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155首读记之(099)
---杜甫七律《秋兴八首其二》读记
原文:
秋兴八首其二
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山楼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笔记:
此诗作于永泰二年(766)秋天。(此年11月后为大历元年)。时杜甫55岁,客居夔州西阁。
首联:“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夔府:夔州。古称巴东郡,始于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大唐武德二年(620)改为夔州,辖奉节、云安、巫山、大昌四县。置总管府,不久改为都督府。
孤城:边远的孤立的城镇。指夔州城。《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京华:京城的美称。指长安。《上封事》(唐-张九龄 ):“京华之地,衣冠所聚。”《梦李白》(唐-杜甫):“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大意:在夔州这座孤城中,傍晚的时候,我每每顺着北斗的方向遥望京城长安。(“望京华”就是遥望千里之外的长安。估计在夔州,杜甫的方向感也有了问题。白天需要借助太阳,晚上需要借助北斗,才能北望。)
颔联: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cha)。
三声:猿鸣三声。《巴东三峡歌》(魏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语序应是:听猿鸣三声实下泪。强调“实下”。
八月槎:《博物志》(晋-张华):“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后借喻如期来往的船。《商人》(唐-吴融):“年年别,却笑如期八月槎。”
奉使槎:《荆楚岁时记》:“汉武帝令张骞(qiān)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搘(zhī)机石与骞而还。”后因以指张骞乘槎至天宫事。《有感》(唐-杜甫):“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奉使槎”和“八月槎”两典合用。都是上天的“槎”。也就是到“京华”的槎。八月是说秋天。奉使:或暗指几年前严武奉朝廷命回长安,杜甫曾有意跟随严武回长安之事。(我想到了几年前,严武回长安,杜甫一送再送的事。也想起了后来严武重镇剑南,杜甫刚得到消息时欣喜若狂的情景。严武回长安标志代宗掌权后朝廷用人政策有所调整,杜甫当时确实有想法。我推测杜甫想的是到长安重要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很快证明这不现实。退而求其次,杜甫到严武幕府工作一段也是想继续等待这种机会。当然这也是“虚随”了。)
虚随:白白地跟随。
大意:(正在北望京华的时候),听到凄厉的猿鸣声,我真的流下了眼泪。想当年跟随严武回长安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想法早已付之东流。(这才是流泪的真正的原因。杜甫后来当然知道自己回长安报效朝廷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但心中的情结始终没有解开)。
颈联:“画省香炉违,山楼隐悲笳。”
画省:也叫粉署。省署以胡粉涂壁,画古烈士像,称为画省,在汉代指尚书省。这里借指尚书省。《送韦商州弼》(唐-沈佺期):“累年同画省,四海接文场。” 《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唐-岑参):“盛德中朝贵,清风画省寒。”
伏枕:伏卧枕上。后指因病弱年老而卧床或指卧病在床者。《陈风--泽陂》(先秦-诗经):“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燕歌行》(魏晋-曹丕):“乐往哀来摧肺肝。耿耿伏枕不能眠。”《移居夔州郭》(唐-杜甫):“伏枕云安县,白帝城。”
山楼:夔州城楼。粉堞:城上齿形的女墙叫“堞”,刷上白色就叫粉堞。《雍州曲--北渚》(南北朝-萧纲):“岸阴垂柳叶,平江含粉堞。”《过内黄县》(唐-韦庄):“云中粉堞新城垒,店后荒郊旧战场。”《罢郡姑苏北归渡杨子津》(唐-刘禹锡):“海阔石门小,城高粉堞明。”
隐:隐隐传来。
悲笳:笳是一种乐器。悲笳:参看《城西陂泛舟》(唐-杜甫):“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雁门太守行》(南北朝-萧纲):“悲笳动胡塞,高旗出汉墉。”《李陵咏》(唐-王维):“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大意:因多病卧床故未能去履行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务,忽然听到夔州城楼上隐隐传来的悲伤的笳声。
这里突然提到了尚书省。杜甫曾有“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衔,隶属尚书省。有资料说此职是在严武二次镇蜀前后,严武帮助取得的。按照此诗,自己是因病有“违”尚书省的。也就是因病未能履尚书省之职。杜甫应该是希望回到长安到尚书省任职的。也许因为严武之死也许是因为卧病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此愿未成。
尾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藤萝:又名紫藤萝,一种观花藤木植物。《湘州北亭》(唐-张说):“山花迷径路,池水拂藤萝。”《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唐-杜甫):“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芦荻:芦竹,多年生草本植物。《楚夕旅泊古兴》(唐-岑参):“秋风冷萧瑟,芦荻花纷纷。”《送魏季羔游长沙觐兄》(唐-司空曙):“芦荻湘江水,萧萧万里秋。”《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大意:月刚出来时,照着山石上的藤萝;月亮升高,已经找到峡下水边的芦荻。(说的是时间推移。从“落日”的傍晚已经到了深夜。杜甫在这干什么呢?在望京华。听猿声凄厉,闻城上悲笳,想起了很多事。)
前一首“其一”以“暮”字结,这儿以“落日”起。写从傍晚直到深夜的所见所闻特别是所思。这类经典之作不同于一般的应酬之作。作者遥望京华,当然会想到很多东西。诗中直接提到的只有两点:一是“虚随槎”。二是“违画省”。其实这又是一回事。都是到长安去成就自己抱负的事黄了。想到这些事,杜甫用了两个词“实下泪”和“隐悲笳”。
关于杜甫在严武幕府前后的历史真实由于资料缺乏,已经很难说清。但有这么几点是可以说的:杜甫渴望回长安报效朝廷。严武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杜甫。比如弄到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的理想绝不是做个幕僚。杜甫确实身体有病。等等。总之未能在代宗调整人事政策后回到长安,杜甫想起来就“实下泪”。(在肃宗时,杜甫或许没有这个想法。)
读到尾联,总觉得不仅仅是在说“望京华”已经很晚了。好像是在说回长安的时间和机会已经错过了。严武死了(在忠州知道的),自己病了(在云安卧床了),时间过去了,机会过去了。我想杜甫一定是泪流满面。杜甫有才,也是个自视很高的人,落到这般田地,心里不甘啊!
如果不了解杜甫的生平,单“虚随槎”就很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