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欣然趣自得,其乐胜书画,香港的字画装裱技艺好在哪里?

昔日,字画曾经是庆贺新店开张的重要礼品,其副产品──“字画装裱”也随之兴起。本地“字画装裱”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立轴,一是压镜。前者以木轴、绫绢装裱成直幅画卷形式,方便悬挂展览;后者则镶进玻璃画框内,方便长期收藏。可是,随着送赠字画习惯的改变,字画装裱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命运。

源于两晋,盛于唐朝

字画装裱技艺的起源,坊间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必先有纸,方有装裱。故此,最早不可能早于汉代。而纸张虽然成于汉代,但实际流行,应该是晋之世。(据《太平御览‧文部二十一‧纸》引桓玄所言:“古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故推论东晋时期方开始流行用纸。)

然而,纸张零散,不便阅读,所以后来发明了“卷轴装”。这是始于帛书的装裱方式,是由卷、轴、飘、带四部分组成的;做法是依次把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粘连在由纸与绫绢造成的长卷上,并在卷首尾系以漆木轴(贵重的书会改用琉璃轴)。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之于书架上。

这方法在唐代十分流行。当时,著名书画家张彦远撰写了《历代名画记》,详细论述“制糊、补心、去污、装轴”之法,内容精辟实用,而该技法更成为了今日装裱技艺的重要基础。到了北宋,由于宋徽宗本身就是希世的书画家,所以装裱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举世知名的“宣和裱”技法就是这时候发明的。

鼎故革新,化繁为简

今日,除了小学的“习字”课外,大部分人都不会提起毛笔写字,书法更是尘封日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装裱技艺在香港也随之式微。

杨祐添,号天月楼主,自幼师从刘国钱学字,是香港土生土长的书法家、篆刻家与装裱师。昔年,杨祐添曾任职中学生物科老师。退休后,专心发展个人兴趣,钻研书法、篆刻,以及装裱

“我是香港为数不多的装裱师”──杨祐添指出兼善书法、篆刻与装裱的人并不多,而他则能“一条龙”地从“写”到“印”,再到“裱”都做得好。而且他能立足古法,化陈出新。

“我是自学而成”──杨祐添不曾拜师学艺,这一切都是来自一次机缘巧合。因为送赠朋友的需要,他自学了“字画装裱工艺”。开始时,只是玩票性质,怎知学成以后,他竟“泥足深陷”,爱不释手,反复思考改良之法。

“我改良了古法,设计了一些新工具”──杨祐添并不泥于古法,喜欢动脑筋去改良。他把固定的“裱案”改为活动的防火胶板,大大减少“起纸”时的失手机率。同时,有鉴于棕色的“甩毛”问题,他放弃了传统“棕刷”,改用更柔软的油漆工用“油扫”

杨祐添其实也是木工师傅、健身教练、面包烘焙师,绝对是多才多艺。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理通,百理明”,也看到对知识的渴求。

注:「字画装裱技艺」属于《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第5.52项,是「一种延续、展示和修复字画的传统方法。制法是将字画固定于卷轴、压镜等不同形式的展示平面上。工序包括黏合剂制作、裱背和除霉。」(叶德平)

作者:叶德平博士,香港资深教育工作者,知名文化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常委,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高级讲师,中文、历史课程学术统筹,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乐胜  乐胜词条  装裱  装裱词条  自得  自得词条  香港  香港词条  技艺  技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