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据说是王郎由创立(关于王郎的生年,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南宋、明代、清初)。在香港,螳螂拳的支派主要是七星螳螂拳、太极梅花螳螂拳、东江周家螳螂拳、东江朱家螳螂拳和江西竹林寺螳螂拳等。
认识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缘于一次麒麟舞研究。
西贡坑口是客家麒麟舞的根据地,区内马游塘村李有昌于2016年成立麒麟国术会,传承此项国家级非遗技艺。有趣的是,该会的全名为江西竹林寺螳螂派马游塘村国术麒麟会,是少有的着明门派的麒麟会,由是引起笔者对该派的研究兴趣。
在同村兄弟的支持下,李有昌在村公所开设江西竹林寺螳螂派马游塘村国术麒麟会。
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相传由清末西藏喇嘛三达和尚所创,后传「一僧一道」。「一僧」是指僧人李观清禅师(又名红梅和尚);「一道」是指黄道人。李禅师所传的,为长房功夫;黄道人则传二房和三房功夫。
左四为李有昌,左五为李春林。
李禅师一心反清复明,常南下组织其事,并借机行医济世。一次偶然机会,李禅师在广东惠阳县收得张耀宗为徒,并携回江西竹林寺,传授螳螂拳。民国初年,张耀宗南下,于坪山镇开设医堂武馆。上世纪三四十世纪,张耀宗带同得意弟子──坪山黄毓光到香港天和船务公司教授拳术。
在李禅师的感召下,江西竹林寺螳螂拳一门上下均精忠爱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与抗日游击活动,可谓武者之表率。
战后,黄毓光移居香港,在港九新界各区设馆授徒;李春林就是黄毓光在禾坑的亲传弟子。「抗战胜利后,我师父就在内地坪山、龙岗、坪地、葵涌、惠阳等五地,建成光武堂、群武堂,尚武堂,英武堂,崇武堂五个武馆。1957年之后,就在香港荃湾、官塘、元朗,禾坑等地区开馆授徒;我就是他在沙头角禾坑的徒弟。」现为江西竹林寺螳螂派香港传人的李春林细细数着师承脉络。
尾二一排的一对孖女就是李有昌的女儿:晞妍和晞彤
「李观清禅师传下的功夫属长房功夫,为十软一硬;黄道人传下的二房功夫,为半软半硬;三房,是全硬。我师父黄毓光师承张耀宗,属李禅师一脉,是长房功夫。」李春林娓娓道出三房功夫的特色,并指「本门功夫重视『以柔制刚』,拳法套路主要是:单桩、双桩、三剪摇桥、三剪摇手、四门拳、活步拳、八门拳和梅花拳。光是前二项功夫,已要六年时间。」
这群村内外的小朋友,特意示范了所学的螳螂拳与麒麟舞,也似模似样。
六年才练成基本功?在今天的节奏急速的香港,似乎是有点奢侈。笔者笑问在旁的李有昌是否也花了六年时间去学,他答道:「我拜师时已在村内学过一些功夫,算是有些『功底』,而且我主要是学习麒麟舞,所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在基本功上。」李有昌是坑口马游塘村原居民,从小就习武练麒麟,后来他在一次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在网络上看到江西竹林寺螳螂拳的影片,于是伙同同村兄弟,一同前往禾坑拜师。「初时,都有点犹豫,毕竟太过唐突了。幸好是禾坑李氏与马游塘李氏本来就是同一个太公,有血缘关系,所以李春林师父二话不说就收了我为徒。」李有昌道。
李春林亲自传授本门功夫。
1963年,禾坑一众师兄弟到贺惠州同乡会开幕后拍照。左二为李春林。(相片由李春林提供)
2016年,李有昌自北而南,返回马游塘村设馆授徒。在同村的兄弟的帮助下,武馆办得有声有色,而李有昌也成为了江西竹林寺螳螂派李春林一支的重要传人。今日,李有昌也有他的传人了,那就是他的两位小千金。在他的耳提面授下,两位小朋友也打得一手似模似样的螳螂拳。(叶德平)
注:「螳螂拳」属于《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第3.74项。
作者:叶德平博士,香港资深教育工作者,知名文化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常委,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高级讲师,中文、历史课程学术统筹,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