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第一讲)
教学内容:“道德经概述”作为《道德经》课程的开场白,简要说明《道德经》的精髓;讲解《道德经》第一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讲解《道德经》这部经典的内涵。阐述什么是《道德经》?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怎样学习《道德经》?
教学重点:《道德经》的基本内涵;老子的生平;《道德经》第一章赏析。
一、《道德经》是什么?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被誉为“内圣外王”之学,被称为“东方圣经”。
《赞老子》
万经之王数老子,福泽众生作导师。
圣化人性倡无为,宏奥玄妙称于世。
道涵阴阳呈气质,有无相生现千姿。
柔和不争且清静,智慧渊博哲理诗。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灿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着称于世。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能的底蕴。
《道德经》是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圣经”。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无为而治、见素抱朴、清虚慈俭、和光同尘、尊道贵德、功成身退、福祸相倚、以德报怨、止战息争等理念,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净化心灵,可以对治时弊而促进人现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释《道德经》的人难以计数,有关著述汗牛充栋。在古代,有从养生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河上公、吕洞宾;有从哲学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王弼;有从政治权谋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唐玄宗、宋徽宗等等。各述己见,莫衷一是。在现代,则有从科学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和注释的。
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养生学著作;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哲学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政治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兵法;有人认为是一部科学著作,等等,众说纷纭。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可谓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在我们面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气候恶化等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严重;精神空虚、缺乏信仰、道德沦丧、恶习流行等人与社会的矛盾与日俱增。《道德经》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决面临的难题和治疗身心痼疾。
二、老子的生平简介
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涡阳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是什么?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涵阴阳,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平衡与统一。“道”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为“道”。阴阳冲和之气,生成万物。
“道”是无极,阴阳则是太极; “道”是“无”,阴阳则是“有”;“道”用无极图可以表示,阴阳用太极图可以表示。
阴阳二气,互相吸引,相互凝聚,必然生出一层一层的自然万物。自然万物皆分阴阳,植物动物皆分雌雄,人则分男女。气、物、人皆分阴阳。阴阳并立,则为太极。因而,太极是相反的,对立的矛盾体。
太极之阴阳是对立的,矛盾的,同时是统一的、互补的。这种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宇宙万物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阴阳是一对矛盾体,因而,由阴阳二气组成的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没有阴阳就没有万物,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阴阳即矛盾。
阴阳二气,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热阴寒,阳生阴杀,有形有象,有聚有散,由此生成的万物,有生有死,有强有弱,可变可化,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此谓“可道”。因盛衰兴亡变动不居,不能永恒存在,又称“非常道”。
“道”是无形的、永恒的。由“道”生出的有形有象、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乃是“可道”、“非常道”,亦即太极。
“道”体现于人为“上德”,“可道”体现于人则必为“下德”。“下德”和“可道”一样,是有形有象,可生可灭,变幻莫侧的,不是内在的、永恒的、全面的、含藏的真常之德。这种“德”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局部的、片面的、暂时的东西。“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从某一侧面来理解,把它当成某一局部的东西,是盲人摸象,显然是片面的。从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从这方面来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在现代,一些人根据西方哲学概念,把“道”解释成了“物质”、“精神”或“规律”。这些解释都不符合《道德经》本义。“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
“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以此为钥匙,正确理解《道德经》全书。
四、《道德经》与道教
道教把老子奉为始祖。《道德经》是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概念,是《道德经》学说的精华所在。
道教本身对自己的基本经典《道德经》有传统的理解。这种理解和一般人的理解大相径庭。道教对此书的秘机是师传口授,代代相传的,对其玄理奥义是在修真养性的长期实践中理解、顿悟的。据传老子百六十余岁而去,他本人就是功夫极深的修炼家。他所阐述的大宇宙的基本原理,只有在人身的长期修炼及直觉沉思中才能彻悟。“道”在天,亦在人;在身,亦在心。
《道德经》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无”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情无思,无善无恶,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无征兆,无端倪,至虚至空,故称“无”。此“无”本来无名,老子勉强把它称为“道”。此“无”即“道”。
五、何谓无极,何谓太极?
《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可以由两个图囊括无遗。只要理解了这两个图(无极图和太极图),就抓住了全书的根本,就可以此为钥匙,打开《道德经》这一神秘宫殿的大门,理解全书。
1、无极图
古人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无极”即“无”即“道”,道家用无极图——“O”表示。
此“O”并非没有,而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备,无所不涵,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至,它的实际是“有”,是宇宙万有所从以出的唯一总门。无此则无一切。
“无”即“O”,涵阴阳二气,是阴阳二气的合和与统一。阴阳二气,一正一负,互相吸引,相互补充,必抵消中和为“O”。因此,“O”似无非无,此虚无之体只是相对于有色有相事物而言的一种状态,一种形式,是假无真有,假虚真实,假空真物,它是含藏一切的最大的“有”。“O”不是没有,而是物质的一种初始状态。此“无”在《道德经》书中论述颇多:
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十一章:“‘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以上这些生动的论述,都是对“无”、“无极”即“道”的描绘。这说明“道”是纯粹、素朴的物质,但不是普通的常见之物,而是虚无之体,是先天一炁。说它“无”,却能化生万物,说它“有”,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道”就是这样一种无形而又真实存在的东西。
“道”的这些体性,被后来的道家人物归纳为“虚无”、“自然”、“纯粹”、“素朴”、“恬淡”、“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十大特征。
这些体性、特征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谓之“德”。
“道”和“上德”的基本特征是“无”,用图表示,即是“O”。这一“O”无所不在,无所不含,无限圆满,至善至美,是至高无上的本体。
2、太极图
太极图是对阴阳之矛盾的总括。
阴阳二气,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热阴寒,阳生阴杀,有形有象,有色有声,有臭有味,有聚有散,由此生成的万物,有生有死,有强有弱,可变可化,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此谓“可道”。因盛衰兴亡变动不居,不能永恒存在,又称“非常道”。
例如:天的冬夏四季,地的寒热五带,物的阴阳刚柔,人的男女老少,生死动静、吉凶祸福,就属于“可道”,因其变动不已,就是“非常道。”
“道”是无形的、永恒的。由“道”生出的有形有象、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乃是“可道”、“非常道”,亦即太极。
“道”体现于人为“上德”,“可道”体现于人则必为“下德”。“下德”和“可道”一样,是有形有象,可生可灭,变幻莫侧的,不是内在的、永恒的、全面的、含藏的真常之德。这种“德”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局部的、片面的、暂时的东西。“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太极图囊括了《道德经》一书中关于对立的、运动的、变化的观点,总括了宇宙万物的基本体性和规律。
太极图为什么这么画?
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所以先天太极图只从体上论:左为阳,右为阴;左为白,右为黑。两条阴阳鱼,阳鱼尾在下,阴鱼尾在上。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所以左外圈为白色,右外圈为黑色。两仪出现。上为阳,下为阴。所以上中圈为白色,下中圈为黑色,四象出现。太极图是思想的图符,它是远古先哲智慧的结晶。它有伏羲对宇宙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它有老子对宇宙自然的概括和总结;它有后世诸人对其思想的理解以及图符的表达。
太极图解:太极图的外圆用动态视角观察它是一个球体、整体,有其包容的寓意:S线表明运动、变化、旋转,也是平衡线;S线两侧的黑白表明相对性,也代表了差别;黑中泛白、白中泛黑、黑白相间表明共融性;黑强白弱、白强黑弱、黑白相称表明事物变化动态结构;事物变化强弱有极至,超越极限性质将会转变;太极图表达了整体与局部的相融与分别;太极图即表明了二元对立统一,又超越了二元对立统一;太极图既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即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
简单的太极图图式概括了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变化之规律,规律之内涵便是宇宙自然之法则。
把四象的四个象仪再按上阳下阴分开。八卦出现。
左边从上到下依次是:乾、兑、离、震;右边从上到下依次是:巽、坎、艮、坤。
3、无极图与太极图
无极即“无”,太极即“有”。 “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这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归无极。二者是纵向的派生关系。无极是本,太极是末;无极是母,太极是子。无极是源,太极是流;无极是总,太极是分;无极是全,太极是偏;无极是定,太极是变,等等。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
太极与无极的关系,是纵向的派生关系,太极中的阴和阳的关系,是横向的对待关系。可以用前者是母子关系、后者是夫妻关系来形容。
对于前一种关系,《道德经》主张“复归于无极”,万物“复归其根”,人“复归于婴儿”,社会“复归于朴”,一切复归于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以及“致虚极,守静笃”、“抱一为天下式”等等,都是主张崇本息末,守母存子,以“道”为本。这样,必能由一统万,以寡治众,“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而无不治”,永远立于主动、不败之地。
“道”是全在、全备、全息、全能的,抱守此“道”,必可使人自身得到升华,发生质的,根本的变化,得道成真,成为全新的人。《道德经》所说的“圣人”,是“道”的人格化,是具有“道”的体性、特征、气质、品格的人,是真正的“得道者”。
《道德经》倡导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皆是指从负面走向正面,达到伸展之目的。“去甚、去奢、去泰”、“守柔”、“处下”、亦是此意,目的在于“得道”。如果守雄、守白、守荣、守刚、居上,图荣华,享富贵,争名逐利,姿情纵欲,胡作妄为,如此就是失道失德。失道失德,不但百事无成,而且自身会遭到凶祸与毁坠。
《道德经》全书八十一章主要阐述了无极图和太极图及其相互关系,讲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目的在于使人道取法于天道,由太极返回无极,使人回归先天纯粹的本性,使人的自然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同时能使社会稳定、国邦振兴、天下太平、寿命延长。
六、如何学习《道德经》?
在中西文化融合,老庄研究成为热门,道教养生法风靡世界的今天,用道家自己的方法和观点,对《道德经》作以基于本来意义的阐释,把其中的科学精华挖掘出来,使之宏扬于世,为振兴中华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服务。
我们老年大学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教研,我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整理了学习札记,以韵文形式对81章经文分别进行了诠释和概括,有助于初学者对经文进行诵读记忆和探索理解。
《道德经》讲宇宙、讲规律、讲品质,其中所倡导的道法自然、见素抱朴、清虚慈俭、和光同尘、尊道贵德、止战息争等理念,可以古为今用,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无为,是不妄为,不做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无为,是一种正确、积极的大格局、大思想。而“无不为”就是理智地拼搏与奋斗!
人到暮年,尘埃落定,扬手是春,落手是秋。岁月洗尽了铅华,不知不觉间,或满鬓白发,或步履蹒跚,皱纹已经爬满了脸庞,增添了流年的风霜,老年大学为我们提供了“求知、求健、求友、求乐、求为”的场所和条件,我们可以聚在一起研习国学经典。
人到暮年,我们似乎有了“佛”性,可以放开怀抱,自得其乐。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道法自然,我们可以随遇而安,诸事顺其自然,感恩周围的一切,无愧于心;无为利他,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五千文,最终归到人。旨在从人的生理、心理、智能、道德诸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
《道德经》发现了“道”,也发现了“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我们的教学采用多媒体PPT演示,逐章学习讲解原文,分组进行学习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体会,整理学习札记,领读诵读并适当进行表演,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以学员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快乐学习,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
七、学习《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①可道,非常②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③天地之始;有名④万物之母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⑦;常有,欲以观其徼⑧。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⑨之玄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⑾。
【注释】
① 道:一阴一阳谓道,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是世界上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② 常:通恒。一般的,普通的,不变的,恒久。③无名:指无形。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就是,虽然人们看不见阴阳,但是阴阳二气又实实在在的存在着。④有名:指有形。⑤母:母体,根源。⑥常:通恒,经常。⑦妙:微妙的意思。⑧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⑨谓:称谓。此为“指称”。⑩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平常人无法理解等。⑾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译文】
道是可以认识、掌握和遵从的。但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时刻与事物的变化相适应的。事物发展到能命名之时,就可以用一定的名字来概括和描述,但这种描述也不是恒定不变的。; I( K8 c& S+ d) }, [/ V; S9 f
无形、不能命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由此开始的。待到发展到有形、能命名状态,事物就能自然的发展变化。这种使事物具有初生状态的方式就是万物之母。
由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始终用不带任何个人成见和某种欲望的方法去观察事物,才能看清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始终坚持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事物这个观点,去看清事物外在的表现。用其有利的一面,避其不利的一面,这才是我们的真正动机。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的表现,是事物本身的两种必然属性,都是由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同一种缘由而产生的。只有能从这种深藏于事物内部的缘由推出另一种产生这种缘由的缘由,才是全面理解和掌握事物本质属性和运行规律的根本方法。
【评析】
道:在《易经.系辞传》中的说法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一阴一阳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平衡。而德为合,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还是一种平衡。所以道德经其实就是阐述阴阳合和,相互依存,相互生息,而达到动态的平衡的学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二气的存在和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又不是一般规律。或者不是平常人能够发现和了解的规律。也可以理解为不是一般普通的规律。人们可以试着用阴阳二气去理解一切,但是不能拘泥于形式,阴阳二气的存在是千变万化的,形形色色,各不相同。都存在着个性,有着各不相同的方面。虽然表现出的形式不相同,但是又存在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这里的无名可以理解为是宇宙之初的混沌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无极。有名指阴阳二气生成以后的状态。也可以理解是太极。太极生出阴阳二气,而阴阳二气又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人们想详细的了解的时候却又很难发现他的踪迹。道与德同时出现,却不同名。而又同样的玄妙异常,奥妙无穷。充满着高深的道理。是一切规律的基础。也可以理解为存在着高深的自然法则。是万千生物都必须遵循的规律。
【学习札记】本章开宗明义,揭示了道的内涵。
道之为物惟恍惚,抽象之名难描述。
无形无状亦无声,天道循环有往复。
奥妙无穷有与无,阴阳交合生万物。
参玄探理观妙徼,明道修德需体悟。
道之初无天、无地、无时间、无空间,是一个“无”的世界。道在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气在抱。所以道本无名,浑浑沦沦,无形无相,无色无味。道虽无名,但天地人及万物孕育其中。道无极(不可穷尽),它静之既久,气机一动,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有了阴阳而生天(含日月星辰)、生地、生人,生万事万物,它是天、地、人及万事万物的母亲。为方便讲述称其为道。万物都具有阴阳两个面,阴阳调和万物随自然生长。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现代科学有暗物质、暗能量一说,有疑问者可做参考。“道”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是很难讲解的,只有自己在“明白”、“懂得”的基础上用心去悟、用心去做才能获得大道的真谛。道是无为的,道是运动的,道是变化的。道的这些特性改变着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行发展。
道是天地、生命、万事万物的母亲。天地、生命、万事万物所都出自于它,所以万物同源。遵循大道的理论生活是天地、生命、万事万物生存的法则。世界所有有形的人、物都是道的产物。道大而广,磅礴气势贯宇宙,道微而小,无所不入于有形的人、物其中。金玉虽坚,道涵其中,这与现代科学讲的分子、粒子中的学问不谋而合。
世界所有无形的事、情、缘也都是道的产物。事、情、缘的发生、变化、结果都是由道的特性所决定。同为道生,道必关爱。有万事万物同源关系的存在,所以万事万物之间都有讲不清、说不明的关系存在,有互相同化的功能。
无欲观妙,有欲观窍。太极原本浑浑沦沦,无形无相;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一气化二气,无极生阴阳,阴阳生万物,万物生长,后又动极复静,二气合一,有又还无,名曰复命归根。其中奥妙不易理解,称为一玄;道赋予万物生命,而生命最终又从返到原始的道中,其中道与生命是通过什么联通的呢。宇宙中的奥妙真是多之又多呀。这无与有两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这等无而有,有而无的玄妙及很多的玄妙是用语言或其他等等,都无法解释的,所以说它玄之又玄。
玄是深藏一切微妙的门户,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它幽深又渺茫,所以称之为“微”;它悠远又绵莽,所以称之为“妙”。所以说道的理论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它是解释宇宙天地万物奥妙的不二法门。这里的“妙”和“观其妙”的“妙”本质意义不同,“观其妙”的“妙”表现的是万物中的生机;而“众妙”的“妙”表现的是天地未生前的生机。