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指的是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
景教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从希腊正教(东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于公元428-431创立,在波斯建立教会。
景教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成为汉学研究一个活跃的领域。唐朝时曾一度在长安兴盛,并在全国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汉族信奉者多为上层或者是富豪。
景教究竟是怎么来的?
从源头开始,就需要说起聂斯脱利(约380-451年),他生于叙利亚日尔曼尼西,曾入安提阿(今土耳其安塔基亚)的修道院。428年被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任命为君士坦丁大主教。
当时在罗马帝国境内影响很大的阿里安派,主张“一位论”,认为圣父圣子圣灵是分开的,圣子与上帝不是同性同体,圣子为圣父所造,有人性,而圣灵比圣子更低一级。
也就是说,阿里乌斯认为耶稣是一个不完全的神,或者说不是唯一的神,地位也不是最高的。
聂斯脱利则提出“二性二位论”,否认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结合为一个统一本体,他认为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上,玛丽亚只能是基督之母而非上帝之母。
还有诺斯替派,这个派别有意思,认为并不是神创造了这个世界。
而天主教正统派主张“三位一体论”,即圣父、圣子与圣灵,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同体,皆属神而非人,基督来到人间是“道成人身。”圣子即基督。
聂斯脱利既不承认一位论,也否认三位一体论。他提出“二性二位论”,否认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结合为一个统一本体,他认为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上,玛利亚只能是基督之母而非上帝之母。
我个人就认为这不错。上帝(天主)喜欢上了玛利亚,玛利亚当然也能爱上上帝。上帝需要通过一个“圣子”拯救人类,所以令玛利亚怀孕生子。
多好的起源!
“聂斯脱利派”败诉
聂斯脱利的这种主张,被视为将基督看作两个不同的位格,在431年以弗所公会上受到处罚。他受到东罗马皇帝支持,直到435年才革职,被流放到非洲。到过埃及,我曾经在埃及寻访他的踪迹——可那个博学的“地接”(旅游接待讲解员)并不了解这段历史。
聂斯脱利的追随者称“聂斯脱利派”, 431年,“二性二位论”被判为异端,追随者们受到迫害,逐渐东逃,这个过程中,该派在叙利亚埃及和美索布达米亚等西亚地区流传开来。该派后来在波斯受到国王宽待和保护,一度壮大。直到今天,该派在伊朗、伊拉克和印度及中国香港还有少量传承。
635年(唐贞观九年),聂斯脱利派传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等人经波斯到达中国长安,译经传教。
大唐太宗派出第一宰相房玄龄曾主持接待,三年后唐太宗李世民诏称“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建寺称波斯寺又称大秦寺(中国古称罗马为大秦)。时有教士二十一人。时有汉译节本《圣经》,名《序听迷诗所经》、《一神论》等。不久向全国流传,各城建寺称为“十字寺”“大秦寺”,信奉者多为来华的西人,也有中华土著。
景教的名称
至于景教名称,该教自取。一般解释一说是取于基督谐音。二说景象征光明。我认为这个名称和西传的道教有关系甚至来源于道教。另外更接近于佛教的内省之法。
景教之“景”,有释为“光明”、“大”、“影”……义虽近而未切,因为均是作“景”字来解。
其实这个“景”是唐代景教徒生造的一个新字:上面是个“口”(或象天极?),下面的“京”,“口”中有“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序中尝特为提示:“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想必“功用昭彰”即此“景”字之要义。
碑文中另有“法非景不行,主非德不立”句,略似“道本具德”之义。“德”字从“行”旁,本义即“运行”。《梨俱吠陀》有《有转神赞》(第10卷第129首),梵文标题为Bhava-vrtta,Bhava义为“有”或“存在”,vrtta义为“运转”,因该篇内容是对万法本原及宇宙主宰的思考和颂赞,巫白慧先生硬译为《有转神赞》。vrtta在佛典中亦译为“德”。“大德”本义,乃指能化用佛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