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顺陵碑记,杨牡丹92岁这年病倒了,而且是病入膏肓了。
不谓灾缠雾露,痰积膏肓。丹泉凝慈,召名医而接轸,紫霄流渥,下珍药而相望。玉釜徒煎,竟乏长生之术;金丹莫就,终无驻寿之期。咸亨元年八月二日,崩于九成宫之山第。春秋九十有二。
杨牡丹一得病,武则天招徕许多名医,用了许多好药,终因年迈体衰,风邪外袭,湿热留注经络,阴虚阳亢,发热怕冷多汗,口干舌燥,内心焦灼,关节红肿热痛。在名医诊断治疗,服用好药见效甚微后,武则天把母亲送到九成宫疗养。
九成宫是个著名的地方,特别著名法帖《九成宫赋》的流传,使人们对九成宫都心向往之。现九成宫遗址位于宝鸡市麟游县城西5里天台山上,在隋朝称为隋仁寿宫,隋文帝就甭逝与此处。贞观五年(631)三月,李世民加以修葺,更名九成宫。高宗永徽二年(651)改名万年宫。乾封二年(667)复曰九成宫。山环水绕,规模宏伟,景色壮丽,夏日清凉,是避暑的好地方。魏征在《九成宫礼泉铭》中说:“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圣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荣国夫人杨牡丹到了九成宫,是因为九成宫“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圣地”,武则天希望母亲在此休养治病,能够恢复健康。但是杨牡丹的病情越来越加重,不过她的头脑很清醒。她知道自已的病无法治好,去西天的日子不远了。她和武则天在九成宫就后事安排作过商量,武则天当然是准备按传统,将她礼送回文水老家,与父亲和葬在武氏祖坟。可是,任凭武则天怎样讲,杨牡丹就是不同意。而且讲出一番“道理”:
“合葬非古,礼贵从宜,将追罔极之慈,愿在先茔之侧。”
说的是追念父亲,愿意安葬在父亲的身边,实际上,这里实在说不出口的隐情。明确了说,就是武士彟死后,杨牡丹并不是贞节寡妇,从目前史料上,可以看出她和两个人有染。一个是许敬宗。武则天入宫,杨牡丹从荆州回到京城,一致住在许敬宗家,两人过从甚密。许敬宗是有名的色鬼,杨牡丹四十多岁才出嫁,保养有方,身体很好,相貌尚佳,此时不足60岁,有这个条件和需求。更不可忽略的是,两人为了使武则天正位后宫,取得皇后的地位,经常在一起密谋,耳鬓厮磨,何况也有互相利用的政治需要,难免发生苟且之事。唐朝初年,性开放,不但是成年人的游戏,也是男女相互取悦的手段,所以,史书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两人“苟且”,但是,从种种迹象分析,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再就是前面说的贺兰敏之,他虽然和杨牡丹隔辈,但关于他们的暧昧关系的记载可是言之凿凿。
正因为如此,杨牡丹坚决拒绝归葬山西文水,不和丈夫合莹,要求葬在父亲坟茔边上。武则天只好“奉遵遗旨”,在洪渎原外公外婆坟墓东侧起茔。
杨牡丹死后,武则天“以身齐霄极,礼阙晨昏”,“望长筵而下泣”,“瞻厚褥而衔悲”,高宗“虑不胜哀”。以王礼安葬时,武则天“废朝三日,空山露泣”。送葬由“司刑太常伯卢承庆摄同文正卿充监护大使,右肃机皇甫公义为副”,“西台侍郎道国公戴至德持节吊祭”,高宗“亲御横门,开轩悲哭”,“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仪仗,送至墓所”。家葬变成了国葬。这样的葬仪,在王公大臣中也属罕见。
根据文献记载,杨牡丹初葬,坟丘称杨氏墓。文明元年(684),圣上(武则天)临朝,九月追崇武士彟为魏王,杨氏为魏王妃,杨氏墓称王妃墓。永昌元年(689)群臣以名号不称,抗表固请,于是追尊武士彟忠孝太皇。二月,同时给杨氏追尊号曰忠孝太后,改魏王妃墓名为顺义陵。天授元年(690)九月丙戌,册尊忠孝太皇为孝明高皇帝,陵曰昊陵,庙曰太祖;追尊忠孝太后为孝明高皇后,陵曰顺陵。
但是,令杨牡丹生前没有想到的事情是,武则天为了更加符合礼治,使父母能够在阴间团圆,弄了一次怪诞的昊陵迎魂。就是说,母亲,您不到父亲身边去,我把父亲的灵魂给您引来,这是女儿对父母的共同孝心。
顺陵碑记中记载,武则天见父母“陵茔眇隔,长悬两地之悲。关塞遥分,每切百身之痛。”于是,“遂命大使备法物,自昊陵迎魂,归于顺陵焉。游冠远降,坠舄遥迁。方移沛邑之魂,更启桥山之域。白云朝起,乍伴龙辅。明月宵悬,时低蜃卫。”
在埋葬杨氏后仅十日,以“陵茔眇隔”,“每切百身之痛”,想出了迎魂合葬的巧妙办法。仅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武则天做任何事都是“足智多谋”。
昊陵迎魂是由朝廷官方出面操办的。队伍庞大,人员众多,礼仪隆重,物品齐全,不亚于当初送灵柩埋葬武士彟时的情景。“法物”指宗庙乐器、车驾、卤簿等,属“大驾卤簿仪式”,也就是达到了皇帝出巡时使用的仪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