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始于满洲人吴全佑,字公甫,号保亭,1834—1902,受业于杨露蝉、杨班候父子。吴全佑习武时为了精益求精,根据自己的领悟,从所学的杨氏小架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最终形成架势紧凑、松散自然、绵延无穷、柔化为要的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的后裔为吴全佑其子吴鉴泉,名爱绅,字鉴,1870-1942,再将之不断发展。在2014年,由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申报,经文化部审查、国务院批准后,吴式太极拳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吴式太极能溯流追源至清朝。杨毓璋撰《太极功同门录》:“明代以后还世多传者,自祖师传三丰,传王宗岳,以后逮及满清有六先生卢禅独得全体……先师祖全佑,班候先生之高足而受艺于六先生较多,技之妙不可明状。全公之子吴鉴泉,夫子之徒王茂斋师伯,郭松亭师叔各有所得,皆名世在上。”。
清代,有杨无敌之称的杨露禅在清宫王府教授拳发法,年少的吴全佑钟爱武术,望拜其旗下学习太极功,但碍于当时杨露禅门下多为皇室贵族,身份普通的吴全佑不便与贵族同辈,便奉杨露禅之命,拜其子杨班候门下学习。习得杨式太极的吴全佑在此基础上再自创吴式太极,传给儿子吴鉴泉,开创了吴式太极拳。
吴全佑
吴式太极的套路及特点
“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这句话概括了吴式太极拳的内外兼修、意形并重的特点、以及对身法、步法的规范和要求。
吴式太极讲究动中求静,达到“刚易折、柔恒存”的效果,以柔制刚及借力化力,是一种精神与动作结合之运动。练拳柔慢而不用力练习,目的是锻炼使得全身放松,并使每个关节及肌肉群转动灵活,手足利落,步履轻快及反应敏捷。锻练有成,则掌握技巧,动作变灵敏,达到意之所指,手足已至之速度,在应变时快捷如意,从而达到技击,比对手更快速度的条件。
吴式太极拳的内容
吴式太极拳的项目包含套拳、推手、散手、器械及内功等。
首先,套拳可松弛全身的关节及肌肉群,使身体转动灵活,精神习中及减除压力,用于应付敌人的技术。当中除传统108式外还有不同的拳法套路,可以分为慢架,称关节拳、方架,及快架,称圆拳、贯串拳、老架,另外有以发劲为主的快拳。学习吴式太极时会根据“形、势、意、劲、气、神”六个阶层进行进阶练习。
第一是“初形阶层”,是入门基础的学习,如腹式呼吸、基本步法;第二是“定势阶层”是开展拳套,学习正确的拳架定向、定位;第三是“松意阶层”,讲求动作连贯性,招式转换时动作连绵不断;第四是“筋劲阶层”,讲求动作紧凑,学习发劲方法,如肘劲、按劲;第五是“行气阶层”,学习应用腰胯和丹田,拳架动作以气带动;最后是“神明阶层”,乃吴式太极的虚灵状态,是最高深的阶层。
其次,推手属知觉运动的一种,主要是训练感觉与动作的灵敏度,练习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对于健身和技击都有重要作用。吴式太极的推手包括定步单推手、定步双推手、活步推手,到大攞或散手,细分的话可以按照攻防部位计算“上盘”、“中盘”、“下盘”,及按动作大小幅度的“长手”、“短手”分类。
然后,散手和推手作用相反,是将套拳招式“分拆”的套路,这易于了解吴式太极每个招式的用处,对于太极拳的练习也有帮助。
而吴式太极所用的器械包括太极刀、剑、枪。当中使用鬼头刀刀背之突出位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有利于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除此之外有双刀、双剑的用式。二十四式枪长六尺,为地上所用,十三式枪为十三尺,为马上所用。吴式太极拳应用器械,均有锻炼发劲、身体协调之目的。
另外,内功方面,与吴氏太极拳有关之气功种类繁多,且还有拳式定椿及站禅等,并有吐纳功小周天及大周天。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吴式太极拳展现出细腻绵柔而圆活有力的风格。在网络上吴式太极的教学视频恒河沙数、囊括四海,当中包括吴式太极传人的演练,经过细致的观察后,便发现其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是功架紧凑缜密、动作流畅自然,形态立身中正而安舒,在推手时手法严密,动作细腻绵柔,招数更是举不胜数。活步大捋体现出太极的灵活多变,粘走咸宜。
然后,吴式太极拳中可体现君子气概。与个人练习不同,这种君子之道在对打中较为凸显。吴式太极的击技十分稳重,因为吴拳不以武斗打人为目的,而是讲究与人为善以武会友。以推手为例,吴拳基本不会主动出击,以彼不动己不动为原则,绝对不会轻举妄动,大部分时候均以化为主,借力打力,有四两拨千斤之势。
吴式太极既讲究柔化 ,也讲究顺随发力,但绝不是用硬顶 、硬抗 、硬挡的方法使力,而是以柔克刚,像巨蟒一样,攻击时沾依缠绕,招式连绵不断,身体柔韧带劲。吴式太极拳将众太极拳中的“沾黏连随”发挥得极致,看到大师们使吴拳时安逸从容的架势,全因为懂得沉静,在用静,用柔后,引进落空合即出,后发制人。
吴式太极将武德与技法高度统一,摒弃急功近利, 争勇斗狠的观念,美誉为“君子拳”绝不是空口无凭。
吴式太极的健康机理
吴式太极拳讲究由心松达身松、由身静到心静。其大松大静,无形无象,在挫柔捶打、按摩推拿、开合降升的时候,屈伸动静、断接俯仰的时候,身手外导,意劲舒展至全身,然后使人神气平和,最后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现以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对《吴式太极拳健身八法》进行浅析,其中经实践检验,证明其对冠心病、高血压、失眠等病症颇具疗效。
第一,四线放松法。由百会开始向下依次放松,至涌泉止。如此由身静心静,再将经络打开,使气血调和。太极拳中定属土,属无极式,而经书说土旺四季,土可生金。
第二,十字手。由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少阴肾止。其中肺属金,肾又导水,由此达到金可生水。
第三,白鹤亮翅。以劳宫合涌泉,达到水火既济,再打开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属阴水和阳水。当转身360度的时候,可以导引打开肝经,疏通膀胱与肾经,使肝肾功能相融,从而达到水生木。
第四,揽雀尾。打开心包经,然后启动心经。手掌翻转打通三焦经,同时启动胰腺。此动作由木而生火,火即心,再由火生土,土即胰脾和胃。
第五,拍打击穴。打开胰俞和阳纲穴,启动胰腺。同时开通任督二脉,再由脾土生肺金。
第六,云手。打开肺经和大肠经,其分别属阴金和阳金,然后启动肾俞、膀胱俞和命门等穴位,达到金生水。
第七,栽捶诀日。由肾经开始,到启动肝经、胆经止,又完成一次水生木的经络运行过程。
第八,请三肾。由刺激人中、廉泉、承浆三穴始,调动汗腺、性腺和淋巴腺等内分泌系统,从而促进腺体分泌和微循环,达到自药自饮自长生的作用。
第九,揉球。五脏六腑阴阳平衡,可以调节心、肝脾、肺、肾功能,进而五行合一。
第十,收功。揉搓按摩,疏通十二经络和任督二脉,再刺激十二皮部,起到身心放松。进而起到美容和抗御非邪入侵的祛病作用。
吴式太极的作用
第一,一动百动,动营全身。吴拳起势就是双手划圆,进入右搅雀尾,转体上步、拥、捋、挤、按等动作,“一动百动,无有不动”,速度虽比其他流派太极拳缓慢一点,但其柔软圆润、连绵和谐功夫比之他拳,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自始至终保持“不亢不卑”、“不紧不慢”、“不纵不猛”,动作如玉女穿梭,连绵不断;招数如微风吹细雨,悠悠不息,使练习者既不受累,也无空闲时机。在走架行功上,不断按摩经络,疏血、通气、养精、调神,四方受益。
第二,内外双修,锻炼脏腑。吴拳不但能调动全身肌肉、骨骼以至毛细血管参与活动,同时配合呼吸,运用精气神转变以唤醒神经系统,促进肝、心、脾、肺,肾五脏和胆、三焦,小肠、胃、大肠、膀胱六腑机能参与活动。由于每个动作都是用意念导引的,使人精神集中。
第三,磨炼心志,陶冶情操。吴拳由于动作柔和、轻灵连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可以矫正一个人的不良心理情绪和生活习惯,急和慢性子的人都能从中受益。因为,吴拳一方面讲究轻灵、舒缓、宽展,能使性格内向、脑子反映迟钝的人提高灵敏度;一方面讲究沉静,又能给浮躁、粗暴性格的人“降温”,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第四,以拳寓医,疗效显著,吴拳能调动人体精、气、神,疏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根据中医学的相关理论,运动与服药在治病上具有“异曲同工”的功效。练拳通过机体运动,按摩经络,自我修复,实则就是一种“返朴归真”的过程。练拳疏通经络,经脉通了,通则不痛,可以消除相应病症,令身体恢复健康。
现时,除了在香港数间吴式太极拳社团设有课程学习之外,国外也有不少教授吴式太极拳的机构。让人有更多机会学习吴式太极、锻炼身体。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不但推广了中国传统太极文化,也让这种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