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跟大家说了乐善堂的创建故事,今期就接续说说乐善堂的“赠医施药”慈善事业。
乐善堂于1880年,即清光绪六年创建。堂址设于九龙城打铁街32号(今乐善道,即现时石鼓垄道游乐场办事处位置),是一建成古式祠堂,堂址面积五千余方呎,另耕地一万余方呎。
1930年《九龙乐善堂专刊》内页,记载清光绪庚辰年(1880年)倡办乐善堂的官商士绅名字与职衔。置于首的是12个清廷官绅,他们的职位分别是都府、游府、协台、镇台、新安县(原文只此3字)、都府、千总(2人)、釐金督办、守府(2人)、九龙司。其后有倡办总理十二人,而他们均只写了商号名字,没有人名。从这些名字之中,可以看出浓浓的清廷气息,同时也可以看到大小商号的助力。
“本堂设立,专为赒恤九龙全属贫病人民,及教诲失学男女儿童为宗旨,其他如施棺、施粥、施衲、施茶、及关于地方上有益善政”。
专刊有关“赠医施药之局”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九龙”作为救济对象,除了因为乐善堂堂址位于九龙,更因为九龙在当时还没有医院。《专刊》的〈劝捐小引〉提及当时九龙已由“荒野之区”变为“繁盛之地”,几乎可以比得上当年的“香港”、“油蔴地”一般繁盛,然而其时“香港则有东华医院,以惠济贫民”,“油蔴地亦有广华医院,以施医赠药”,惟有九龙地面没有医药设施。故此,乐善堂立志“继行善举”,跟随“施衣赠药”的前规,尽力接济,救急扶危。而乐善堂所延请之医生,不只是中医,也包括了内外全科西医,以及“西法接生”的“稳婆”(助产士)。
1900的九龙寨城(引自《龙城・浓情》)
还有一点可以特别注意,乐善堂实际救济的对象并不单是九龙,还包括了当时较为偏僻的新界地区:“沙田九约”、“荃湾四约”、“蚝涌六约”。此“新界三约”加上九龙四约,共有“方横数百里,山村百余乡,乡民贰拾余万”。九龙赠医施药之局固然是乐善堂堂址,而“新界三约”之赠医施药之分局则置于:(1)“蚝涌六约之白砂湾观音庙”、(2)“沙田九约之车公庙”、(3)“荃湾四约之荃安局”。而据《专刊》所说,坑口、西贡区或将陆续置分局。另外,在《专刊》的〈民国庚午年九龙全属各乡代表〉中,坑口、蚝涌、全湾、西贡、大围、隔田等村落均派有乡代表参与,此亦可见乐善堂当时慈善事业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