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哲学大智慧:善藏

东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价值观、思维方式、工作习惯、个性表达等等。如果说西方哲学讲究的是张扬、奔放,即“露文化”,东方哲学则讲究的是内敛和含蓄,即“藏文化”。

战国时期“谋圣”鬼谷子曰:“圣人之道,在隐与匿。”人活于世,当懂得光华内敛、含蓄精神。唯有藏而不露,方可长长久久。

“藏“在中国文化里无所不在,比如传统书画技法中的“留白”,音乐里的“弦凝声歇”,戏曲中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建筑里的“禅房花木深”。延伸到为人处世法则,则是藏器于身、藏巧于拙。

一个“藏”字,山包海汇;一个“藏”字,地负海涵。

懂得“藏”之精妙的人,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此次新冠疫情,从另一角度讲,其实也给了我们一个懂得“藏”的时机。真诚面对自我,如草木一般,静然潜居,神志内藏,养己心,明初志,静待疫尽春归。

一、藏,待时而动

《周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懂得藏器者,必能审时度势,顺势立业。

善藏者智。韬光养晦,藏的是锋芒;藏龙卧虎,藏的是才俊。看人世间,多少豪杰藏于草莽,多少名仕藏于山林。

勾践善藏,完成光复大业。当年会稽之败,自甘赴吴,屈膝为奴,十年卧薪尝胆,十年休养生息,最后,抓住时机一举灭吴。

孔明善藏,功成三分国。他满腹经纶,才华卓异。当初也隐居山林藏起自己的才华,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他才感遇明主毅然出山,用深藏的韬略辅助刘备成就一番功业。

司马懿善藏,奠基155年王朝。在三国之战的争锋中,他蛰伏多年。面对曹操多次征召,仍拒不出仕。后到曹丕时期,终出仕做官。审时度势,利用吴蜀连年来犯的契机,长期将兵权握在手中,架空曹魏政权,为后世子孙奠定了开创晋王朝的基础。

如今,我们常常不懂得藏之精妙,喜欢急于求成。

古人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藏,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天道运行的法则。等待时机,该藏的时机蓄力。顺应天势,该出的时机当出,无为而为,方可大成。

二、藏,大巧若拙

《史记》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做人的智慧。老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古人善藏拙,常常谦逊地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或拙笔;称自己的见解为拙见;戏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在中国人的思维体系中,藏拙是很必要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在国人身上,也总能看到一种特质。越是内在卓越优秀的人,外在看起来却显愚拙。

《庄子·达生篇》中有一则寓言。纪消子为齐王养斗鸡。过了十天,齐王迫不及待地问:“我的鸡可以上战场了吗?”纪消子回:“不可!此鸡性情骄矜,相斗必败。”

再过十天,齐王又催问,纪消子说:“它听到外面声响,就咯咯回应;看到外面影子晃动,就心浮气躁,易受外境牵动,不宜打仗。”

数十天过去了,齐王早已按捺不住。纪消子终于说:“据我近日观察,不管其他的斗鸡如何鸣叫挑衅,它都气定神闲,望之俨然呆若木鸡,群鸡一见则会溃败逃窜,天下无敌矣!”

“呆若木鸡”,便是庄子所喻的藏拙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斗鸡,才能所向披靡。老子在《道德经》曰:“大道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菜根谭》曰:“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意思是聪明机灵本是我们可贵的财富,但若用之不当,只会为自己徒增隐患。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曰:“士君子,须内精明,而外浑厚。”可见内藏聪明,外显浑厚,才是真正的藏拙之术、处世之道。

三、藏,中式美学

藏,从哲学延伸至文化,早已渗透进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书法有藏锋藏锋逆势是书法技术上的一项基本功,不掌握藏锋,用笔就谈不上气韵生动。唐代书法家徐浩《论书》曰:“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王羲之重藏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用的便是藏锋。颜真卿的书法用笔也擅于藏锋,无论是楷书《勤礼碑》、《多宝塔》,还是行草《争坐位》,都是逆势藏锋的楷模之作。

诗词有藏境。中国的诗词也讲究“藏”。越是含蓄,越是含意丰富,蕴藉张力。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与暗示性的意境,言此及彼,让人展开联想,诗句的内蕴也由此扩散出去。

园林有藏志。中国传统园林布局,也讲求“藏”,藏而不露。如苏州园林,不崇庄严伟大,而求幽静精巧,布局不重对称,规划因地制宜,随宜曲折,引人入胜,藏而不露,是古时文人志士审美情趣的外在物化。

武术有藏仁。电影《一代宗师》中有一段对话:“你知道为什么刀得有鞘?""因为刀的真意不在杀,在藏。"中国武术的精髓便体现着“藏仁”的儒家哲学。如咏春拳,武术越是静水,越藏深流;看上去绵柔平和,没有强烈的气势,可内里却斤两一点不少;一旦威胁到生命安全时,便以拳厉快疾,迅速将对手制服,被誉为最厉害的拳派之一。

意不直叙,情不表露,不露锋芒,韬光养晦。

结语

一个藏字,蕴含了中国人的含蓄与智慧,有着不可预测的奇妙与惊奇。

所谓“藏”,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露”。藏与露,两者就像太极阴阳鱼,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转化的关系。古人云:过犹不及,藏露各有道。十年磨一剑的藏,是为了一朝剑出鞘的露。

掌握好藏与露之间的分寸与时机,方能舒展有度,为自己打造一个收放自如的生命空间,洞悉中国哲学的大智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哲学大智慧:善藏  中国  中国词条  哲学  哲学词条  智慧  智慧词条  
国学

 古籍《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经、石经各八卷,共十六卷,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甘石星经》是两书的合称,作者为当时的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展开)

国学

 【国学经典】易经名句100条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天道运行不息,君子当效法天道,要自强不息,努力奋进。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地势顺承,君子当效法大地的厚实容纳万物。&nbs...(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