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连接西贡与沥源的主干道
昔日,西贡的对外交通并不方便,除了水路以外,就只有两条跨越山岭的陆路古道,而其中一条,就是西沙古道。
西沙古道连接旧时的西贡与沥源(即今日的沙田),是一条横跨马鞍山的主要山道。古道由两条古径组成,它们分别是茅坪古径与北港古径。前者从沙田富安花园起;后者与前者相连,直抵西贡北港。其中,又经过五条古村,它们分别是:梅子林、茅坪、黄竹山、石垄仔及昂坪。昔日,西贡居民会徒步古道,把自己的农作物、渔获带到沥源或大埔墟(一般会在乌溪沙转乘小艇到大埔墟)贩卖,并带回一些日用品。
今日,让我先带大家游览一下西沙古道的前段──茅坪古径!
百载歌谣话古径
茅坪古径到底成于何时?此已不可考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最少在一百多年前,古径已经存在了。
清末,沥源石古垄村许永庆先生曾编撰了脍炙人口的《围名歌》,其中有五句就是咏赞五村,它说:
梅子林间再一行,游游不觉到茅坪,回环耸翠多奇景,黄竹山高不必惊。
石垄仔是定行踪,直上昂坪捉地龙,回首马鞍山顶望,居然人在广寒宫。
从许氏的住处与笔法,可以推知他当日该从沥源出发,沿古径行走,并把五村的人文风景一一记载下来。故此,有意重温许氏昔日情怀者,不妨以富安花园为起步点,从梅子林路出发,一路走到北港去。
诗中提及从梅子林出发,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会到达茅坪。的确,梅子林接连茅坪,中间不过十多分钟路程。在离开梅子林之前,不能忽略这条古村的布局──“风水林”。
放眼远眺,只见梅子林村三面被群山簇拥,只留下前面一片空地。原来,客家人选址建村时,特别钟爱这种“风水宝地”。“宝地”的特色是三面靠山,前临平原。他们会在后山上栽种果树,建设“风水林”。此一方面可以抵挡台风,并调节气温,另一方面也可以抓紧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而且,“风水林”的果树能提供食物,更兼有经济作用。
走过梅子林后,就会到达茅坪。这里,水泥路会渐次变成青石路,可谓古风盎然。多走两步,就可以看到几间废置小屋昂然屹立,见证昔日古村荣光。在它的两旁就是“茅坪梯田”的遗址。不过,梯田荒废了许久,所以不容易发现。但只要细心观察,还是可以从那些布满青苔的石墙、土梗中看出来。原来,梯田是客家因应自然环境局限而想出来的方法。三百年前,康熙复界以后,较晚抵港的客家人,被逼以坡地为村,筑建梯田,利用有限资源耕作。
篇幅所限,这次先谈谈茅坪古径上的梅子林与茅坪,下次再接续介绍三村。希望大家能善用假期,看看香港的人文风景吧!(叶德平)
作者:叶德平博士,香港资深教育工作者,知名文化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常委,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高级讲师,中文、历史课程学术统筹,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