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在黄州寓所定慧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当在贬谪之地写下这首充满感伤寂寞情绪的词时,苏轼四十六岁,年近知天命之年的他或许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天命”大多会和孤独相随。
在此时期,北宋的文坛大牛欧阳修已溘然长逝十年之久,王安石也垂垂老矣,才情不再,风华正茂的苏轼俨然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坛领袖。而正当他在北宋文坛叱咤风云、意气风发,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在小人的百般谗害下因乌台诗案猝然跌入谷底——“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对一心扶民济世的苏轼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初到黄州,“罪官”的身份使他如履薄冰;囊中羞涩,只能借住在定慧院——这是一所寺庙。前面的人生太热闹了:读书,天赋异禀;科举,一鸣惊人;写作,技压群雄;为官,政绩突出。在苏轼的前半生里,包裹着他的大多是鲜花和掌声。此刻被贬这远离繁华的黄州,倒使他有足够的寂寞可以回味人生。
纵使定慧院远离尘世喧嚣,苏轼能睡着吗?他睡不着。在一个月才半弦的深夜,他终于披衣而起,在院子里徘徊良久。天上的弦月西斜,恰好挂在院中稀疏的梧桐树上。乌台诗一案,多少让苏轼有些许的心灰意冷,他决心不再写诗作词,此情此景却还是不合时宜的拨动了他敏感的心弦,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漏断”一词可看出时已夜半,词人却在院子里“幽人独往来”,一个“幽人”道出了苏轼无尽的忧伤和惆怅。他徘徊无声,倒是天上一飞而过的孤鸿使他吃了一惊,恍惚间“惊起却回头”。看着夜空远去的飞鸿,孤独的它将要到哪里去呢?给不出答案,他却想到了自己。一身抱负,现在刚从囹圄中求得生路,孤独的沦落在偏州僻地,不正像天空中飘渺的孤鸿吗?还有什么资格去谈论“治国平天下”呢?连公事都不得签署的贬官身份,扶民济世的理想可与谁诉说?说出来岂不徒惹人讥笑?所以,他无奈的感慨“有恨无人省”哪!
不过,苏轼到底是苏轼,他明明知道正是自己耿介的性格导致了今天的悲剧,却还是“顽固”的固守自己的本心,虽不再像之前那般锋芒毕露,却依然本心难改。“拣尽寒枝不肯栖”,把自己比作高洁的凤凰,正是在向世人宣告:苏轼,绝不屈服!纵使这种硬抗的代价是巨大的,是寂寞的,他依然傲然面对。最后一句“寂寞沙洲冷”,并不是为自己这种大义凛然的寂寞而自伤,而是一种“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孤独。
也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成就了苏轼光彩熠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