、淡雅为主,呈现出瘦、细、长的特点。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靓妆仕女图

窄袖上衣,及地高腰长裙,再搭配一条长长的披帛。

宋代的襦裙,基本沿袭了前朝的样式。改变的是一些细节。

比如,上襦衣领较高,颜色上偏素雅。

与唐朝的雍容华贵相比,是一种清丽秀雅、楚楚动人之美。

| 瑶台步月图(北宋·刘宗古)

宋朝最具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是一种叫做「褙子」(也写作“背子”)的直领对襟长衫。

男女皆可穿着。

袖子长而窄,衫长至膝部,前襟平行而不缝合自然下垂,

用纽扣或绳带系连,穿在最外边一层。

《南歌子·香墨弯弯画》

秦观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

揉蓝衫子杏黄裙。

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

乱山何处觅行云?

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褙子的色彩、纹样,通常简约淡泊不失精致,

与襦裙搭配,下身露出散落的裙角。

含而不露,露而不裸,

曼妙朦胧,浓淡得宜,

有绰约脱尘之风姿。

| 招凉仕女图(宋·钱选)

宋朝的女子还偏爱「罗纱裙」。

裙子、裙带都以长为美,并作上细密的褶裥,使裙身显得更为修长。

《南乡子》

张先

相并细腰身,时样宫妆一样新。

曲项胡琴鱼尾拨,离人。

入寒弦声水上闻。

天碧染衣巾,血色轻罗碎摺裙。

百卉已随霜女妒,东君。

暗折双花借小春。

因为料子轻薄最怕风吹,她们会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挂上一个玉制的饰物——“玉环绶”。

用来压住裙幅,以免露出里衣。

| 穿襦裙、披帛的宫女(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彩塑)

与民间的清丽之风不同,后宫深宅里的后妃命妇们,风格偏沉稳严肃。

「大袖」是她们最常穿的一种服装,因两袖宽大而得名。

这种衣服完美体现了,什么是低调的奢华。看着简单,其实处处有玄机。

下摆缘、袖口缘,用织金、销金、贴金等等加金工艺装著衣服,极为精美。

当然了,普通民间女子不能穿。

追求雅致,讲究品质,清逸素雅,低调内敛。

宋人理性而精致。

可惜,随着理学的兴起,在潜移默化中压抑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此后,缠足成为风气,女服不再有裸露形式。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同年,派徐达、常遇春等人攻克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也使自公元938年,后晋的石敬瑭拱手让出的燕云十六州,重归汉土。再建了大一统的王朝。

作为一个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人,朱元璋对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十分重视。

根据汉族传统,制定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服饰制度。

官员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袍。

袍服除有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补子上所绣图案的不同,表示官阶的差异。

袍服颜色,一至四品为绯色,五至七品为青色,八至九品为绿色。

八品以下官员的公服没有纹饰。

《寄题水西草堂》

明·杨基

鸳鸯湖东武塘西,桃花满川蒲叶齐。

春风二月微雨霁,鹅鸭拍水黄莺啼。

推窗只见参差柳,柳色波光淡于酒。

乌纱官帽半笼头,紫竹渔竿长在手。

平生爱读内景书,往往适意追禽鱼。

开门懒迎俗士驾,拄杖每叩高僧庐。

客来举酒邀明月,细瀹松涛煮春雪。

但觉身无俯仰劳,安知世有东西别。

今年扈从来大梁,锦袍白马青丝缰。

信陵宅畔暮鸦集,朱亥门前秋草黄。

轮番夜直中书省,霜华满巾须发冷。

粉署香销紫绮袍,碧梧影落黄金井。

魂梦时时到草堂,曲栏花药漫分行。

他年得遂归田计,多种墙阴十亩桑。

| 明代官员常服

飞鱼服是明代特有的服装,为皇帝赏赐心腹所穿,是一种荣耀的标志。

服装上饰有飞鱼图案,正面和背面图案排列相同。

飞鱼纹似蟒纹有两角,加上鱼鳍、鱼尾。

《元宫词》(一百三首)

明·朱有燉

几番怯薛上班慵,生怕鸾舆又到宫。

一自恩归西内日,飞鱼闲挂宝雕弓。

儒士文人大多喜穿一身蓝色或黑色的长袍,也叫直裰。

这种袍子是交领的,衣身宽松,衣长过膝。

与直裰相配的,通常是儒巾或四方平定巾。

| 四方平定巾

平民百姓穿盘领衣。

而且要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

女子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因为理学风气盛行,又更为保守。

比如不断加长上衣,将上身裹得更加严实,并缩短露裙的长度。

日常穿着里,有隋唐时期的半臂,演变成的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式半长上衣,被称为比甲。

| 穿比甲的妇女(《燕寝怡情》图册)

| 明孝靖皇后升龙刺绣比甲

宋朝的褙子,到明朝可以长到与裙齐。

而且,一般情况下,贵族女子是大袖款式,平民女子是小袖。

明代女子礼服还是以大袖为主,搭配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而得名“霞帔”。

是宫廷命妇的着装。

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穿的时候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

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显得挺拔高贵。

不过,平民女子出嫁时也可以穿。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穿上这套嫁衣,便是古代女子一生最美的时刻。

| 霞帔穿法

明代也继承了前代上襦下裙的女装形式,并发展成日常的一种冬季御寒衣物——「袄裙」。

袄为上衣,袖口收束,为了保暖。

下裳多为素色裙,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端庄传统、华美艳丽。

明代服饰等级森严,在工艺上是中国服饰艺术的典范。

但随着清朝的剃发易服,开始深藏于岁月的尘埃之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愿华夏衣冠,再现风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风雅  风雅词条  简史  简史词条  诗词  诗词词条  一身  一身词条  千年  千年词条  
诗词

 三月三日古诗词及文学记述29

三月三日古诗词及文学记述29《惜红衣·甲子上巳,同世父作》近現代末當代初·袁荣法雾藟摇红,晴丝弄碧。小园深寂。半亩桐阴,菭花渐堆积。单衣未试,风料峭、余寒无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