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火龙”,乍一听让我想起曾经乡下每逢元宵节时举办的赏灯活动。在当时,也总是会有许多人扛着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在街上飞舞。但其实两者差别很大,最为不同的是曾经“龙”只是配角,而在中秋之夜的“大坑舞火龙”中,“火龙”是绝对的主角。
“大坑舞火龙”的起源
大坑舞火龙,是香港铜锣湾大坑的一个传统习俗。其历史十分悠久,在十九世纪未就已经出现,但具体何时开始则无从稽考。而舞火龙的出现据说是因为1880年时有台风吹袭大坑村,村内深夜出现一条大蟒蛇侵扰这个客家小村,最后被村民合力在破屋里打死。村民们将蛇的尸体捆绑放在笼内,然后将其送到铜锣湾警署门外。第二天台风过后,大蟒蛇的尸体离奇失踪。几日后大坑村就有瘟疫降临,夺命无数。而当时有位道士告诉村民们:“此大蟒蛇原本是海龙王的儿子,现在你们杀了他的儿子,因此要降疫症惩罚大坑村,报杀子之仇”。当时村中有名父老称获菩萨托梦,说海龙王最怕的是火龙。火与水相克,如果能在中秋节连续三晚舞火龙,就可以解脱此场灾难。村民们依计行事,用稻杆扎成龙头和龙身的形状,并插满香枝,在中秋节晚上绕村游行。村民们在一旁点燃鞭炮扔向火龙,由于鞭炮内含有硫磺火药,加上香火薰烟,瘟疫果然消除。村民发现此古老良方奏效后大喜,自此每年扎制火龙巡行全村。
对于舞火龙的起源,在查询了各种资料后,我发现都是大同小异的。看似有很浓的神话色彩,但我觉得其实这跟“除夕”的由来类似,都具有我们中国的特色。如今,舞火龙已经不意在驱逐瘟疫了。但在舞火龙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听到不绝于耳的“身体健康”和“龙马精神”等祝福语。我心中总是会因此感到温暖。传统传下来的不只是形式,其希望大家身体安康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传递。
“火龙”的构造
巨型火龙惊艳十足,制作的工序可谓是十分复杂。在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火龙扎作的工作坊,真切地感受了一番制作火龙的艰辛。当时一开始,教我们的师傅就告诉我们制作火龙的精髓是集体创作。即制作火龙是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才能圆满完成的,而这主要是因为火龙的制作特别讲究。据大坑舞火龙的法定承传人和总指挥陈德辉先生说,火龙“最紧要就系龙的形态和骨架,整条龙的制作,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由此可见,制作火龙是一点都马虎不得的。
火龙大致上分为三部分,有龙珠、龙头和龙身。龙珠是一个插满线香的柚子,总共有两颗。舞火龙的时候会有健儿提着龙珠引领火龙前进,边走边转,宛如两颗大明珠。而龙头是个龙头形状的藤架,用珍珠草包扎而成。它的一对龙眼是两只手电筒,代替了以前的芋头。龙牙和龙舌则是以铝片制成。火龙经祭祀开光后,龙头会系上红带及纸扎装饰,寓意吉祥。而龙身,总共有三十二节,由一根粗3厘米长67米的麻绳,用藤枝串联而成,再用珍珠草铺上扎作。在参加工作坊的时候,我就是负责制作龙身,我觉得制作龙身是整个过程中最麻烦的一环。首先,平时很少接触珍珠草的我们,着手龙身的第一层时就得将好几捆珍珠草用手固定在龙骨上,再用铁丝固定。刚开始我们都暗暗叫苦,难以忍受与草“亲密接触”之后的痒。
不过好在制作龙身的活总是会找一些壮汉,我们不一会也就习惯了。但随着“工程”的进行,我们又遇见了一些问题。正当我们剪铁丝剪得不亦乐乎时,师傅过来指着我们已经用铁丝固定好的地方说:“这里的草不够,如果这么少草,待会加第二层肯定不好加。”“那岂不是要把刚刚弄好的铁丝剪掉?”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这句话。我们对视了一眼,再望了下刚刚师傅示范的部分,我们不假思索地把刚刚弄好的铁丝全部剪掉,然后再往比较薄弱的地方一点一点地添加珍珠草。火龙统筹叶先生说的“现在制作火龙的人手非常紧张”,我是很能体会得到的。当时我们一帮人,花了一上午的时间,也只是完成了龙身的一部分,且还不算特别完美。要完成整条火龙,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舞火龙”的过程
整个舞火龙的活动为期三晚,由农历八月十四至八月十六。第一天,火龙会进行开光和挂红仪式。首先会在营地出发到了莲花宫,为了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在莲花宫内举行的开光仪式都会用客家话,祈求降福解灾。火龙开光之后,就会被带到安庶庇街,进行挂红仪式。很多官员都被邀请来为火龙挂红。接着村民们就会在火龙上插上二万多支香,接着等到指挥到来,龙头一起,整条火龙队伍就会连蹦带跳地追赶和起劲地摇摆。
巡游的队伍除了火龙之外,还会有音乐队、牌匾队和花灯队。在喧天的鼓声中,由接近三百位健儿舞动的两颗龙珠和火龙在人群的头顶上穿梭。每一位参与的健儿都舞得汗流浃背,但队伍里却充斥着欢声笑语。围观的人群不时呐喊助威,拍案叫绝。一般每隔一个小时,火龙就要换上一批新的香枝。健儿会将火龙身上的香枝,派给居民带回家,希望能给他们带来平安和好运。在农历八月十六号晚上,即舞火龙的最后一晚,会举行一个叫“行大运”的仪式。火龙队伍到时会循反方向在街上巡游一周,然后舞到铜锣湾避风塘海旁,将火龙投入海中,此被称为“龙归天”。但近年为了不污染海水,会于深夜用货车将火龙送到焚化炉,变作“飞龙在天”。
“大坑舞火龙”的重要意义
大坑舞火龙是香港独一无二的本地节庆活动,无论是内地亦或是其他地方,都没有相似的活动。于是,这项活动不但吸引大批大坑居民参与,还日渐成为游客感受香港风情的重要节庆。我在观赏火龙的时候发现,有许多外国和内地游客专程来到大坑一睹火龙的风采。作为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并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庆活动,“大坑舞火龙”是与时俱进的。首先制作火龙的材料就与过去不同,例如曾经龙身是利用稻草制成的,而现在就改用珍珠草。至于形式上,传统上舞火龙这个活动只能男村民参与,女村民是不能参与其中的。时至今日,大坑火龙已经欢迎女参加者和外来人士融入其中。此种转变,不仅让更多人感受到舞火龙的魅力,同时也做到了让“舞火龙”这个活动发扬光大。
舞火龙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说道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原居民来接手,能让这个活动一年一年传递下去,薪火相传。确实,如今观看火龙的人中外地游客占了很大一部分,青少年的话就更是凤毛麟角。青少年仿佛对这些本土文化漠不关心,反倒是对于那些外国节日例如圣诞节,有着更浓厚的兴趣。依我的看法,西化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全盘西化。我们需要留下点属于自己的东西。舞火龙这个本土节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资本,是当外地人来到香港,我们能向他们展示的独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