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修兵)11月18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二王庙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竣工仪式在二王庙举行,由此四川地震“灾后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圆满完成。文化部部长蔡武出席竣工仪式并宣布工程正式竣工。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等出席竣工仪式。
单霁翔在竣工仪式上指出,二王庙古建筑群保护工程的顺利竣工,为我国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为促进灾区社会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希望广大文物工作者以二王庙古建筑群保护工程顺利竣工为契机,在全面总结灾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圆满完成灾后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任务,向国家和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使都江堰二王庙古建筑群所处的山体出现严重滑坡,建筑面积达6103.3平方米的二王庙古建筑群全部受损,部分建筑垮塌。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从“总理基金”中拨出700万元作为青城山、都江堰文物抢救的首笔启动资金。温家宝、李长春和刘云山、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都江堰,对工程维修作出重要指示。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1.1亿元、被列为“灾后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的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于2008年6月30日正式启动。历经两年零四个月的艰苦工作,二王庙古建筑群于今年10月29日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其中,伏龙观古建筑群已于去年12月28日顺利竣工),并被评为“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圆满完成。
据介绍,二王庙区域的震后清理排危工作从2008年6月30日启动,同年11月结束。从地震损毁古建筑上拆下的可利用的木、石、砖瓦等原建筑构件和材料进行了捡选、编号和分类堆放,确保这些材料能最大限度用于后期的维修,尽可能多地保存历史文化信息。灾害治理工程于2009年2月启动,同年11月结束。在10个月的时间里,累计施工直径1米、深度在30至57米之间的抗滑桩160根,直径在0.5米以下的小径桩1000余根,各类锚杆、锚索650余根。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了二王庙区域地质环境的改善,为古建筑提供坚实的地质基础。这一工程经受住了今年“8·13”“8·18”两场暴雨泥石流的考验。文物古建筑本体维修于去年12月全面启动。考虑到二王庙古建筑体量大,隐蔽工程较多,因此在设计、施工中采取了动态设计的理念。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和监理单位常年驻扎工地,现场了解受损情况,确定维修方式。工程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力争做到“修旧如旧”。截至今年10月,完成了大殿、二殿、三官殿、大照壁、字库、戏楼、堰功堂等建筑的维修重建,二王庙区域的文物本体维修基本结束。目前非文物建筑秦堰楼也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预计今年12月底完成内部装修后即可向游客全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