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开成元年至会昌二年之间,年过花甲的刘禹锡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当时他正在患病,却收到了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的诗作,便写了此诗作答。白诗写得较为消极低沉,刘诗则比较旷达乐观。末二句完分表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感情。我们先了解一下白居易的这首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白居易对老刘说:大家都老了,常常自问老了会怎样?眼睛干涩,晚上很早就睡了,早上起来也懒得梳头。整天宅在家里,偶尔出门还要扶着手杖。
身体瘦弱,新磨的明镜,却不愿面对;老眼昏花,看不清蝇头小楷。很少与少年往来,更看重老友间的情谊。闲聊时只有遇到兴趣相投之人,才能聊无止境。
刘禹锡读完这首诗也是感慨万千,白居易在诗中描述的情况,他也都能感同身受。屈指数来,自己被贬他乡已经二十多年,不仅身体越来越差,而且精神上也几乎被完全摧垮。好在自己身子骨硬朗,终于扛过了各种难关,晚年即使再难,也是小菜一碟。想到这里,刘禹锡决定立刻回信,要好好地安慰一下这位几十年的老友。
唐代: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诗的大意是: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怜惜?日渐消瘦、衣带渐宽,头发稀少、帽子偏斜。抛开书本,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艾灸,是因为年迈多病。
见多识广,更懂得事理,阅历人生就像看惯流水波澜。细细想来,这辈子还算幸运,悟透了人生,心里就会坦然。不要说已到了暮年,太阳下山前,还会彩霞满天。
明代胡震亨说:“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诸老优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公亦自有句云:莫道桑榆晚,为尚满天。盖道其实也。”可见老刘的这两句诗不仅流传千古,而且影响深远,鼓舞了无数暮年时还处于逆境中的人们。
世界上最美丽、又最变幻无穷的风景在哪里?其实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个地方就是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心灵仿佛一个永不枯竭的泉眼,不仅流出爱情和欢乐,也会溢出怨恨与悲愁。
人生苦短,与其让焦虑、悔恨和失意占满了内心,不如勇敢地忘记过去、尽情地活在当下,并准备热情地拥抱明天的朝阳。刘禹锡就是这种态度,他在自己贬谪期间就曾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今虽然年老体衰,却可以悠闲自在地放飞自我,应该是不幸中的万幸!
刘禹锡的一首五言诗,起句就感人肺腑,最后10字更流传千古。刘禹锡是好样的!他不畏风雨、勇敢前行,从不随波逐流,更不会卑躬屈膝。估计老天爷也被他的执着所感动,让他可以在洛阳安享晚年,并留下这两句经典诗句。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一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